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里读吴冠中画笔下的春

老孙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春天,是画家和诗人的情人。</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著名画家吴冠中的作品里有不少是以春天为题材的,有太湖石上的春光,姹紫嫣红的草长莺飞,门前通幽小径的一撇,院落里小亭一角,水乡街头……最喜欢的一幅,要数这幅江南小村的早春,<span style="font-size: 18px;">尺幅不大(约1x1米),场面也不宏伟,背景是熟悉的</span>青<span style="font-size: 18px;">瓦白墙;前面一片动人的新绿,嫩得不能再嫩,一碰就要出水,生动得捧在手里都怕碎,一眼望去心都醉了。瞬间想起了他的著名语录:“笔墨等于零”,一句咋听非常刺耳的语言。出自其同名文章《笔墨等于零》,开门见山:“</span><b style="font-size: 18px;">脱离了具体画面的孤立的笔墨,其价值等于零。</b><span style="font-size: 18px;">”解释说:“</span><b>笔墨只是奴才,它绝对奴役于作者思想情绪的表达,情思在发展,作为奴才的笔墨手法永远跟着变换形态,无从考虑将呈现何种体态面貌</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新颖的逻辑链浮现:画家的思想情绪——具体画面——笔墨价值。换句话,不能脱离具体画面讨论笔墨是否有无价值;具体画面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由画家的情绪决定,笔墨只是去实现预想的样子。不由得不问:画家的情绪又从哪里来?不错,在画家的眼前,更在画家心里。正如在当下热播的电视连续剧《人世间》里诗人冯化成的一句诗:“<b>路在脚下</b>,<b>春在心中</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画面里的那一横片嫩绿,由无数的点组成,它们大小有别、疏密有致、密密麻麻、重重叠叠,像似片油菜花,点去冬天的尾巴,点出了春天的头。但如果没有背后的青瓦白墙无私衬托,那只是毫无意思的绿点而已。可以是春天,也可以油漆,说是幼稚园的围墙上孩子们不经意的点,也未尝不可……没有如果,在这里不需过多地想象,整片嫩绿直观地让人看到初春的勃勃生机和希翼……</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画面里的春天,不假思索地认为乃大自然的馈赠。当走遍江南大大小小的村落,看尽青瓦白墙,欣赏大片的油菜花,就是寻不到一个一模一样、活生生的现实,那怕是模棱两可的蓝本。原来,吴先生是移花接木的大匠,他作写生从来不照搬现实,眼前的景物只是一个引子,通过大脑过滤</span>移宫换羽<span style="font-size: 18px;">,创造出一个根本不存在的现实。江南小村的早春,其实是藏在这个江苏宜兴游子心底好久好久的梦,是画,也是国家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改革开放、蓬勃发展开始的另一种记忆和希望。</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注:图片均来自网络</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