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帮朋友填写了一篇问卷调查,是渝中区图书馆关于读书的调查篇。我想,我可能是极少数偏爱纸张书的小众。虽然,现在能找到一本让人进入心流的书,是多么的不容易。<br>上次借的书名叫《你是我的好朋友》(关于动物园的),很遗憾 ,虽然我满心欢喜的把它借回家去,整整一个月,却只看了1/3.不是忙碌,不是懈怠,是我很勉强的看了开篇之后,就没有兴趣再看下去。抱着拿都拿来的心情,又漫不经心的翻了几页,终于退了回去。以前无论多枯燥的书,我都会硬着头皮看下去,现在已经没有办法勉强自己。不感兴趣的内容,就此作罢。我们的文字,以前是文字之间的较量,现在是和小视频的竞争。<br> 读书很难,写字更难,有时候你坐在电脑面前,半天,一片空白,不知道怎么落笔。我会打开音乐,开始启动屏蔽一切外界声音的屏障。慢慢的,耳朵边唱着什么样的歌词,也不在意了,在眉心的世界里,进入心流状态。罗老师经常说,在瑜伽的时候,可以进入一种,忘我的状态。那种感觉超级棒,很舒服。我不爱瑜伽,又总觉的静不下来心,所以从来没有体验过到她描述的那种虚空的境界。看了这本书,原来,要想进入心流状态,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渠道,有的人是瑜伽,有的人是画画,而有的人则是写作。我可能是后者。<br> 有的时候我翻看以前写的文字,陌生的像看别人写的东西。内心有个声音在惊叹:这TM的是谁写的?有时候觉的自己很矫情,有时候会惊叹自己写的这么好看。书中告诉我,这是你用的想法和感觉,埋藏在潜意识之下。它是帮你面对你自己的桥梁。<br> 这本书的作者是美作家,译者俞强(此处必须有姓名),因为翻译得太好了。它好像把写作这件事,说的太透明。原作者其实在这本书里面主张的是,成为一个能写故事的作家。所以前半篇,主要是在剖析写作带给人的改变。我从来没想过要成为一名作家,因为我不会框架搭建。但这并不妨碍我喜欢用文字来记录往事。上次觉的很快乐是什么时候?上一次感到奔溃又是在什么时候?比起第一个问题,大家好像能更容易回答第二个问题。我们写下的都是我们能记得住的事情,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文字就好像是一条生命线,引领我们回到记忆中美好的事情上,我们可以沿着它走下去,会超越时间空间,一直停留在那里。<br> 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写文强迫你慢下来。你要构思一篇文章出来的时候,会酝酿半天,变成文字又是半天,写好了之后,还会反复研读,修改半天。是的,花几个小时码出来的字,看官只需要几分钟就看完了。然后点上一个赞,意味:某某到此一游的记号,扬长而去。<br>有时候看到几百个赞,却没有一句评论的时候,我会怅然。大多数时候码字对我来说,是缓解焦虑的最好方式之一。这里的码字并不仅仅是把生活里无穷无尽的有趣的事变成朋友圈,变成签名,变成微博。这可能会带来大量的赞美和关注,但这些赞都落在错误的地方。因为那不一定全都是内心的声音。<br> 这本书,如果看到第四页,感觉到了一丝共鸣,那么你可能是个喜欢用写作来表达的人,这本书就值得你继续看下去,如果没有,就可以就此打住了。因为有人就是绞尽脑汁,朋友圈也只能憋出了一句,哇瑟。<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