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 友 知青篇(7)编辑 李林妹 2022-03-21

李林妹

<p class="ql-block">三个女知青在宿舍前留影,高个子胡金娣</p> <p class="ql-block">  胡金娣是我到农场后第一个室友。 </p><p class="ql-block"> 一九六八年十二月,在去云南的火车上,我们一起聊天,知道她来自上海西康中学,在家中是老大,她的表姐在我家附近的生产加工厂工作。我们很谈得来,约好到农场后住在一起。</p> <p class="ql-block"> 知青孙向荣按当时实景绘画的宿舍全景图,二人一间,竹篱笆围墙,茅草排盖顶,床和台子都是竹编的。</p> <p class="ql-block">  金娣<span style="font-size:18px;">是我们这批老三届女知青中年龄最大,个子最高的,由于她高度近视,常年戴着一副啤酒瓶底厚的眼镜,大家都叫她‘’大四眼‘’。</span></p><p class="ql-block"> 金娣貌不出众,但她有一颗善良的心灵。在生活上她像大姐姐一样照顾我,刚到农场时,我不适应艰苦的劳动,出工一天回来,懒得洗脚,躺到竹芭床上就睡着了,她会帮我到伙房打来热水,叫醒我先洗脚再睡觉,说这样比较舒服。</p><p class="ql-block"> 有一次全队人员上山开荒,半个月后回到宿舍,她在自己的蚊帐后面发现了一窝鸡蛋,可能是哪家老工人养的母鸡找错了下蛋的地方。在那个每天米汤加盐巴,盐水煮白菜的年代,鸡蛋是最好的营养品,可她没有独享美味,而是用水煮熟,分给几个女知青共享。</p><p class="ql-block"> 她在队里当过班长,当看到知青在生活上碰到困难时,会主动给与帮助,帮知青补衣服,照顾小宝宝。看到体弱的知青扛不动木料,她会接过去,一人扛二根木料,被照顾的知青不好意思,她说这样左右肩承重平衡,走路不累。这是队里定的规定,收工后,每个人都要扛一根木料下山,给伙房当柴烧。</p><p class="ql-block"> 一九九八年是知青赴云南三十周年纪念年。曾经一起屯垦戍边,保卫边疆,建设边疆,后又通过不同渠道回到上海的知青自发筹办了一次联谊活动。知青们在一起说说笑笑,唱歌跳舞,非常热闹。突然,我们看到有一个陌生人搀扶着一个头戴绒线帽,拄着拐杖的人拖着沉重的脚步,艰难的走了进来,大家正在猜疑,是谁走错了地方?等走进一看,有知青叫了起来,“大四眼”来了,有人走过去搀扶,有人找来了椅子赶快帮她坐下来。原来她患了脑癌,动了手术,说话和行走都受到了影响。这次听说知青聚会,叫她爱人陪着过来。后来听她爱人说,她回家后非常兴奋,希望有机会还想和大家聚聚。</p><p class="ql-block"> 二00五年七月十一日,外面下着大雨,我突然想起要去看看金娣,走到她家门口一看,大门紧闭,邻居告诉我,她已去世一年了,她爱人带着孩子不知住在哪里,房子一直空着。她于一九九七年诊断为脑癌,经过手术治疗,艰难生存了七年。第二天,我到当地派出所了解到,她的去世时间是二00四年八月十日。</p><p class="ql-block"> 我想,金娣一定是带着遗憾走的,因为她最终没有机会再参加聚会。在那时,知青们回城后也都在忙事业,忙家庭,通讯也不像现在这样发达,互相之间联系也不多。在那段时期,我也因身体原因没有再联系她。在她病重直至临终时,家属也没有告诉我们,所以,没有一个知青为她送别。清明寄思,我把金娣的故事告诉大家,一是祭奠她,二是告慰她的英灵,我们永远怀念她。</p><p class="ql-block"> 同时也在此祭奠已永远离开我们的七队知青。赵俊才、韩伟刚、张交川、冯国强、王龙英、徐银才、杨惠金,俞宝珍、薛志晟。</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一九六九年七队部分女知青合影。前排中间胡金娣。</p> <p class="ql-block">一九九八年知青赴云南三十周年纪念活动,胡金娣坐在前排右边椅子上。</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