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伴奏曲: 时光不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作者: 牧童(川流不息)</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我的家乡地处辽东。春天繁花似锦,夏天绿树成荫,秋天层林尽染,冬天白雪皑皑。一年四季气候宜人,景色如画,无论旅游或是养生,在整个东北都独占鳌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每当乘车行驰在返回家乡的高速公路上,车动景迁,心旷神怡,常常引逗我不由自主的“塞兑”,尤其在途中经过的十几个隧道处。一来二去,竟然养成了乘车修炼的习惯,我的功力正是通过往返家乡之旅而不断地精进。当然,此前曾经为“塞兑”做了大量的辅垫工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开始几年,我是每两个星期乘虎跃大客,后来十几年,常常间隔一、两个月往返家乡一次。开始通过一、两公里长的隧道,往往需要先吸满气再“塞兑”,待汽车穿过隧道后便迫不及待的赶快打开,因为缺氧憋的实在难以忍受。后来发现每次家乡之旅功力都有明显进步,渐渐地感觉“塞兑”好受了许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上周因出差又返回家乡一次,途中始终处于呼吸微微了了,浑身融融贯通的胎息中。当汽车行驶到隧道口处,我在呼吸不进不出的正常状态下便开始“塞兑”,即使穿过长长的隧道,不打开鼻孔仍然可以继续前行一段距离,而且早已没有过去那种十分难受的感觉。毫不夸张地讲,我过后仅一天通过食母所接受到的真气,足够过去一年的收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天地之母待众生没有亲疏之别。为了使生命之火能够燃烧起来,赐给每个人一定量的燃料 (真气) ,并配备了一个助燃的风箱 (橐龠) 。当人从母体“哇”地一声坠地,从此便开始鼓动风箱动用凡息,直到天地之母赐给的燃料耗尽,生命之火熄灭为止。不可否认,人的一生正是一个不断被氧化,直至消耗殆尽的过程。人类为了生存, 必须时刻鼓动上苍赐给的风箱(肺呼吸),以助生命之火不灭。然而风箱有助燃之长,亦有加速耗尽燃料之短,人类正是在风箱与燃料此消彼长的过程中,无可奈何地结束了人生之旅,这是人类欲实现长寿梦想难以逾越的屏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老子曰:“天地之间,其犹橐龠(风箱)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闻数穷,不若守于中。”所谓守于中,即守于不呼不吸的胎息中。如何才能守于胎息中?老子毫不吝啬地传授了修炼的方法,这便是“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启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是说:“塞其鼻孔以真息为用,闭其双眼不为外物所诱,如此终身不再辛苦了;打开鼻孔以凡息为用,睁开双眼去追逐外物,如此终身无法被拯救。”不仅如此,老子还谈了自身得道的经验:“众人皆有以,我独顽似鄙。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你若炼成胎息,不难知道守中即食母,食母即守中,两者相依为命,都是老子对胎息的精彩描述。所以,我称之为食母守中之道,其中的奥秘,唯有明代张三丰大师晓得,故总结概括的最好:“顺为凡,逆为仙,只在中间颠倒颠。 ”即打开鼻孔以凡息为用曰顺,塞住鼻孔以真息为用谓逆,这顺逆若能颠倒一下,何愁不能得道成仙?正所谓“不塞而塞是真塞,不闭而闭是真闭。勤而行之损又损,无为而至到蓬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众所周知,烧炭是将木材封闭在炭窑里,待木材燃烧到一定程度之后便熄火封窑,使木材在特殊环境中发生质的改变。我们的人体恰似一个炭窑,而“塞其兑”断了凡息,如同烧炭需要熄火封窑一样,迫使生命之母苏醒过来,从玄牝窍及其周围组织产生真气,作用于四肢百骸与五脏六腑,对其不断损之又损,使人体的器官组织,乃至细胞经历炭化一般的过程,从而提高其生命质量。只不过木材烧炭可以一蹴而就,而食母养寿则需要由表及里,不断损之又损。老子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若想生命不息,唯有食母“炭化”不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真理不难,源于自然。同样一段木材,炭化与不炭化其燃时肯定有长短之分;基因相同的两个人,食母和不食母其寿命肯定有多少之别。这种人体被炭化的感觉,老子称之为“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矣。”如此,你才能如老子所言:“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堇(穷竭)。”自然会有老子一样“天降甘露,人不之令而自钧。”的体感。为此,老子传授了具体的方法:“形体承载营(魂)魄抱一,能无分离乎?专真气致身心柔弱,能若婴儿乎?涤除主观知见以玄(道)览(观)天下,能无瑕疵乎?爱民治国,能无为乎?天门开阖,能为雌孵卵乎?明白道理四方通达,能无主观知见乎?”至此,方可宣布:“我命由我,不由天地。”正所谓“欲教灯不灭,须识添油法。”这油,便是生命之本~真气;这法,便是老子塞兑守中之法。</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据司马迁《史记》记载:“盖老子百有六十余岁,或言二百余岁,以其修道而养寿也。”有人质疑这一说法,认为是中国古代历法混乱所致,即有的地区一年等于当下两年,据此便断定老子的寿命只有百岁。其实,早在秦始皇时代,中国的度量衡和历法已经统一了,那么生于西汉时期的司马迁在记录历史人物与事件时,怎能不将世间传说老子的寿命予以矫正?老子曰:“不失其所者久也,食母而不亡者寿也”,不仅对五千文的宗旨做了精辟的高度概括,而且将所传授的食母养寿之道分散在八十一章中,世人若想得道,唯有读懂且找到内在的联系方能得道。应该说老子著书传道,传的既是天地恒久之道,也是自身恒久之道。文子曰:“闻而知之,圣也;见而知之,智也;无闻无见,愚迷。”我们虽然没有亲眼目睹老子的丰彩,但只要坚信老子的真言,又何必非要行而知之?按着你的感悟去修炼好了,因为你读懂五千文,便与天底下人生最好的导师~老聃结缘,何愁不能反璞归真,位列仙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上述是我效法老子“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的价值观,并联系老子食母养寿之道,从木材烧炭的自然之道中悟出的一段文字。今天是我系统学习老学与修真三十周年纪念日(2022年3月6日),谨以此文表达我对老子和老学的崇敬之心!(计2239个字)</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这是沈丹高速公路通过的隧道。</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这是我与老战友夏令辅年满七十岁,在铁西区办理夕阳红乘车卡时的合影留念。</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