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城教堂历经沧桑~艺术建筑令其想往……(摄于收集2021年夏2022-2编辑制作)

王新忠

<p class="ql-block">前言:《踏着城市的脉搏漫步哈尔滨,听着老建筑讲那些过去的故事……》</p><p class="ql-block">中国的“教堂之城”——北纬45度,东经126度,坐落在东北亚中心区域的哈尔滨市,可谓是中国最早最具有开放意识并充满外域色彩的国际城市,这里是金、清两代王朝的发源地,是第一条欧亚大陆桥和空中走廊的重要枢纽,更是中国东北部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p><p class="ql-block">由于特殊的历史进程和地理位置,这里不但荟萃了北方少数民族文化,还融合了中西经典文化,造就了独具风情的异国建筑文化艺术,常被人们冠以“东方莫斯科”“东方小巴黎”的美称。</p><p class="ql-block">1897年,光绪23年清王权统治摇摇欲坠,一条沙皇俄国对中国东北进行政治、经济侵略的大动脉——中东铁路正式动工修建,以沙皇俄国为首,日、法、意、美、英等30多个国家近20万侨民聚居在这里,种族形形色色,宗教信仰各不同,东正教,天主教,基督教,犹太教、伊斯兰教等源源不断流入,与本埠佛教、道教等融会贯通,哈尔滨成了当时中西方文化的交汇中心。</p><p class="ql-block">1899年哈尔滨出现了第一座教堂,沙皇俄国建筑师仿造古都莫斯科面貌,用法国最新流行的艺术形式设计建筑,建造了驰名中外古典哥特式的圣-尼古拉东正大教堂。随后,一场与法国同步的新艺术运动风潮席卷哈尔滨,沙俄殖民主义者对哈尔滨采用了和巴黎、莫斯科一样的城市规划思路,街道以圣-尼古拉大教堂为中心,蜘蛛网般向四面八方辐射。东正教堂每年以1或两座的建筑迅速崛起,到1931年已达60余座,都分布在城市传统空间的主轴线上,至今仍是哈尔滨的重要标志建筑与景观节点。由于数量和风格的优势,哈尔滨被称为“教堂城市”,圣尼古拉大教堂则是那个时期远东地区最大的东正教堂。</p><p class="ql-block">东正教堂平面多层希腊十字形对称布局,清一色“圆葱头”穹顶或似帐篷穹顶,砖木、砖石结构,方形、圆形、八面体、十二面体的建筑主体、红白、红绿、绿白,黄红白色彩相间,建筑风格主要为拜占庭式、哥特式、巴洛克式及古罗马式。</p><p class="ql-block">近半个世纪前,圣-尼古拉大教堂,连同圣母领抱教堂、圣先知约翰教堂、哈利路亚教堂等数座教堂毁于大火、拆砸,曾经的金碧辉煌,曾经的精美脱俗,一点一滴都留在了岁月的长河里。</p><p class="ql-block">如今哈尔滨现存各类教堂约15座,其中有圣-索菲亚,圣-伊维尔、圣母安息、圣阿列克谢耶夫、圣母帡幪(圣母守护)等5座东正教堂,占中国东正教堂半数以上。</p><p class="ql-block">幸运躲过乱世风雨摧折和“文革”浩劫,作为中国保存最完美的拜占庭式建筑典型代表,矗立在建筑艺术广场上的圣-索菲亚教堂,处处散发着历久弥新的建筑智慧之光。</p><p class="ql-block">哈尔滨圣-尼古拉教堂——它亦称“中央寺院”俗称“喇嘛台”,原址位于哈尔滨市秦家岗中新广场暨中国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南岗区红博广场。教堂建于1900年,如今已是100多年历史,1966年文化大革命期间被毁。</p><p class="ql-block">有缺点的美也是一种美,虽然教堂被毁了,但是回忆还在,回味满满。</p> <p class="ql-block">图为,早期的圣-尼古拉大教堂的周边。</p> <p class="ql-block">1899年沙皇俄国在哈尔滨秦家岗建立中东铁路局的管理机构,并决定修建一座俄罗斯东正教堂修建教堂的,决定得到了沙皇尼古拉二世的支持,并在圣彼得堡发布了哈尔滨正东教堂设计竞赛的通知,最终选定了俄国教会著名建筑师鲍达雷夫斯基的设计方案,教堂的名称以城市主保圣徒尼古拉-米尔里基斯基圣徒的名字命名教堂的名字。</p><p class="ql-block">1899年10月13日是俄国圣母节。圣尼古拉教堂在这一天举行了奠基仪式,但教堂在第二年春天的3月才正式开工建设。教堂建设工程由著名工程师雷特维夫主持。</p><p class="ql-block">教堂的布局,东面明显突出,而为圣坛,西面为主入口,南北两侧金率突破为次入口,一个洋葱头形穹顶耸立在八角形帐篷顶端,中间与变细加长了骨座相联结。</p> <p class="ql-block">图为早期《圣-尼古拉教堂》内部展示。</p><p class="ql-block">圣尼古拉教堂全部采用木构架井干式构成。教堂内部围成巨大的穹顶空间,外部则运用俄罗斯民间木结构帐篷顶的传统形式构成。</p> <p class="ql-block">著名画家古尔西奇文克则完成了圣母像及教堂内部的大量壁画。教堂内部的圣物、圣象及大钟都是从莫斯科运来的,耗资巨大。也正由于俄国人对教堂的重视,虽然教堂也因义和团围攻哈尔滨而一度被迫停工,但教堂还是在1900年12月顺利完工,耗时仅一年。</p><p class="ql-block">红军红原名车站街,霍尔瓦特大街,1949年,为纪念苏联红军解放全东北而改称为红军街。</p> <p class="ql-block">从沙俄殖民者在哈尔滨落脚之初,并选定在秦家岗建立中东铁路局的管理机构开始,尼古拉二世的宠臣们,一方面为了表现对沙俄帝国的效忠竭力推进“黄俄罗”计划在东方的实现;另一方面,为弥补远居异国,怀念故土时有的孤独感,确定按照俄罗斯民族似乎有约定俗成习惯:哪里有俄国人,第一幢建筑便是东正教堂。