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很早就学习过唐朝孟郊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文章将慈母的一片深笃之情,通过日常生活中最细微的地方流露出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今天,我也真切地体会了一次这样的感觉,放在老家的一条长裤,裤脚边的线断了好几处、裤子后面口袋的扣子掉了两个,年近九旬的老母亲为我缝补,立刻让我想起慈母手中线这句话,想起了《游子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因为同频,才有感触;因为理解,才有体会。现在反过来理解《游子吟》这首诗,感觉朴素自然,亲切感人。这里既没有言语,也没有眼泪,但是一片爱的纯情,用普通常见的场景拨动每一个人的心弦,让人感受到慈母对孩子的无尽爱。</p> <p class="ql-block"> 母亲是我们古镇的老裁缝师傅,当年的手艺算是有点小名气,因为会做缝纫贴补了家里面的很多家用,我们几个孩子在父母亲的辛苦拉扯大长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尽管母亲是裁缝师傅,但是并没有多少钱扯新布料,所以,我们几个孩子很少有新衣服,不少所谓的新衣服都是母亲通过他的巧手,把一些做衣服的剩余布料拼凑而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老人家因为过惯了苦日子,一直有节省的习惯。我这条裤子放在老家已经有两年了,这一次,因为疫情的原因要换洗才找出来。发现有一些需要修补的地方,母亲找出了她一直保存的针线。</p> <p class="ql-block"> 因为眼神不好,针眼又太小,所以穿线对我们来说是一个难题。开始的时候我主动要求我来穿针线,母亲说她来试试,拗不过她,只好由着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母亲拿起她的老花镜穿了半天,用剪刀剪了几次线头,还是搞不定,无奈之下拿给我。其实说实话,穿针线对我来说也比较难,但总比老母亲好一点。我赶紧回包里找出老花镜,没用多久就穿好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因为从小在裁缝师傅家里长大,我们这些孩子多少都会一些针线活,第一条裤腿缝合的时候是我自己完成的。缝合中途有一次我居然脱线了,母亲河我哈哈大笑,同时说我到底还是不行,她想自己亲自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说实话,我缝的质量并不是很差,但是母亲有这样的要求,我还是顺应她,让她有体现价值的机会。我想看看年近九旬的她,针线活是不是技艺如初。</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姜是老的辣,尽管母亲比我年长35岁,最终的针线活比我还强。也许这种手艺活已经深深地植入到这些工匠人的心里,尽管过去很多年,虽然手脚迟缓一些,但是依然宝刀未老,品质优良。</p> <p class="ql-block"> 由于工作的原因,在老家陪伴母亲的时光并不多。每一次陪伴母亲,我都会找出各种各样的她的需求,创造更多一起呆着的机会,想一些小九九让她开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无法延长母亲生命的长度,也知道这种机会越来越少,能珍惜,尽量珍惜,尽自己所能,在可能有效的时间里,让母亲更开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有道是: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如果你家也有老人,请一定善待他们,用心陪伴。陪他们散散步、聊聊天,听听他们的唠叨、讲讲你的故事,不要等到“子欲养而亲不待”再后悔,请从现在开始,从力所能及的地方做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趁时光未老,父母健在,请常回家看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