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时节话“青”俗

北雁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清明时节话“青”俗</span> </p><p class="ql-block"> 裴 斐</p><p class="ql-block"> 阳春三月,大地气温升高,生气旺盛,草长莺飞,气清景明,故称清明。清明节源自上古时代的春祭活动,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自然节气,也是传统节日。由于各个地方文化有所差异,清明节习俗略有不同,但扫墓祭祖是共同的主题和基本礼俗。江南人的清明节,可说是围绕着一个“青”字展开。</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摘青食青</span></p><p class="ql-block"> 每年到了清明时节,浙东地区家家户户都要摘青做青饺、青饼、青团,这是由来已久的民俗传统。</p><p class="ql-block"> 关于清明节摘青、食青习俗,民间还流传着一个传说。相传,孝子目连供奉食物给堕于地狱的母亲享用,却常被一群饿鬼恶鬼哄抢而空。眼看母亲食之不得,目连心有不忍,于是想尽办法。那年清明节前后,目连上山打算采些野菜给母亲充饥。在野外,他发现有一种青绿色的野草,清香扑鼻,于是采摘回来,将其捣细,和入米粉蒸成青团,送给母亲食用。蒸熟后的青团色泽青暗,看上去不像是好吃之物,那些饿鬼恶鬼见了也不知是啥东西,甚至有些不屑一顾。如此,目连母亲才有幸吃到青团。</p><p class="ql-block"> 依天台习俗,每年一到清明前后,人们纷纷到山野田边去采摘新鲜的艾青(<span style="font-size:18px;">有些地方将其称之为孝青)</span>或是鼠曲草,这两种草在浙东方言里统称为“青”。这个“青”字也以谐音寓意一个“亲”字,蕴含着纪念先亲、怀念故人的意味。在清明节采青做青饺,并在给祖先上坟时带些青饺、青团去,能让身在黄泉的先辈也尝尝鲜,以此寄托晚辈的哀思。“青”在清明前后采摘食用,不仅其味香糯鲜美,而且对脾胃虚弱、消化不良和肺虚咳嗽等具有一定疗效,可作为健康食品。如此,清明节这种以“青”为个性特色的饮食传统,将物质实用性功能和精神情感上的东西互相结合到一起,形成了一种民俗文化,变成了传统,而这种传统又得以代代流传。</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祭祖挂青</span></p><p class="ql-block"> 祭祖挂青是清明节主要活动,也是江南地区民俗。在清明节,人们用白纸做成纸幡,插在祖宗先人的坟头之上,用以招魂,称为“挂青”,天台人俗称“插坟头幡”。乡间俗话“有后坟头挂青幡,无后坟头多杂草”。一座坟头,到了清明节有否插幡挂青,成为一个家族是否后继有人、兴旺发达、子孙贤孝的标志。一个坟头上插幡挂青越多,说明墓主家族人丁越兴旺。清明节挂青这一传统习俗,实际上除了一种象征性意义外,还有着非常实际的作用。每逢清明,人们来到荒郊野外祭扫亲人坟墓,供上祭品,烧些纸钱,举行祭奠仪式,表达对先人怀念之情,同时亲临实地察看坟墓有无遭受损坏,同时进行添土除草,也是对先人墓茔的一种维护。</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插青踏青</span></p><p class="ql-block"> 受佛教的影响,人们认为柳枝可驱鬼、有辟邪的功用。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里说:“取柳枝著户上,百鬼不入家。”旧时,人们以清明、七月半为鬼节。清明正是那柳条开始变为青绿时节,人们自然会纷纷插戴柳青以辟邪了。</p><p class="ql-block"> 清明节也叫踏青节,由单纯的祭祀活动演化而为同时游春访胜的踏青。清明正是春暖花开时节,人们在这时结队出游,于凭吊先人的同时,感受春天气息。宋时诗人吴惟信诗云:“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对旧时春游自昼及暮,笙歌如痴的盛况可谓描摹得淋漓尽致。</p><p class="ql-block"> 人们在清明节里,通过“摘青、食青、挂青、插青、踏青”一系列活动,感受大自然万物的清气与蓬勃向上的能量;在清明节里,感受生命,珍爱亲情,努力让自己的内心气清景明。因为,善良与向上的力量源自清洁而明净的心灵。</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