</p> <p class="ql-block">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由于与苏联关系密切,仍然有大量俄罗斯侨民居住在哈尔滨。圣-尼古拉教堂成为这些俄罗斯侨民进行宗教活动的重要场所。大直街被哈尔滨市民称为“龙脊”,而坐落在大直街中心位置的圣-尼古拉教堂也影响着哈尔滨市民的日常生活。但在20世纪60年代,中苏关系破裂,大量俄罗斯侨民回国、东正教也在哈尔滨日益衰落。</p> <p class="ql-block">图为哈尔滨四、五十年代时的红博广场。广场中心坐落的圣-尼古拉大教堂。巍然耸立,典雅壮观,转盘道上的有轨电车(俗称魔电)和行人显为稀少,左下角的三层小白楼,现已成为哈尔滨市少年宫办公楼。</p> <p class="ql-block">图为五、六十年代的红博广场,圣-尼古拉大教堂堪称是哈尔滨最宏伟壮观的俄罗斯艺术建筑街景。</p> <p class="ql-block">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西式风格、沙皇背景的圣-尼古拉教堂自然形成“破四旧”的众矢之地。</p> <p class="ql-block">1966年文革中,即将被红卫兵拆除前的圣-尼古拉教堂。众多的红卫兵把整个教堂四周围起,教堂的中部顶部已占满了红卫兵,并挂起了多个条幅。此时此景,这也是给哈尔滨这座“东方小巴黎”的城市,留下了最后最完整的俄罗斯建筑风格、最完美艺术精华(全木结构)、最早期建造落成的哈尔滨(中东铁路开始1900年)沙俄东正教圣-尼古拉教堂一幕。</p> <p class="ql-block">1966年8月23日,红卫兵开始拆除圣-尼古拉教堂,但因结构的牢固,红卫兵不得不动用各种工具以及消防车、卷扬机,直到8月24日早晨才将教堂彻底拆毁。教堂内的文物也多被毁坏或散失。</p> <p class="ql-block">被毁坍塌的圣尼古拉大教堂,此时整个轰然倒塌,一片狼藉,不堪目睹…照片上可以清晰看到散落在地角落的大钟。</p><p class="ql-block">就这样,一座最完美的艺术建筑瞬间被毁于一旦。这就是历史的悲哀,哈尔滨的人的惋惜……。</p> <p class="ql-block">哈尔滨圣-尼古拉教堂大钟的历史故事。</p><p class="ql-block">教堂的大钟被拆下后运往五大连池市凤凰山农场,直到2002年,大众才被运回哈尔滨,现存于东北烈士纪念馆。尼古拉大钟直径840毫米,重约300公斤。于1866年在俄国秋明市制造,1900年圣尼古拉教堂竣工后开始悬挂,至1966年因教堂遭到破坏而不知去向,后来这口大钟在一个农场被发现,成为尼古拉教堂发现的唯一文物。</p> <p class="ql-block">1996年之后,随着中央大街被确立为商业步行街,圣-索维亚教堂广场完成改造,哈尔滨市旅游业发展迅速。同时哈尔滨市民及有关部门对历史建筑、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进一步提高。于是,关于复建圣-尼古拉教堂的提议也通过各种方式在各种场合被提出。</p><p class="ql-block">支持复建教堂的人普遍认为,艺术无国界,圣-尼古拉教堂是哈尔滨建筑艺术的典范与圣-索菲亚教堂、中央大街的欧式建筑一样,他展现给哈尔滨市民的是美感,复建教堂是一种对美的追求,同时教堂的建筑除原址复建教堂之外,也有人认为可以另选新址复建教堂。由于时代的变迁,考虑到当今红博广场的具体情况,完全复原并不现实,但可以在城市的其它地方复建教堂。</p><p class="ql-block">以此类似,哈尔滨市市民胡泓提出了另外一种想法:在教堂原址复建教堂的五个“洋葱头”。胡泓认为,考虑到今天红博广场周围建筑的特点,完全恢复从前的教堂与周围周边环境并不协调,但可以用现代建筑材料,将教堂标志性的五个“洋葱头”复建。复建后可以辟为博物馆。</p><p class="ql-block">黑龙江省知名史学家,黑龙江大学历史文化旅游学院副院长段光达教授认为,复建一座教堂,沉湎于过去,不但不伦不类,而且会贻笑大方。持相同观点的人普遍认为,哈尔滨的西洋文化本质上是一种殖民文化,依赖于特定的历史时期,不是一个中国城市应该延续的文化。保护现有的欧式建筑,是对这种文化本身的一种尊重,同时也是让后人牢记耻辱历史。而复建一座殖民建筑,则是把耻辱当成荣耀,本末倒置。</p><p class="ql-block">另外,圣-尼古拉教堂艺术价值非凡,是哈尔滨建筑史上经典之作,从技术层面上看,现代人还难以有这种技能可以复原教堂。复建的作品,更可能会被认为是不伦不类的赝品。</p><p class="ql-block">东正教在哈尔滨已经没落,无需再增加一座教堂来举行宗教活动或办理宗教事务。如果复建的教堂不为宗教事务所用,而是辟为博物馆或另为他用,显然失去了复建教堂的意义。</p><p class="ql-block">2006年7月,圣尼古拉教堂复建工程在哈尔滨香坊区阿什河畔开工,复建后的教堂将用作为尼古拉艺术馆,成为“俄罗斯风情园”度假村的标志性建筑。尼古拉艺术馆以圣-尼古拉教堂为原型,按1:1的比例完全还原。工程进展顺利,“俄罗斯风情园”度假村将于2008年前后对外开放。</p><p class="ql-block">2007年,复原后的《圣-尼古拉教堂》,现已于2008年坐落在哈尔滨美丽的阿什河畔——伏尔加庄园“俄罗斯风情园”度假村内。地址:哈尔滨市香坊区哈成路16公里处。</p><p class="ql-block">据悉,哈尔滨老城区新一轮改造规划,将陆续展开东正教堂建筑原貌恢复工程,率先列入修缮计划的有圣伊维尔教堂、圣母安息教堂。希望那些消失在历史尘埃中,残缺破败的一座座讴歌建筑艺术辉煌成就的东正教堂,会早日复兴,以其古朴、厚重、静穆,成为城市的新地标性文化旅游景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圣母领报教堂(又称报喜教堂)旧址~道里“警察街”,现位于友谊路近中央大街,凯莱酒店的隔壁,哈尔滨建筑设计院大楼所在地。