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窑洞生涯,田雪

李彦东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22px;">  质朴的大地,孕育了最纯真的乡情,古老的窑洞,蕴酿出了浓郁的乡愁。</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 ——新题记</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1, 1, 1);"> 我的窑洞生涯</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176, 79, 187);"> 作者:田雪</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57, 181, 74);"> 初来镇原,给我震撼最大的就是镇原的窑洞。</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font-size:22px;"> 这个黄土高坡上古老的建筑,让我滋生出一种对原生态的敬昂。除了那份来自内心深处最大的好奇外,更多的便是感叹。</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font-size:22px;"> 也许是受琉璃瓦舍的影响,也许受高楼大厦的渲染。咂然见到这种被写进教科书里的窑洞,我很震惊。</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 ——题记</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22px;"> (一)</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2px;"> 广袤的黄土高坡,沟沟壑壑,荒凉而贫瘠……在这片伟大的土地上。窑洞是她们特有非文化遗产。 这里的地表层很深,是适合挖窑洞的最佳地形。窑洞的形状一般都是拱形的,宛如桥洞。</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2px;"> 刚来的时候,婆婆家有五孔窑洞。正面三孔,侧面两孔。正面靠左的一孔窑洞是厨房。本地人把厨房不叫厨房,叫“屋”。中间的是主窑。公公婆婆住,主窑是整个家庭的门面。它相当于我们现在的客房,是待客接物的主要地方。婆婆家的主窑很深,不但住人,还放了粮食。公公婆婆是从旧社会过来的,他们小时候都挨过饿,受过罪。粮食就是他们的命根子。所以,粮食放在眼皮子底下他们也安心。主窑的窑掌里还挖了一个小套窑,里面放着老公的花花草草。靠右面的窑洞是磨窑,放了一盘石磨和一些杂物。听婆婆说,以前家里吃的所有面粉,都是从石磨子里磨下来的。我刚来的那几年,村子里的老人还时不时的来我们家磨面。磨些他们认为只有石磨才能磨出味道的粗粮。</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2px;"> 侧面的两孔窑洞,一孔是我和老公结婚的新窑,新窑里面挂着很时尚的彩灯和彩带,给空旷的窑洞增添了喜庆的气氛。我们窑洞的隔壁就是牛窑。听婆婆说这些窑洞都是公公一个人挖出来的。在那个生产、物质相当匮乏的年代,窑洞就是拿镢头,一镢头一镢头的挖出来的。挖下来的土担出去或者用独轮车推出去。那个时候的独轮车不像现在的这么灵巧。车身和车轮子都是木头做的。车子翻转很笨重,推起来也很吃力。真的很难想象,一个人挖这么几孔窑洞,这得要多少年啊?婆婆说,那几年,公公休息的时间很少。白天在生产队干活,晚上回来就挖窑洞。早上鸡打鸣就起来把晚上挖的土推出去。天亮了,又上山干活。 这一院子窑洞,公公几乎就挖了半辈子。</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2px;"> 这是多么伟大建筑师啊!公公只是他们那个年代的一个缩影,是一个时代的写照。</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2px;"> 村子里的庄户人家住的也都是挖窑洞,他们住的也比较零散,这座山头一家,那座山头一家,半山腰或者山脚下,只要靠着山或者靠着崖能挖窑洞的地方,就可以看到一户人。有的庄户人家看起来比较明显,有的庄户人家根本就看不见,沿着羊肠小路,走着走着就碰到了。听本地人说,我们住的这种院庄叫明庄。相对来说窑洞的采光比较好。还有一种叫地坑庄,是在地上挖一个四四方方的大坑,把土取出来,挖到大概两三丈深,然后就在墙的四面挖几孔窑洞。就像目前的地下室。窑洞比较暗一些。那种院庄,一般都在塬上。来镇原二十年,我也没有见过那种地下室式的地坑院庄。</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2px;"> 山里的人,由于地势陡峭和居住的距离比较远,互相串个门并不容易,可传话却比较简单。