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辽之旅十一 —— 双辽市四平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双辽文旅

<p class="ql-block">文旅小胖丫话双辽</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人生,真正的成功不在于取得成就的大小,而在于你是否努力地去实现自我,要走出属于自己的道路,喊出自己的声音。嗨!工友兄弟们!文旅小胖丫在此向大家问好啦!今天带你们了解一下我们双辽的四平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22px;">双辽皮影</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皮影艺术堪称当今影视艺术的鼻祖,它起源于中国,是我国出现最早的戏曲剧种之一。双辽皮影是在清末由河北传入双辽,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属于中国北方皮影一个支脉,在建国初期曾经风糜一时,深受群众喜爱。</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双辽皮影源于名为“大铰锥”皮影戏班子,其第一代班主是位叫“王大下巴”的艺人。1900年前后,“大铰锥”皮影戏班子主要在今双辽市兴隆镇耕耘村周边进行演出活动。1938年左右,“大铰锥”皮影戏班主金久波在唱腔上把龙江戏曲调和东北大秧歌曲调进行融合,对皮影戏唱腔加以改进,这时的主要曲目有《杨文广征南》《拾玉镯》《秦香莲》《西厢记》等。1956年,在班主李先财带领下,皮影戏班子来到今茂林镇桂花村,更名为“桂花皮影戏剧社”。当时的“台柱子”有:李先财、李先学、张万峰、崔震、崔良、徐生、郑国志等7、8人之多,演出阵容十分强大。演出的曲目除了传统曲目外,又增加了经过创作、改编的曲目,有《东郭先生》《兄妹开荒》《白毛女》等。</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由于皮影戏的演出设备非常轻便,所以戏班子流动演出的优势很强,不论是在场院里还是在大厅庭院以至普通室内,架起影窗布幕和灯箱就开戏。一个戏班六、七个人和一箱影人就能演四、五十出戏,辗转十分便捷,所以广泛流传、普及于民间。是我国传统民间艺术的瑰宝。</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双辽皮影,影人、影件的制作多选用品质上好的驴皮,羊皮。后来,匠人们发现采用猪的膀胱制作影人、影件,收到良好的效果。</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双辽皮影的舞台长3米高1米,四周用木框支撑并用白布遮住前方做为银幕,后面采用保险灯的灯光做为舞台的灯光,通常情况下,一台戏演下来需要5个人,但是以7个人表演一台戏为最佳,一般一部大戏里面的主要人物有30——40人之多。</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双辽皮影在唱腔上自成一派,有三七板、大青板、三字锦、五字锦等。舞台人物有旦角、丑角、小生、青衣、花脸等,常用的乐器有四弦胡琴、京胡、笛子、鼓板、锣、铙、钹等。</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高科技的娱乐形式几乎占领整个文化娱乐市场,双辽皮影也受冲击。而老艺人相继离世,使双辽皮影也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成为一项濒危的艺术门类,急需抢救整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019年,双辽皮影被列为四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22px;">二龙山的传说</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二龙山的传说是流传于双辽市北部以茂林镇为中心的一个美丽的民间传说,讲述的是二龙山这个地名的由来以及由此演化成的一个历史事件。</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一百多年前,当时的二龙山一带属于科尔沁蒙古王公的牧场,人称蒙荒,鲜有人烟。话说有一天,有个叫李长富的长岭人,人称李掌柜,他带了两辆花轱辘马车和几个工匠来到了这里,在两个坨子中间的水泡子边上,就地取土,盖起了五间土房。随后,雇来的八个长工也陆续来到。他们开垦出二百多墒土地,种下了玉米、小麦、高粱等农作物,当年就获得了大丰收。第二年,长工们把家属及亲戚都接到这里安家落户,慢慢的,就形成了一个小的自然屯。</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屯子有了,也该有个名字吧,大伙都说叫“李家围子”。谁知李掌柜一听,一连串说了几句“不行!”。众长工们分辩道:“东家,你姓李,这里屋外有围墙,名字挺好,咋就不行呢?”李掌柜见大家迷惑,这才吐出真言道:“我不是东家,只不过是东家的一个管家,这里要是叫‘李家围子’,岂不让人生疑,为我招惹是非吗?另起名字!另起名字!”。众人不禁“哦”了一声,原来是这么回事儿。</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原来,东家姓丁名超,与杨宇霆同在奉天(今辽宁)省军械局供职。民国之初,杨宇霆成了张作霖的总参议,丁超也从军械局科员升为科长、副局长、局长,后来又任奉天军械厂厂长。丁超置办地产,是民国初年的事,他由于事务繁忙,无暇顾及,甚至不屑一顾这片地产收成如何。</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当长工们知道东家是丁超后,有人说就叫“丁家围子”吧,李长富仍是摇头。大家一想也是,压根儿这里就没一个老丁家人。但没有个地名称呼,总是不便。可包括李长富在内,让几个没读过书的庄稼人儿起名儿,还真难为了他们。