据传说,当年为了拆除这座教堂,炸药 、坦克都用上了,结果仍然不能将其完全摧毁,一层和地基,仍然无法撼动,最后,在新建楼只能将教堂残存部分掩盖到大楼内部结构中。</p><p class="ql-block">从这张老照片可以看到不远的松花江面以及江岸和教堂周边的老建筑群。远处的中东铁路时期第一座垮江大桥(1900年始建,1901年建成通车)——松花江大桥,远处整体跨江大桥清晰可见。这也是最早期哈尔滨历史上,离松花江边最近的教堂——圣母领报教堂(报喜教堂)。</p> <p class="ql-block">这是现今教堂的位置图片,中间的钟楼装饰建筑,曾经就是原来教堂钟楼的位置。</p><p class="ql-block">图片中的大街为中央大街北段与友谊路、友谊西路十字路口处。</p> <p class="ql-block">1919年3月22日落成的哈尔滨圣母报喜教堂,教堂因木刨花起火烧了一夜,化成一片废墟。</p><p class="ql-block">这位外国传教士——牧师,做完祈祷后,站在教堂钟楼旁眺望。</p> <p class="ql-block">图为旧时的“圣母报喜教堂”全景。</p> <p class="ql-block">图为哈尔滨中央大街(旧照)一栋比索菲亚教堂还要漂亮的教堂——布拉格维音斯卡娅教堂。</p> <p class="ql-block">坐在教堂前的外国妇女。</p> <p class="ql-block">图为60年代的教堂老照片。教堂旁马路边正好有两辆公交汽车驶过。</p> <p class="ql-block">日光夕阳西下时映红了教堂…景色迷人,犹如一幅油画展现人们的面前。可惜阿令人遗憾的是,此教堂早已不复存在。</p> <p class="ql-block">图说:哈尔滨圣母安息教堂,又称圣母升天教堂、乌斯平卡亚教堂,旧址位于今南岗区东大直街文化公园西南门附近,一类保护建筑。</p><p class="ql-block">1908年9月,由中东铁路管理局出资和教徒捐款修建,教堂为砖木结构,平面呈正方形,祭坛向外凸出,入口处有两个形体特异的柱墩支撑着十字架相交的两个坡顶,礼拜堂两面开子母窗,里面的小窗做成罗马式风格的连续拱形。屋顶为两层鼓座,其上面有一洋葱头式穹顶,现已拆掉。</p><p class="ql-block">教堂西侧有一座钟楼,建于1930年,地上三层,砖木结构,对称布局,造型自下而上逐渐缩小挺拔向上。</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图为现如今的哈尔滨——圣母安息教堂北侧一景(教堂共分为东西南北方形建筑)。1908年9月,由中东铁路管理局出资和教徒捐款修建。</p><p class="ql-block">教堂附近(今文化公园),曾经是俄侨墓地,称为“新墓地”,是当时哈尔滨及中东铁路附属地区最大的东正教墓地。而这座圣母安息教堂,就是为死者举行祭奠活动的宗教场所。自1902年始至1958年止,只共埋葬了俄国东正教徒44226人。其中不乏显贵,比如部任俄国驻哈尔滨,福副领事库尔恰也夫,哈尔滨公议会董事贝克尔等。</p><p class="ql-block">1958年6月9日,根据哈尔滨市政府决定,把这座墓地迁往东郊荒山嘴子新墓地(今皇山公墓)。原来的老墓地不动产及墓地周围的砖围墙等均由物资局所属信托公司评估,转让给哈尔滨文化公园。20世纪80年代时,圣母安息教堂旧址成为文化公园的附属设施。</p> <p class="ql-block">图为现如今教堂西侧的一座钟楼,建于1930年。</p> <p class="ql-block">《阿列克谢耶夫教堂》</p><p class="ql-block">位于哈尔滨市南岗区士课街47号。1930年建。原为东正教阿列克谢耶夫教堂,1958年关闭,1980年改为天主教堂并恢复宗教活动。砖石结构,俄罗斯建筑风格。平面呈十字形,立面巍峨错落。钟楼采用帐篷顶、冠戴小穹顶;中厅用洋葱头穹顶结束。内部四周悬挂圣经故事壁画。该教堂是哈尔滨市保存最好的教堂建筑,是研究东正教的传播和建筑艺术的重要实物资料。</p> <p class="ql-block">图为——阿列克谢耶夫教堂历史老照片。</p> <p class="ql-block">哈尔滨圣-阿列克谢耶夫教堂是一座经典的俄罗斯式建筑,虽然她的名气不及哈尔滨圣-索菲亚大教堂,但它那红色的外墙、独特的洋葱头房顶以及巴洛克式塔楼,同样值得游人驻足品味。</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教堂坐落于果戈里大街最东段与革新街交叉路口的天主堂,是一座石木结构的天主教堂,原为圣阿列克谢耶夫教堂,现在又叫哈尔滨天主教堂,因地处偏僻,相比圣索亚教堂安静多了,其建筑艺术魅力却不输于索菲亚教堂。2018年8月正值索菲亚教大修期间,教堂外观被包围来翻修,想必多少让想一睹索菲亚教堂的旅游扫兴,但其实圣-阿列克谢耶夫教堂也是一个不错的观光地,若有时间请一定不要错过它,定会收获满满,不虚此行。</p> <p class="ql-block">圣-阿列克谢耶夫教堂,已经历了100多年的历史沧桑,现依然巍峨耸立,庄重肃然。</p> <p class="ql-block">图为哈尔滨——尼埃拉依教堂(东正教——基督教堂)。它是一座属德国哥特式建筑风格的教堂,占地面积2360平方米,建筑面积450平方米,建立于1916年是哈尔滨市基督教会。位于哈尔滨市南岗区东大直街252号。</p><p class="ql-block">教堂于1916年建成,原名尼埃拉依教堂,为基督教德国路德会教堂。砖木结构,两层楼房,平面呈拉丁十字形。临街设置组入口,上方为钟楼。采用帐篷式屋顶,哥特式拱高窗。礼拜堂采用陡坡屋面,红色墙面点缀着白石线角,绿色屋顶,色彩艳丽,平面简洁,造型美观。为中世纪哥特式建筑风格。