山头山脚的,或者这山头那山头的,只要有人吆喝一声,就一定有人回应。往往看不到人影,却听到他们在有一搭没一搭的互相对话。“你家今年打了多少石粮食?”或者是“你家的牛又下小牛犊了?”……谈话很简单,但都很实际。没有套话,没有谎言,也没有恭维。他们雄厚的声音在空旷的山谷里一波一折的传来嗡嗡的回声。</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55, 138, 0);"> (二)</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2px;"> 对于这个地方,我怀有一种特殊的情愫。也许是受乡亲们热情、朴实,憨厚的胸襟之感染,也许是受窑洞情怀之熏陶。我对这大山深处持着一份浓浓的情感。原始的窑洞,纯朴的村民。深深的揪着我的内心。</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2px;"> 兼于生活,我和窑洞便有了源源不断的不解之缘。窑洞生涯,是我人生中一段刻骨铭心的记忆,它记录着我一生中最重要的一段生活及心里历程。给我并不精彩的人生增添了几分绚丽的色彩。</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2px;"> 对于窑洞,刚接触的时候我是很排斥的。对这个没有一转一瓦,没有任何柱子支撑的土窑洞。我很害怕。甚至我一个人不敢进窑里面去。看到深深的的窑洞和黑黑的窑掌。我就有一种莫名的恐惧感。 晚上,夜深人静的时候,我盯着窑顶不敢睡。就怕睡着了,窑顶突然会塌下来。虽然老公和婆婆很坚定地告诉我,窑洞很坚固的,不会塌陷,但我还是很害怕。</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2, 126, 251);"> 记得刚结婚不久,公公婆婆走亲戚去了。家里就我和老公俩。有天,邻居家有事,叫老公去帮忙。谁知道去了竟整整一天一夜。晚上,我刚做好饭,恰好就停电了。厨房里黑乎乎的,窑洞又很深。我不敢去端饭。那晚,我空着肚子抱了一本《三毛全集》点着蜡烛哭了整整一夜。</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2, 126, 251);"> 对于窑洞的好奇和对大山深处的憧憬被现实击的支离破碎。简单而又单调的生活,狭隘的空间,封闭的交通。我就像一只井底之蛙,每天看着两个山头的日出与日落。很困惑。 有很长一段时间,我一直不明白,本地人为什么那么衷情窑洞。</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2, 126, 251);"> 曾有一次,我和老公路过一村子,见一了一户人,他们拿砖头箍了几孔窑洞。我很好奇,问老公,他们用那么多砖头箍窑洞,为什么不修房子呢?老公不以为然的说,“你不懂”。他还说:“咱们以后有钱了也箍这样的窑洞。”我听了很生气。就说:“修房子,”他说“箍窑洞。”那次,从来没有拌过嘴的我俩竟为了这没由头的事居然吵的很凶。这让我突然想起小时候妈妈讲的笑话:说以前有对夫妻,日子很穷。一天妻子看见家门口的沙棘刺上挂了一株羊毛。妻子很高兴,晚上丈夫回来,就告诉丈夫:她要在家门口种很多的沙棘树,沙棘树上会挂很多的羊毛,等羊毛攒够了,就做一顶羊毛毡……这是多么的荒诞啊。不料,她丈夫听了也付和着说:“那好啊,下雨了,还可以当雨毡。”妻子听了很生气,骂丈夫败家,好好的毡拿出去当雨毡……这让我突然很心塞,也很涩,无言于这份沧桑的浪漫背后所带来的心酸。</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2, 126, 251);"> 是啊,我永远不懂老公的窑洞情怀,而他又何尝懂得我的那份恐惧所带来的心里阴影。</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2px;"> 干涸的陇东地区秋雨比较频繁,那年的秋雨似乎比以往更多一些,淅淅沥沥的下了有半个月。我住的窑洞被雨水渗透了。墙面湿了好大一片,这让本来就阴暗的窑洞更加潮湿。让我更加崩溃的是窑间子塌陷了。漏风也漏雨。平时不下雨的话还可以将就着住,可一旦遇到刮风下雨,雨星就会被风吹进来,洒落到窑洞里。那份对窑洞的恐惧又一次撞击着我的心。 在惴惴不安与恐惧中度过了一个多事之秋。那个秋天,是灰暗的,是潮湿的,也是凄凉的……我就在那个塌陷了的窑洞里住了半年,直到过年老公打工回来才修葺挖补了窑间子。我真正的体会到了窑洞的温暖。是啊,漏风的墙的确很冷……</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2px;"> 日子,似乎很煎熬。要适应一个地方的风土人情,生活风俗,的确不是那么简单。有很长一段时间,我很少出门。一直在自己的窑洞里看书,写作。 为了增添生活的氛围和情趣,我去了趟县城,买了一些女孩子家的小饰品,拿回来挂在窑洞里,给窑洞做了简单的点缀。在窑洞的墙壁上钉了塑料花。