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杯有灵魂的好茶

如冰

<p class="ql-block">本贴将分享2022年采茶路,陆续更新到本年采茶季结束。从2014年意外的开始迷上野茶开始学做野茶,到今年已是第九个年头了。现在做的茶已渐入佳境。茶分六类,按照发酵程度从低到高依次是绿茶-白茶-黄茶-青茶-红茶-黑茶,很多人都以为绿茶有绿茶的茶种,红茶有红茶的茶种,其实不然,同样的茶青,根据制作工艺的不同可以做成不同的茶类,就好比豆子一种原料,磨成浆可以制成豆浆-豆脑-豆腐-豆干-臭豆腐,原材料是一样的,制作工艺不同可以呈现不同的结果。我做的比较好的是黄茶与红茶,以后我也会专注做这两种茶。其他类如白茶和绿茶也能做,只是因为个人喜好问题做的比较少,青茶与黑茶是受很多条件的限制没有机会尝试。</p><p class="ql-block">我学茶没有师傅,所有知识来自度娘,百度来的知识基本上是碎片信息,没有系统性,加上起步缺少经验,注定在这条路上我走了很多弯路,好在因为兴趣,所以执着,每次做的不好时我都自查分析一下做不好的原因,分析内因和外因,可控和不可控的因素。尝试过各种的错误之后逐步的走上正道。</p> <p class="ql-block">做一杯有灵魂的茶是我和豆豆共同的兴趣,要做成好茶一定要有好的原料,好的工艺,还有制作好茶的其他条件比如天气也是至关重要。做出完美的茶,始终是我执着的追求,但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比如我们做明前红茶,我们采的是明前高山野茶,可以说原料是无可挑剔的好,但明前雨水多,气温也相对低,这样的天气情况会造成自然萎凋不充分,会影响后面工序揉捻与发酵。有时气温低虽然发酵的时间够长却发酵不足,每次做茶总有这样那样的一些问题。好在这些年摸索中前行,在不断的总结经验与教训的基础上制茶的工艺还是不断的提升,这点我自已还是挺开心的。 </p><p class="ql-block"> 这几年我跟着户外团队,几乎走遍福州的山山水水,目的就是为了寻找福州高山野茶,现在基本上对于野茶的分布及线路有了大概的了解。每年的春天对我和豆豆来说最不能错过的事是采高山野茶,福州有非常悠久的种茶的历史,山上散布野茶可能大部分都是很古老的茶种繁衍留存下来的,不是单一的茶种,这种茶做出来口感比较丰富,高山野茶自然生态条件优越,空气清新,终年云雾缭绕,远离任何污染,茶青原料品质上好,再加上野茶只采一季春茶,经过一个冬季的沉淀,茶树体内的养分十分丰沛,野茶加工工艺得当的话,茶汤更稠,更醇厚,内质更丰富,浆感更明显。</p> <p class="ql-block">野茶与人工茶园茶比较还有一个特点,就是野茶是有性繁殖的茶,茶树通过种子传播方式繁殖,高度适应当地生态条件。有性繁殖茶树,直根系,有明显主根,根系发达,这种根系能吸收土壤深层的营养,植株生活力强,茶树个体间性状差异较大,在生化成分组成上有着互补性,成品茶外形不够整齐,颜色较花杂,但香气、滋味比较饱满,醇厚度高,耐冲泡,有性系由于植株个体的差异性,在品质上获得了更多的变化和层次感。而无性繁殖的方法有扦插 嫁接、压条、分株以及组织培养等,无性繁殖的茶根系为须根系没有明显主根,这种茶树个体间性状相对一致,成品茶外形整齐,与野茶比香气略显单薄。</p> <p class="ql-block">3月22日是今年第一次上山采野茶,豆豆看到老树茶,特别激动</p> <p class="ql-block">说句心理话,其实老野茶并不一定都适口,比如这里采的明前老树野茶,我们翻山越岭两三个小时,才到山上开始采,两个人采一天合计大约采4斤多茶青可以做一斤干茶,但是这种老树茶做出来的茶有奇怪的口感,说不上来,可能就是所谓的苔藓味或是朽木香,我也搞不懂,总之我是喝不惯,可能多喝几次就会慢慢适应吧。</p> <p class="ql-block">高山. 云雾. 野茶,3月26日</p> <p class="ql-block">今天泡的一杯高山野生红茶,我惊奇的发现这茶汤的表面张力很大,茶滴在茶汤表面能形成水珠,我百度了下,这种情况是因为茶汤饱满,水软,胶质丰富的茶会象醇酒一样在茶杯形成表面张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