</p> <p class="ql-block">图为教堂的正大门(北侧)。</p> <p class="ql-block">教堂西侧一角,墙上有明显的门牌号。</p><p class="ql-block">现地址:哈尔滨市南岗区东大直街252号。</p> <p class="ql-block">最初的圣母守护教堂建于1902年,位于南岗新买卖街(现果戈里大街)乌克兰俱乐部内,是一座石结构的祈祷所,为中东教墓地教堂,教徒以乌克兰人为主,因为又称乌克兰教堂。1922年中东铁路局出资在祈祷所的东侧新建了一座较大规模的木结构教堂(又称帡幪教堂)。1930,教堂从乌克兰俱乐部迁至东大直街俄国人旧墓地,建造砖石结构的教堂,于1930年12月14日在现址建成。</p><p class="ql-block">现为东中华东正教会哈尔滨教会教堂。</p> <p class="ql-block">图为,大直街——圣母守护教堂,1930年摄影。</p> <p class="ql-block">哈尔滨圣母守护教堂,位于哈尔滨市南岗区东大直街268。又称圣母帡幪教堂,乌克兰教。设计师为俄罗斯著名建筑师尤-彼-日丹诺夫,是一座东正教教堂。教堂坐南朝北,建筑平面呈希腊十字式,高30米,宽18米,长25米,占地面积9502平方米,建筑面积660平方米,二层砖石结构。</p><p class="ql-block">穹顶仿效了著名的土耳其伊斯坦布尔圣索菲亚教堂的圆形穹顶。中央部分高大穹顶控制了整个教堂,绿色调的拱状圆形穹顶,高耸入云,凸显异域风格,气派厚重,穹顶下红色调圆柱形墙体上均匀开启了12扇设计精巧的上弧线,采光窗典雅精致,教堂四角外4个绿色半球体小穹顶,小小玲珑依傍在高大挺拔的圆形穹顶周围,每个小穹顶上都有一个金黄色小十架,与大穹顶上的十字架交相辉映,门廊为圆顶分为两层,由钟楼和大厅组成最高点,钟楼正门两侧,分列两口大钟。拜占庭式建筑风格。</p> <p class="ql-block">圣母帡幪教堂始建于1902年,是东正教的一个墓地教堂。其最初为一座石结构的祈祷所教徒以乌克兰人为主,故曾有乌克兰教堂之称。</p><p class="ql-block">1922年,中东铁路局出资,在祈祷所的东侧新建了一座较大规模的木结构教堂,用以“守护”在修建中东铁路、镇压义和团及日俄战争中而死的俄人亡灵。</p> <p class="ql-block">冬季的圣母守护教堂,景色更为壮观。</p><p class="ql-block">最初的圣母守护教堂建于1902年,位于南岗新买卖街(现果戈里大街)乌克兰俱乐部内,是一座石结构的祈祷所。为东正教墓地教堂,教徒以乌克兰人为主,因此又称乌克兰教堂。</p><p class="ql-block">1922年东正铁路局出资在祈祷所东侧新建了一座较大规模的木结构教堂。</p><p class="ql-block">1930年教堂从乌克兰俱乐部迁至东大直街俄国人旧墓地。建造砖石结构的教堂,于1930年12月14日在现址建成。</p> <p class="ql-block">1930年,教堂从乌克兰俱乐部迁至东大直街,俄国人旧墓地(俗称老毛子坟)、张氏墓塔。</p> <p class="ql-block">这座圣母帡幪教堂,又称哈尔滨圣母守护教堂、乌克兰教堂,俄语音译为巴洛克福克斯卡亚教堂,位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南岗区东大直街268号。是一座东正教堂。深红色的墙体,绿色的穹顶,建筑风格独特,气派而厚重。</p><p class="ql-block">圣母守护教堂最顶部呈绿色调拱状圆形穹窿顶高耸入云,把异域教堂的建筑风格突显出来,既气派又厚重。穹顶下红色调圆柱形墙体上均匀开启的12扇设计精巧的上弧线采光窗,典雅精致。教堂四角外4个绿色半球体小穹顶,设计得小巧玲珑,依傍在高大挺拔的圆形穹顶周围,每个小穹顶上都立有一个金色金黄色的小十字架,它们与大穹顶上的十字架交相辉映。</p><p class="ql-block">解放后,教堂由哈尔滨市文化局管理,曾相继被新华书店、马戏团等非宗教团体占用。“文革”中该教堂遭到破坏,1982年动工修复,直到1984年10月14日圣母帡幪节,教堂才正式恢复了教堂活动,并成为中华东正教哈尔滨教会的所在地,也是目前中国唯一一座正式对外开展宗教活动的东教教堂。至今这里还存有1899年在莫斯科浇铸的重达2600公斤的大钟。圣母守护教堂不仅是宗教建筑里的精品,更是哈尔滨多元文化的体现。</p> <p class="ql-block">远端望去的圣母守护教堂,显得是那样的庄重典雅,一直是南岗东大直街游客光顾的亮点及打卡之地。</p> <p class="ql-block">图为东大直街《耶稣圣心主教座堂》——位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市中心的南岗区东大直街211号,原为南岗圣-斯坦尼斯拉夫教堂(波兰天主堂),是一座波兰侨民建造的天主教堂,塔尖高度为51.6米,哥特式建筑。</p><p class="ql-block">历史</p><p class="ql-block">20世纪初参与建筑中东铁路的波兰侨民有3000余人,大部分都是天主教徒。</p><p class="ql-block">1906年,波兰教徒集资在哈尔滨南岗东大直街建造斯坦尼斯拉夫天主堂,1907年落成。该堂1909年由吴文化(斯特罗夫斯基)教士主管。并附设波兰中学和波兰侨民宿舍。有教徒2000人(道里新开街另有一座波兰天主堂,教徒1000人)。1918年在俄国圣彼得堡登记,1923年改为海参崴主教管理后,由北京中作代表管理,1934年归属吉林教区主教管理。</p><p class="ql-block">1959年黑龙江省天主教爱国会将该省几个教区合并,主教座堂设在该教堂。2004年在此重建了耶稣圣心主教座堂。是黑龙江省规模最大的天主教堂,塔尖高51.6米。