寻找失去的青春岁月……

白城老刘

一直一直,我都在想回到我们曾经上山下乡当知青的地方去看看,怀念过去,不是为了感伤,而是为了寻求一种感觉,如同一遍遍地重温一个梦境,不为别的,只是想把失去的青春岁月看得更清。<div> 离开那段失去的青春岁月,整整过去了四五十年了,当年的风华少年如今我们已是年过花甲——老喽!</div><div> 青春岁月早已流逝了,可是,一想起从前知青生活艰苦的经历,桩桩件件记忆犹新,仿佛就在昨天。</div><div> 近几年,想回去看看的念头越发强烈,老来怀旧啊。<br> 终于在2011年10月11日吃过午饭,我急急忙忙收拾收拾东西,跨上摩托向我的第二故乡驶去了……<br> 过了平安镇,驶向了记忆中的通往公社的路。</div><div> 昔日的砂石路如今已铺成拍油路,很光很直。</div> 来到了原公社所在地,四四方方公社大院的土围墙看不见了,连标志公社最高权力带拱形门的房舍也没了。<div> 看着陌生的地方,感慨岁月经不住时光的流淌,40多年的光景都变了,我在也找不到去集体户旧址的路了。</div><div> 找人问路吧,巧了,这个人竟是我们一个生产队的社员。只是当年他是大半拉子和我们接触少了点,一经唠扯还挺熟……嘿嘿!</div> 向着大半拉子指的方向跑去!四十多年过去了,路还是老样子,没变。 来到我朝思暮想曾经在这里度过难忘岁月的地方,我突然间木然了,这是我要来的地方吗?与我的记忆大相劲庭啊……<div> 冷静后,这才回过味来,连连暗骂自己糊涂,四十多年过去了还看老黄历那。<br> 四十多年前,乡下的民宅基本全是土房,农民不富裕但勤快,把自家的小房小院收拾得干干净净,很整齐。</div><div> 若带弧形村道两旁,高大挺拔的白杨树、枝繁叶茂的老柳树,是屯中标志性风景,微风习来沙沙作响。</div><div> 树下的老磨盘上常常有老年人光顾,他们悠闲自得陈芝麻烂谷子的聊上一气……延续下来的古朴浓郁乡风,至今想起来依然令我陶醉不已。</div><div> 可眼前,树没了,空旷的村道上显得杂乱不堪,尽管家家盖起来瓦房,可是,怎么看怎么就不如从前顺眼哪。 </div> 经人指点来到集体户旧址前,原集体户的土房已被后来的住户在十几年前推到,在原址盖起了北京平。<div> 即便是这样,我仍然在它面前站了很久,恍惚看到老同学在门前出出进进的身影了,回味着当年十几口人在一起,一个锅里搅马勺的日日夜夜......</div><div> 望着人去屋空,集体户旧址上的房屋,心里头不是滋味,鼻子一酸眼泪差点掉下来。</div> 生产队的老人几乎都不在了,不是老了就是走了,感慨繁华千种,抵不过岁月流年,红颜易老,伤不起光阴似箭。<div> 还好遇见几个挚友的后人。<div> 图左边的小伙,是当年生产队长张世凡的孙子,据他讲,他爷爷在三年前就去世了。</div><div> 图右边的壮汉,是当年的小屁孩,成天的长在集体户里撵都撵不走,现如今办起了汽车修理厂,生意很火。 </div></div> 婉言谢绝了二位晚辈的挽留,在屯中遇到放羊回来与我同龄的社员张老嘎嗒。<div> 如今,张老嘎嗒儿女全出去了,岁数大了干不了重活,替人放羊挣点零花钱……没唠上几句嗑,就急急忙忙撵他跑远的羊群去了。 </div> 屯中唯一几家依然是土房的人家,不免令我联想到40多年前,我们集体户的影子了,当年我们的集体户的房子和它一模一样。 从现在屯中房屋看,他们生活应该是不错,令人欣慰。遗憾的是几个挚友都不在了,我来晚了。<div> 望着熟悉变得又陌生的地方,在心里涌起了一股淡淡的忧伤......</div> 我来到当年曾经与贫下中农一起劳作过的农田,感慨知青的青春岁月在这里遗失……<div> 只要当年有过知青的经历,见到了这些历史的印记,一定会触景生情,即便已成为过去,也会在心间、在永恒的记忆里流露出炙热的情感来!<br></div> 我下乡的地方离我居住的城市大约有五六十公里,不是太远,不过在40多年前交通不便的年月,回趟家那可不容易,准得用上一天的时间才行。女同学回家就更难了,要由男同学陪着走上十多公里的乡路,去坐一天只有一次的班车,赶不上车,没说的原路返回。<br> 现在,我从家骑摩托赶到集体户旧址只用了3个小时的时间,时代不同了,路变了、人们出行的方式变了,变得很多事情是40多年前的人无法想像的……<div> 同样,我们也变老喽,很多往事随着时间的流逝,淡忘了,可是,唯独那个年代知青岁月的记忆,我没有变,令我念念不忘的,并非只有那些人和事,而是那里曾经有我们知青的痛苦与快乐、激情和梦想……</div><div> 天津市有位知识青年在其主编的知青纪念文集的序言结尾中说过这样一段话:老红军以万里长征为自豪,老八路以八年抗战为自豪,老解放以解放战争为自豪,志愿军以抗美援朝为自豪,我们知识青年以上山下乡为自豪。</div><div> 我读后特别激动,觉得这个结尾道出了许多知识青年的真实感受和认识。</div><div> 但愿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走入历史,在人们的记忆中,世代相传、源远流长。</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