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星期三早上六点,我被闹铃醒,皱着眉头选了一些重要的微信来看。其中一条是小区通知回来,接受48小时的居家隔离观察。当然,如今已经过去了近3个48小时,我还没有解封,这是后话。</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昨天在小姨家上网课的YO不肯回去,我便陪她住下了。而此刻,我要喊她起来回到自己的家里去。井然有序穿上衣服:一双袜子,一条牛仔裤,一件白天上班的蓝色衬衫,是去年减肥前买的,如今胖了回来一些,我依然穿着它穿梭。YO被我喊起来,揉揉眼睛,没多问,开始穿衣服,收拾自己的书本文具。一如三年前的每次旅行,我们要去赶早班飞机,快速整理行李,整装待发。</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一晃,三年。三年改变了很多。我,和这个世界。</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走下楼,小区出奇的安静。这是一处位于城郊的房子,我在这里生活了十年的地方。毕业后我租了很多年的房子,各种各样的房子。直到倾其所有在这里安顿下来,我才像是真的安定了。当然,后来又卖掉了。路过门卫,大叔特有的清晨呆滞眼神,我甚至有些犹豫,到底要不要走,是不是我看错了信息。然而,无误。我要立即回去。</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YO在大门口等我,我去对面的停车场开车过来。早上的风有点清冷,树叶飘落,在春天,似深秋。</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回到小区门口,核对门牌号。大白旁边是门卫,门卫说,你清楚么,回来之后,48小时不能外出了。我示意明白,严肃的场合我没敢问“不是你们喊我回来的么?”。 进了车库,走到转弯处,大白和志愿者又问了类似的问题,我点头表示明白。</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回到家里,呆愣了一会儿。开始打开冰箱查看是否有足够的食物。看完,不置可否。安顿好YO自己上网课,我就拿着电脑回了书房。开始在包里掏出来电脑电源线鼠标耳机等,准备办公。很多问题袭来,完全靠网络协调的工作让效率变低。所以,人和人还是要见面的。然而,家里还没办法叫咖啡外卖,让人抓狂又着急。</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就这样到了中午。就这样到了下午。我要去做核酸了。搬进这里五年多,这是我第一次见到这么多邻居。几个朴素的女人,蓬松着头发,穿着跟我一样的帽衫。我猜她们都和我一样,被拦下来没有去上班的人,因为都有着不耐烦又不声张的隐忍的眼神。</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穿过一扇门,在后面新建的高层小区做检测。长长的队伍,站满了人。大部分是老人,也有像我一样的中年人。他们大都低着头看手机,或接个电话,或呼喊自己的孩子站好队。在上海,有很多种房子,电梯房,高级公寓,老公房。以及我现在住的这一种: 位于郊区,配套设施基本为零,新房还没散掉装修人员,经常有电锯声从窗外飘来。或者在某个窗口,挂着大大的装修广告。出门没有面包店咖啡馆,无论装修风格还是店铺名字,都是一目了然的,比如罗森。而罗森,被封锁在铁门之外,近在咫尺,我却无法去买一杯简易的咖啡。</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多年前,每天出没于徐家汇。一幢普通的写字楼。有格子间,有地铁站,有面包房,有便利店,有统领KTV,有各种形形色色的饭店,有下班后的生活。早上踩着高跟鞋藏住起床气奔跑,生怕错过一班地铁要等很久。那时候我们也带着口罩,非典来了。有时会在地铁上遇到同一个办公楼的女孩,似曾相识,点头打招呼。打过招呼后,我戴口罩,她低着头。我们极力避免和对方的任何目光接触,这是一种默契。</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我由衷怀念那段岁月。事实上,在非典时期,经历了一次疫情,洞悉了一次生命的黑洞,我也曾害怕,尽管它已过去,但它依然成为了我生活的一角。今天,似乎又在重复之前的日子,又好像不一样了。</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经常在下班的时候,步行穿过一条巷子走去衡山路,会遇到一对穿着入时但似乎来自两个气候带的情侣。女孩披了件羊毛大衣,男孩只穿着贴身毛衫,质感很好的样子。他们正低头和彼此小声说话。羊毛大衣真是个不错的款式,如今,我还记得它的样子。</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长长的队伍后面,一个个子很矮很敦实的男人,脚踩新款运动鞋往前跑。他说家人在前面,说的时候面带尴尬,我猜他只是单纯想插队。如果要和他理论几句,现在就是最好的机会。但我什么也没说。</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不时抬起头看看队伍还有多长,然后低头继续看手机。空气中充满着焦虑,工作人员不再穿白色的隔离服,而是换上那种看上去更便宜、更劣质的蓝色手术外套。他们来回走动,在队伍中巡视,确保每个人都提前打开了健康云。蓝色纸质手术服背面用马克笔写着小区简称。有维持秩序的警察,穿着大白连体衣,不一样的是有个警察的标志。我们隔在面罩内外。他在工作,我在配合工作。</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在“一区”志愿者的带领下,我们像农场里的猪一样排队又不能越过警戒线。天空中偶尔飞过去几只灰扑扑的麻雀,它们在树枝上稍作停顿,然后再次飞走。世界被按下暂停键——难以想象这座全中国最骄傲、最时髦、最繁华的城市,几天时间竟变成如此。我刷着微博按捺着焦虑,满目甩过来的都是优等生沦为差生的帖子。更加焦虑了。</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等待。在一个个志愿者的指挥下,我终于抵达了队伍最前端,熟练摘下口罩,抬头,张嘴,戴上口罩。整个过程不超过十秒。“谢谢!”我说。她没有听见。她已经进入了下一个十秒。</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做完。我们往回走。YO叽叽喳喳说着一些我不感兴趣的话。接的慢了她又不高兴,我有点悻悻然却又装作积极地附和着。沉默的队伍,松散的队伍,沉默地行进,低着头,互不交谈,战俘一般,穿越整个街道如同穿越冬日的列宁格勒。</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穿过中间的门,回到了自己的小区。来时的队伍被打散了。沉重的空气得到缓和,人们脚步轻快,偶尔还聊几句天。无非是人多不多,做好了没有。好像以此来缓解压力,又好像什么都没缓解。我还有一个电话会议,我们快速回家。</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再次回到自己家这一排,遇到站在门口的邻居夫妻,他们五十几岁,开朗热情。好像升在天空的太阳,充满激情地问候着。我小的时候也许会喜欢这样的邻居,好像可以从他们温和的笑容中得到治愈。简单交代了YO几句,玩好赶紧跳绳,便去忙自己的事情了。出来的时候已经是半个多小时之后了,以往的这个时候,也早已下班了。YO还在跳绳,换了个地方,在门口,一边跳绳一边和隔壁邻居聊天,笑声蔓延,邻居的作息和我的工作时间总是重合,我们很难遇见。如果要打招呼,这就是最好的机会,但我什么也没说。只是微笑着表达善意。</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我突然意识到自己明白了什么是生活。它跟电梯楼、老弄堂、面包店没有关系,跟咖啡没有关系,甚至跟开会或者微博新闻也没有关系。我的意思是,在上海,你可以选择过任何一种你想要的生活。但在某些时刻,比如现在,人们正以同一种方式生活。而一个人去理解其他人,将不再出于道德,只是出于相似境遇带来的共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不得不承认,这就是现代社会中的另一种奇迹。也是我们共同过着的,一种生活。虽然,这世界那么多人,也不过,只是一群我们。</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