</p> <p class="ql-block">图为教堂内部</p><p class="ql-block">高大宽敞,金碧辉煌,令其赞不绝口。</p> <p class="ql-block">哈尔滨——“圣-若瑟堂”天主教。</p><p class="ql-block">(网友庄皓文,2020年7月26日发布)关于这座教堂的资料已经很难查找,它的位置在哈尔滨市道外区江畔路98号松浦大桥下,教堂名城圣-若瑟堂,哈尔滨市一类保护建筑。这座建筑没有挂告示牌,网上几乎查不到什么资料,没有建造年代也没有故事,既然是一类保护建筑应该修建很久了吧。</p> <p class="ql-block">(网友若是当时2020年6月28日发布)</p><p class="ql-block">早在九十年代就知道这个天主教堂了,这张照片是2000年左右的。许多人不知道或者不清楚天主教和基督教的区别,以为都一样,毕竟都是信上帝。记得我99年冬天问过一位牧师“信天主教也能进天堂吗”?答:“教、不能让人进天堂,只有上帝才能让人进天堂!”</p> <p class="ql-block">教堂的风格是哥特式建筑风格,小编昨天在短视频平台看到一座白色教堂建筑,旁边有一座1906年修建的老建筑,今天特意来拍,结果只有教堂变成了红色。旁边的历史建筑已经被拆除,很遗憾。</p><p class="ql-block">今天起得早,原因是第一次使用无人机没有经验,五点就来练习拍摄了,内部没有进去拍照还被蚊子咬了一身包。教堂周围的景色很好看,旁边是松花江畔,周边是广场。</p> <p class="ql-block">教堂门前的碑文正面,文字清晰可见。</p> <p class="ql-block">教堂门前的碑文背面,文字清晰可见,并有“康熙提”文字。</p> <p class="ql-block">教堂坐落在松花江畔松浦大桥南岸东侧紧临“江畔公园”。教堂与松浦大桥及江畔公园彼此紧密相连呼应,它是道外江畔公园的一道亮丽风景。</p><p class="ql-block">松花江畔松浦大桥景傲,</p><p class="ql-block">江畔公园教堂靓丽多娇。</p> <p class="ql-block">图为教堂北侧全景。它属于欧式哥特式建筑艺术之一。</p> <p class="ql-block">图为哈尔滨原圣-索菲亚大教堂,木结构,生于1907年,卒于1933年,1932年,新教堂落成后拆除。</p><p class="ql-block">圣-索菲亚教堂建于1907年,原为沙俄的随军教堂,现为哈尔滨建筑艺术馆,公认的远东第一大东正教堂,唯一被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清水红砖木,屋顶部有6个金黄色的东正教十字架,通过洋葱头状球体与主穹顶、帐篷顶相连,球体下方过度为圆柱体、加装莲花座。主穹顶、钟楼是俄罗斯传统的葱头顶和帐篷顶,葱头顶在建筑中央构成特殊球面,剖面最大直径达10米,形成高48.55米的巨大饱满室内空间。它以主穹顶为轴心,周围4个帐篷顶大小不一,主从依次,装饰精巧,线条柔和蓝天白云下更显其雄浑宏伟,富丽典雅。</p> <p class="ql-block">圣-索菲亚教堂——坐落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道里区透笼街88号。</p><p class="ql-block">圣-索菲亚教堂始建于清光绪二十三年(1907年)三月,最初为沙俄东西伯利亚第四步兵师修建中东铁路时修建的一座随军教堂。同年,俄国茶商伊-费-赤斯嘉科俄夫出资,以随军教堂为基础,重新修建了一座全木结构教堂。1911年,木墙外部砌了一层砖,形成了砖木结构式教堂。</p><p class="ql-block">1923年9月27日,圣-索菲亚教堂第二次重建,历时9年于1932年11月25日落成成为远东地区最大的东正教堂。索菲亚教堂是俄国建筑师克亚西科夫设计,富丽堂皇,典雅超俗,宏伟壮观,通高53.35米,建筑面积721平方米,可容纳2000人。正门顶部为钟楼,七座铜铸制的乐钟恰好是7个音符,要由训练有素的敲钟人手脚并用才能敲打出抑扬顿挫的钟声。教堂建筑面平面呈希腊十字方式布置,既受拜占庭建筑风格影响,主穹顶、钟楼又有俄罗斯传统的“帐篷顶”、“洋葱头”造型。站在教堂前面,仰望教堂,雄伟壮观!</p> <p class="ql-block">图为六七十年的老照片。</p><p class="ql-block">那时候的索菲亚教堂完好无损,西侧的“八杂市”市场也十分繁荣,市场内外街道均为“面包石”路。教堂南段街道,在八十年代时市场最为火爆,成为名副其实的透笼沙发买卖一条街。</p> <p class="ql-block">五六十年代的索菲亚教堂,周围均备当时的砖混结构的平房所占据,俗称小黄房子(铁路房)、红房子(市民房),尤其是道外区处处可见。</p> <p class="ql-block">图片应为1957年松花江涨大水,整个市区(除高地南岗区以外)被爆涨的江水所包围。圣、索菲亚教堂被江水围困的情景,水中的市民奋进抢救物资。</p> <p class="ql-block">高空俯瞰, 早期索菲亚教堂周边的街道建筑情景,当时看来没有多层和高层楼房。多年来此照片本人也是第 一次见到,很少见也很珍惜。</p> <p class="ql-block">图为解放初期老照片。一位先生身着长袍马褂,在索菲亚教堂前留影,他周边的买卖商铺清晰可见。</p> <p class="ql-block">六十年代文革当中,被损坏的索菲亚教堂十分严重,原貌全非。同时,教堂又被四周非规划建筑物所围挡严重。</p> <p class="ql-block">图为七十年代时的街景。从地理位置上看,应该是索菲亚教堂的西侧,教堂下的建筑可以看出是50年代左右的平房。</p> <p class="ql-block">20世纪最繁华时,哈尔滨的教堂有70多座。