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新成员,3月19日第一次参加了工作室的网络教研活动,倾听了吴泰然教授的专题讲座。第一次听专业性这么强的讲座,学到了好多以前不知道的专业知识,如地球表面出露的岩石分布的不同比例,层理和片理的区别,从颜色、结构、构造、矿物成分等四个方面区别三大类岩石。。。但让我思考最深的还是高中地理教学中如何有效培养和提升师生的“地理实践力”。 地理实践力作为地理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考命题的重要方向之一,它对学生的成长、创新能力培养、终身学习和今后的社会生活都将发挥重要的作用。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虽然常常对学生讲“要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要善于观察生活中的地理现象”,但好像从来没有把地理课搬出教室,也从来没有把大自然搬进课堂,很多时候,为了追求所谓的“高分”,几乎每节课都是“纸上谈兵”,直截了当地给学生指出重要考点,让学生囫囵吞枣地进行低效的简单重复、机械识记来应付考试,堂而皇之地剥夺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权利、学以致用的机会。就拿本次讲座内容来说,虽然学校也有各种岩石标本,但我在课堂上对岩石特征和岩石间相互转化完全是停留在理论层面,很少拿出岩石标本让学生直观的观察一下不同岩石的纹理、颜色、轻重、手感等,更谈不上进行岩石鉴定了。听完吴教授的讲座之后,我对人教版必修一“岩石圈物质循环”的教学设计,有了新的构思,下次授课完全可以以第三课堂的方式去进行实践和认知,让学生认识不同岩石,学会一些简单的岩石鉴定方法。 《礼记·学记》中有言:“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这次教研活动让我受益匪浅,学到了很多,我深深的认识到,作为一名地理老师,应该做到不断开拓视野充实自己,不断涉猎知识完善自己,注重学生地理实践力的培养。今后,我将在地理课堂内外创设更多的地理实验、地理探究,让学生体验实践的魅力;让学生走出教室,走向田野,通过研学旅行、野外考察的方式,用综合的思维,动态的眼光来看待地质事件的发生、发展和演变,了解它的过去,洞察它的现在,预测它的未来,努力在课堂内外带给学生更真实的情境,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带给学生满满的“干货”,也努力实现地理课堂的诗和远方!<br> 感谢吴教授,感谢“地理大发现”工作室提供了这样好的平台,期待下次的活动!<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