</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有一天,长工们正在犁地,抬头猛见乌云压顶,于是赶紧收拾农具。可大雨来的太快太急,长工们无处躲藏,被浇得满身湿透,大家顾不得擦抹,急忙赶着牲口往家走。走到半路,雨又停了。见雨休不成,打头的领着大家又上了岗子地。上得岗来,长工们互相望着对方的狼狈像,纷纷开起了玩笑。猛然间,一人手指两个坨子方向喊:“龙,龙,快看!龙!”。众人放眼望去,见两道坨子在水汽中波光粼粼,因为受到阳光的折射,两道坨子似乎比往日高出了许多,真像是两条巨大的卧龙,而且,越看越像。人们一下子来了灵感:“二龙山!”。人们终于叫出了这个吉祥的名字。收工后,长工们回到围子里一说,管家与老少爷们儿一合计,当下拍板:“咱这屯子就称作‘二龙山’”。</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小屯从此有了这个“二龙山”的称谓。此后,又把村外的水泡子叫成“二龙眼”。有好事儿的又提起一茬儿:“怎么两条龙,只有一只眼?”大伙儿一想也是,于是又把这里戏称做:“二龙一只眼”。</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56年,反动会道门儿的九宫道沉渣泛起。茂林有一个九宫道道首,人称姜木匠,托辞说做了一个梦,梦见仙人对他说:“九曲黄河湾,二龙一只眼。”于是,他假做寻觅,在原二龙山村的六合屯“找”到了只有一只眼睛的九宫道道首邵振元,拜为“真龙天子”。这邵振元平时就装神弄鬼,骗人钱财,如今又做起了皇帝梦,他秘密发展教众,大封文武群臣、东西两宫,猖狂之极。</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59年,自称“二龙一只眼”的所谓“真龙天子”、九宫道道首邵振元终因恶贯满盈,被人民政府镇压,九宫道这个社会毒瘤也彻底被切除。“二龙一只眼”,本是二龙山地形地貌的一句形象戏言,想不到却被反动会道门所利用,成为历史笑柄。但二龙山、二龙眼永远是这一地带的独特风景。</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019年,二龙山的传说被列为四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22px;">双辽大鼓书</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双辽大鼓书来源于乐亭大鼓,在历经近一个世纪的发展演变过程中,先后融入西河大鼓、评剧、四平调等,是流传于双辽周边的民间说唱艺术。常用的曲牌有:紧板、慢板、流水板、悲弓调、反弓调、四平调等。说唱者以鼔板敲击拍节,烘托气氛,多以三弦伴奏。</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其体裁可以是“小段儿”,多以民间传统故事为题材,成本大套的书有《响马传》《施公案》《三侠五义》等等,每部分的整体结构和章回小说相似,一段段地进行演唱。通常情况下由说书先生(也称坐猜)和弦师(也称抱条)两个人表演,表演道具有:三弦、阴阳板(月牙板)、串板、大鼓、醒木、扇子等。主要曲目有:《百蛇盗草》《罗成算卦》《打登州》以及《烈火金刚》《敌后武工队》等。</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据双辽大鼓书传承人叶忠亮的母亲代淑艳讲,其祖上是专门给满人贵族八旗子弟唱弦子书。后来,在弦子书的基础上,改唱西河大鼓。代淑艳祖父代兴中,11岁学唱,15岁登台演出,专唱乐亭大鼓。到了上世纪六十年代,代兴中之子代常贵继承了父亲的鼓书艺术。代常贵之女代淑艳,9岁垫场,15岁正式登台说唱大鼓书。代淑艳在走乡串户说唱鼓书的过程中,结识同行——大鼓书艺人叶春学,开始了二人说唱鼓书的合作生涯。</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叶忠亮自幼就学唱大鼓书《罗成算卦》,经常在收音机听霍树堂唱大鼓书,说绕口令,自己就跟着学,7岁时跟着母亲学唱大鼓书,同时,自己用口发音伴奏。后来跟着叔叔学习拉二胡。8岁时能够自己边唱大鼓书,一边自己伴奏。</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近年来,双辽大鼓书传承人叶忠亮在网络上传播双辽大鼓书艺术。他上快手,拍小视频,录段子,《鞭打芦花》《唐二主探病》等鼓书段子也成了网上的热门,粉丝也从最初的947个涨到18万多个。直播间也因每天的600—700人而显得人气旺盛。光靠打赏,每天也获得一定的收人。虽然收入不多,但是利用现代网络传播技术,使更多的人认识和了解双辽大鼓书,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这是叶忠亮最大的快乐和满足。如今,叶忠亮坚持在网络上说唱双辽大鼓书,还把党的惠民政策,身边发生的好人好事编成唱词,在网络上进行歌颂和赞扬。目前,已有许多人在网络上和叶忠亮学习说唱大鼓书,这门古老的民间艺术也因此得到有效的传承和弘扬。</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021年,双辽大鼓书被列为四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极其珍贵的,它是历史的真实见证。保护和弘扬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的启迪和借鉴作用。像这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我的家乡还有很多。让我们大家都来保护我们古老的文化遗产,保护我们五千多年的文明历史,让中华文化千古流芳,万年不失!</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今天的非遗之旅就到这里了,明天小胖丫将带你们探寻“省级白鹤保护区”,观赏鹤舞蓝天;走进架树台湖国家湿地公园,亲近大自然。工友兄弟们,明天见呦!</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