所以哈尔滨除了有“东方莫斯科”,“东方小巴黎”的称号外也有了“教堂之国”的称号?当初随着圣-尼古拉教堂的钟声响起全程教堂的钟声也随着响起,信徒们在这里涤荡心灵,虔城忏悔,祈求平安。</p><p class="ql-block">不幸的是,这70多座教堂大多被毁,只有小部分(不足20座)被保留下来。</p> <p class="ql-block">哈尔滨市原本有很多教堂,但是大多数在文革时期被毁,索菲亚教堂是远东地区最大的东正教堂,始建于1907年3月,是以前修建的随军教堂。1911年在木墙外砌了一层砖墙,形成了砖木结构式教堂。</p> <p class="ql-block">圣-索菲亚教堂东南西北四个门皆可出入,4个楼层与楼梯相通,正门顶部为钟楼,七座铜制的大钟月中恰好是七个音符。要由训练有素的敲钟门,手脚并用才能敲出抑扬顿挫的钟声。教堂建筑平面呈希腊十字方式布置。既受拜占庭建筑风格影响,主穹顶、钟楼又有俄罗斯传统的“帐篷顶”、“洋葱头”造型。</p><p class="ql-block">每当夕阳西下黄昏来临,广场上响起悠扬的祈祷钟声,浑厚苍凉的声音与落日的余晖交织在一起,空气中飘荡着强烈的欧洲宗教气息,异国情调美得令人窒息。</p> <p class="ql-block">哈尔滨——圣-索菲亚教堂,位于中国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道里区透龙街59号(现88号)。</p><p class="ql-block">现存的哈尔滨最著名的教堂肯定要属圣-索菲亚大教堂。圣-索菲亚大教堂是远东地区最大的东正教教堂,也是沙俄的一座随军教堂。到现在已经有110多年历史了,最早为木质结构,后来经过两次重建变成了我们现在看到的“拜占庭”风格教堂。</p><p class="ql-block">哈尔滨早期的教堂文化呈现出多元化的状态,哈尔滨当时拥有了“全球四大宗教——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和佛教。世界上传播最为广泛的基督教三大支派——天主教、东正教、基督新教,在哈尔滨也一个不少。现如今,依然可以欣赏到那些美轮美奂的宗教建筑艺术。</p><p class="ql-block">1986年,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将其列为一级保护建筑。</p><p class="ql-block">1996年11月被列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1997年6月2日至9月2日,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对教堂按原设计进行了全面整修,扩建索亚广场7000平方米,辟为哈尔滨市建筑艺术馆,以宣传、弘扬哈尔滨独特的建筑文化。修复后的圣-索菲亚教堂,高耸入云的金色十字架与红砖绿顶相辉映,显示出教堂主体巍峨壮美的气势,休闲椅、绿地环绕。</p><p class="ql-block">2000年哈尔滨市人民政府组织扩建了哈尔滨市建筑艺术广场、中心休闲广场及城市建设规划展示馆建设工程,并于当年10月1日竣工投入使用。扩建后的建筑建艺术广场面积由6000平方米增至为1万平方米,中心广场面积36154平方米。</p><p class="ql-block">圣-索菲亚教堂构成了哈尔滨独具异国情调的人文景观和城市风情,它又是沙俄入侵东北的历史见证和研究哈尔滨市近代历史的重要珍迹。</p> <p class="ql-block">教堂钟楼的大钟曾在新世纪伊始敲响过,钟声响彻夜宵,声音可传至阿城区。那钟声别有一番意味,别有一种情调。</p><p class="ql-block">每当黄昏来临,夕阳辉映在高耸的穹顶上,鸽群如云,乐音如水,漫步在索菲亚广场上,颇有心旷神怡之感。</p> <p class="ql-block">圣-伊维尔教堂始建于上世纪的1907年,1908年建成,至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面积为555.8平方米,南北宽22米,东西长26米,高27米,平面呈希腊十字形,主入口上方为钟楼。原为军用东正教教堂,砖木结构,折衷主义风格的建筑,其设计师为德尼索夫。</p> <p class="ql-block">早期的圣-伊维尔教堂的远近历史图片。</p> <p class="ql-block">在关于哈尔滨历史的相关记载中,1898年,随着东正教的传入,就是普京信仰的那个教,这个东正教与天主教、新教、并称为基督教三大流派?沙俄接连在哈尔滨修建了数十座教堂,这里面包括哈尔滨第一座东正教堂尼古拉大教堂、圣母升天教堂、江畔圣母领报教堂、伊维尔教堂和索菲亚教堂等。</p> <p class="ql-block">在伊维尔教堂西北20米处,有一幢俄罗斯建筑风格的平房,就是建于1924年教堂附属孤儿院,这也让伊维尔教堂成为哈尔滨市唯一一处保存有附属建筑的历史宗教建筑。</p><p class="ql-block">最引人注目的是墙壁上的彩色马赛克镶嵌画,由大约1.7万块1.5厘米见方的马赛克拼贴镶嵌而成,据说这种马赛克镶嵌画采用了古代的波斯工艺,100多年过去依然保持鲜艳。</p> <p class="ql-block">早期的圣-伊维尔教堂“图一。</p> <p class="ql-block">早期的圣伊维尔教堂“图二”。</p> <p class="ql-block">此图片老教堂建筑一脚清晰可见,依然存在。教堂修缮前地理位置为:道里区工厂胡同7-4号。 下方挂牌为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公布《历史建筑》。</p><p class="ql-block">圣-伊维尔教堂。原为俄国外阿穆尔军区的军用东正教堂。</p><p class="ql-block">始建于1907年,1908年建成。</p><p class="ql-block">建筑师为:k-x-德尼索夫,砖木结构,俄罗斯建筑风格。</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伊维尔教堂——位于道里区工厂胡同7-4号,建于1908年。平面呈希腊十字形,西侧为主入口,上方为钟楼,东侧为圣坛。屋顶上方大型鼓座托起大洋葱头穹顶,四周分布结构相同的4个小洋葱头装饰。钟楼上方仍有鼓座,上方也耸立一个洋葱头穹顶,所有洋葱头均于“文革”时期被拆除,为东正教建筑风格。教堂西北200米处有一附属孤儿院。</p> <p class="ql-block">网友1912年拍摄的哈尔滨圣-伊维尔教堂旧址。</p> <p class="ql-block">教堂修缮前及对周边开始拆除的的图片(一)。</p> <p class="ql-block">教堂修缮前及对周边建筑开始拆除的图片(二)。</p> <p class="ql-block">图为修缮后的圣-伊维尔教堂。</p> <p class="ql-block">如今的伊维尔教堂不再破旧,反而重新焕发着青春,这座经历百年沧桑的老建筑,不仅记录了日俄战争,也是沙皇侵略的重要见历史见证,当然也见证了哈尔滨城市历史发展的轨迹。</p> <p class="ql-block">修缮后的圣-伊维尔教堂正门(北侧)全景。</p> <p class="ql-block">现在大家出了北哈尔滨站北广场见到的这个圣-伊维尔教堂,是经过修缮的,在遵循教堂的原有风格上进行了复原。</p> <p class="ql-block">图为:哈尔滨站北广场(个人认为,从季节与方向、时间上严谨的讲,哈尔滨站两个广场坐标应为东、西广场更为准确)一角拍摄的教堂远端之景。</p> <p class="ql-block">图为(网友拍摄)新翻建的哈尔滨火车站北广场全景,给哈尔滨城市又新增加了一个靓丽的景点,同时,也是国内外友人出行到此及热爱旅游的朋友们,多一个观光打卡之地。</p><p class="ql-block">距圣-索菲亚教堂千米之遥,有一座于其同年建设的随军教堂——圣-伊维尔教堂,是哈尔滨宗教建筑中建筑外观保存较为完整,仅有附属孤儿院建筑的一例,是中世纪初期教堂建筑艺术风格的出色代表作。孤儿院墙壁上宽、高三米,倒心形,有大约1.7万块1.5厘米见方的马赛克拼贴镶嵌彩色画,工艺及用料精堪考究,异域风情和历史感丰富,经过数载完好如初,在国内实属珍罕。</p> <p class="ql-block">《哈尔滨犹太历史文化纪念馆》</p><p class="ql-block">此馆位于道里区经纬街162号。</p><p class="ql-block">1918年9月21日奠基,</p><p class="ql-block">1921年9月25日竣工,砖石结构,占地面积1296平方米,建筑面积1233平方米,由著名的犹太建筑设计师约瑟夫-尤里耶维奇-列维金设计。</p> <p class="ql-block">此图为民国时期的哈尔滨犹太新教堂。</p><p class="ql-block">教堂可容纳800人同时做礼拜。主入口处为三开门,突出部分的4个廊柱擎起尖券高门;正殿成正方形,屋顶耸起,一巨大的半圆形穹窿,造型别致,气质雄伟,为中国东北地区最大的犹太会堂。哈尔滨犹太公共图书馆也曾设在这里。</p> <p class="ql-block">此图为民国时期的哈尔滨犹太新教堂。</p> <p class="ql-block">20世纪30年代,哈尔滨犹太人在新会堂内举行的一次犹太婚礼,婚礼由哈尔滨犹太社区领持的—吉谢廖夫拉比主持。</p> <p class="ql-block">此图为哈尔滨犹太新会堂旧址。</p> <p class="ql-block">此图为1989年时的哈尔滨犹太新堂旧址。</p> <p class="ql-block">图为教堂的正大门(北端处)。</p> <p class="ql-block">现在的教堂正大门全景(北侧)。</p> <p class="ql-block">教堂西侧一景。</p> <p class="ql-block">2014年9月,位于今哈尔滨市道里区经纬街与经纬五道街交汇处的哈尔滨犹太新教堂旧址。</p><p class="ql-block">哈尔滨解放后,犹太侨民于1950年前后陆续出境。犹太新会堂1956年关闭,原址一度为哈尔滨市公安局俱乐部招待所。会堂屋顶上的圆顶曾被拆除,2004年重新修复,今辟为“哈尔滨犹太历史文化博物馆”。属哈尔滨市三类保护建筑。</p> <p class="ql-block">此教堂原为《基督教复临安息日会派教堂》。始建于1920年为哈尔滨三类保护建筑,为哥德式建筑。</p><p class="ql-block">此教堂的资料在网上很难找到,找到的资料也与牌子上写的时间有出处。</p><p class="ql-block">现将从哈尔滨地情网上找到的资料摘录如下供大家参考:</p><p class="ql-block">“复临安息日会教堂,创建于1932年,地址大同路(即新阳路)34号,创建者是沈阳日会派来的传教士王福元。该堂建成后,也是基督教复临安息日会北满教区的所在地。1940年,王福元去锦州传教,教会事务由牧师徐堂清接管。1946,年徐棠清调到长春,教会事务由牧师杨松山接管。该教徒教堂信徒最多时约有300多人,1958年复临安息日会与端街卫斯教堂合并,该教堂关闭。”</p> <p class="ql-block">哈尔滨市道里区新阳路160号《基督教礼拜堂》</p><p class="ql-block">始建于1920年,原为基督教复临安息日会派教堂,该教堂为砖木结构,哥特式建筑风格。</p> <p class="ql-block">图为新阳路与安详街街口(教堂所在地)。</p><p class="ql-block">“基督复临安息日会是基督教复临派和安息日的综合性太别,19世纪中叶产生于美国,着重宣传“世界末日”,主张基督即将再次降临人间,强调奉行律法书中所例的行为准则和饮食律例,禁猪肉,着重遵守第七日(星期六)为安息日的十条诫条中的第四条“当纪念安息日,守为圣日”的诫命。</p><p class="ql-block">保保夫于1924年修建大同路(新阳路)礼拜堂。</p> <p class="ql-block">哈尔滨市教堂多为古老的欧式建筑,面积较为狭小。随着哈尔滨城市和教会的发展,黑龙江省和哈尔滨市基督教两会的同工决心修建一处现代化教堂,与哈尔滨发展同步。该决定一经形成,便得到全市教会和兄弟姐妹的一致赞同与响应。在上帝的大力臂膀下,在市两会的领导下全市的弟兄姐妹打破了原有的区域观念,齐心协力共同承担了兴建礼拜堂的重担。在教会的兄弟姐妹的共同支持下,哈利路礼拜堂于1998年11月11日奠基,2000年8月29日隆重献堂。为了纪念和赞美主的恩典与爱,将该教堂命名为——哈利路亚礼拜堂。</p><p class="ql-block">哈利路亚礼拜堂,又称哈利路亚教堂,是哈利路亚教会所在地。位于哈尔滨市香坊区油坊街与永升街交汇处,永升街2号。</p><p class="ql-block">哈利路亚礼拜堂是哈尔滨市最大的教堂,可容纳4000人同时礼拜。该堂由吕德志主持牧师及十位同工与全市的牧师、长老共同服侍,信徒近万人。</p> <p class="ql-block">哈利路亚礼拜堂字献堂以来就作为黑龙江省基督教两会和哈尔滨市基督教两会办公所在地,由于该堂建筑宏伟,特点突出,故在全市教牧工作和对外友好交往交往中发挥了不可代替的作用。</p><p class="ql-block">礼拜堂为哥特式,南侧(油房街一侧)正门楼梯两旁有轮椅通道,轮椅通道包围的花坛中写着有神爱世人四个大字。教堂正前方有两钟楼,钟楼上方有彩色薄膜装饰的窗户,教堂正上方,哈利路亚教堂六个金字耀眼夺目。</p> <p class="ql-block">伯特利教堂位于哈尔滨市建国街210号(建国公园对面),可容纳2900人进行礼拜,牧养信徒近8000人。</p><p class="ql-block">20世纪90年代起,哈尔滨道里区教会仍然以片点教会为主,礼拜堂数量少,规模小。经过哈尔滨市基督教两会和原新阳路教会教牧同工的规划和努力,市政府批准建国街85号处的一处废弃的朝鲜族文化宫交付哈尔滨市基督教两会建设新教堂。</p><p class="ql-block">2005年8月16日,全市各教会的主任牧师,教牧同工和弟兄姐妹的代表来到新堂奠基的位置,鞠强杰长老为新堂奠基,弟兄姐妹为新堂铲土。</p><p class="ql-block">2005年12月20日,伯特利教堂举行落成献堂典礼,鞠强杰长老主持。附近聚会点和原新阳路教会将聚会点放在这里,组成伯特利教会。</p> <p class="ql-block">中文名——伯特利教堂</p><p class="ql-block">别名——伯特利礼拜堂</p><p class="ql-block">建堂时间——2005年8月16日</p><p class="ql-block">献堂时间——2005年12月20日</p><p class="ql-block">2014年11月8日,举行首次圣经大赛。</p><p class="ql-block">2014年11月27日,举行哈尔滨市教会自养工作现场经验交流会。</p><p class="ql-block">2015年1月24日,举行2014年下半年圣经知识竞赛颁奖典礼。</p><p class="ql-block">2015年2月4日,组织教牧同工慰问道里区孤寡老人。</p><p class="ql-block">2015年4月5日,举行复活节庆典,并邀请了伯特利教会的前身——新阳路教会等服侍人员,最大的已年近8旬。</p><p class="ql-block">2015年6月11日举行了应届高中毕业生培灵布道会。</p> <p class="ql-block">教会历史</p><p class="ql-block">2005年8月16日,伯特利教堂奠基。</p><p class="ql-block">2005年12月20日,伯特利教堂落成献堂。</p><p class="ql-block">2007年。伯特利教堂开设初信栽培班。</p><p class="ql-block">2011年,举行秋收感恩赞美会。</p><p class="ql-block">2013年,主任牧师鞠强杰长老被按立牧师。</p><p class="ql-block">2014年11月8日,举行首次圣经大赛。</p><p class="ql-block">2014年11月27日,举行哈尔滨市教会自养工作现场经验交流会。</p><p class="ql-block">伯特利教堂在教会以了鞠强杰牧师为首的已经成为了道里区兄弟姐妹的主要礼拜场所和天声圣乐团的训练地以及省市基督教两会多次会议的举办地,也是外地外国教会的牧者,神学院的院长来到哈尔滨时必去的教会。伯德利伯特利教会经常组织弟兄姐妹,探望老人和圣经问答,共同促进兄弟姐妹灵性长进。为主的道向前奔跑!</p><p class="ql-block">尾语:哈尔滨从沙俄1900年中东铁路建设开始至1937年间,共建造了60多座(现存不足20座)教堂,平均一年左右</p><p class="ql-block">可建两座教堂。据史料记载,当时的哈尔滨城市区域共有40多个自然村落,其松花江沿岸(松花江南岸)只有唯数不多的几个小渔村。</p><p class="ql-block">哈尔滨各类教堂建筑中东正教堂数量最多,遗产价值最高,宗教影响最大,景观功能最强,城市标志最显切,历史价值也非同寻常,他们见证了沙俄镇压哈尔滨义和团运动、日俄战争,每每看到它们,内心便会不由自主的生起一种骄傲和肃然起敬的神圣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