也在靠炕头的桌子上放了一摞书,有读者文摘、青年文摘和我最爱的两本藏书《三毛文选》,还放了笔墨纸砚。我的窑洞瞬间有了活力。它既有小媳妇的闺房风韵,也有小书生的风雅装置。至少,我是这么认为的。</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2px;"> 随着孩子的出生,我的心也渐渐的也有了归属感。当伢伢学语的女儿,说着我不会的本地方言,并爬在小小的的窗洞洞里看外面的时候。真正的意识到,我在窑洞里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了。</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2px;"> 我把窑洞里面用白纸糊了,炕墙用带花的墙围纸裱了一圈。炕的对面墙上贴了简单的看图识字和汉语拼音图。窑洞里装载着我和孩子们的笑声,它成了我们幸福的港湾,看着孩子们在土炕上摸爬滚打,蹒跚走路,我的幸福感越来越强。窑洞,成了我们快乐的源泉,也是孩子们的摇篮。她装了满满一屋子的幸福,爱与被爱……</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2px;"> 日子在一点一滴的过,岁月在一朝一夕的流失。我的孩子们都在窑洞里一天天的长大。我也不再害怕黑黑的深窑洞,在厨房的土灶台上精心做着孩子们爱吃的饭菜。 土窑洞,给我的孩子们一个完整快乐的童年。当她们一张张的奖状替代了墙上的看图识字,贴满了一面墙时,我已完全融入窑洞情怀。真正沉浸于窑洞的带来的幸福。它给予了我温暖、舒适、给予我充实。更重要的是,它给予一个家。我如窑洞,窑洞亦如我……</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22px;"> (三)</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2px;"> 窑洞,具有有神仙洞的俗称。最大的特点就是冬暖夏凉。这一点真不假。凡是在陇东地带的生存过的人,都有深深的感触。</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2px;"> 夏天,外面越热,窑洞里就越凉快,人们在酷热的太阳底下收割打碾,大汗淋漓,只要一钻进窑洞,瞬间就有一股清凉把你包围。全身的每一根汗毛都感到舒服。太热的人不敢在窑里呆太久,不然会感冒的。夏天,不管多热,在窑洞里面身上一定要搭件外套,本地人都有经验。冬天,不管外面下多大的雪,刮多大的风,窑洞里面都暖暖的。爬在热热的土炕上,吃一碗洋芋糊糊面。是多么的惬意和舒心。清代道光年间,庆阳籍进士慧登甲诗赞庆阳窑洞曰:远来君子到此庄,休笑土窑无厦房。虽然不是神仙洞,冬天暖来夏天凉……</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2px;"> 历史的演绎,窑洞就是最好的见证。窑洞也将成为历史,写进史册里。</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2px;"> 随着新世纪统筹城乡发展、小康社会现代化进程不断推进,农村的楼房便脱颖而出,父辈们的窑洞住宅逐渐被取而代之。</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2px;"> 为了安全,政府组织修建了集体农庄。有些地理条件太落后的实行整体搬迁,脱离窑洞。 那些居住零散的村民们也都陆陆续续告别了曾经的老屋。住进了集体农庄,有的甚至住进了城里的楼房。也有一部分人,拿砖头把窑洞箍了,在里面贴了瓷砖,窗子和门也都换成铝合金的。窑洞里面很亮堂,看起来很气派。这种建筑目前很时尚,既温暖也不失雅观。更大程度的保留了古老的文化遗产。 那些曾在山头山脚喊话的父辈们,现在每天在扎堆人群里说古今。感慨曾经衣不遮体,食不果腹的日子。也会怀念他们的土窑洞……</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2px;"> 新农村都有文化广场,哪里有很多健身器材,老少皆宜。晚饭后。大人、小孩都去广场。有的在下棋、有的在散步、有的打篮球、也有的放着音响在跳广场舞,农村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笑容。</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2px;"> 由于我们的窑洞塌陷,无法补修。所以,我和老公商量在老院子里修了两栋全封闭式平房,院子中间修了一座大花园。花园里种了随季的花,每个季节都有开放的花朵。清新脱俗又清爽宜人。庄前屋后也都种了不同类的花树。有榆叶梅、木槿花、连翘……</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2px;"> 岁月的年轮,已把我推进人生的初秋。窑洞,深深的的地烙印在我的记忆深处。 现在,偶尔想起曾经的窑洞生涯,感慨万千。也很怀念那些携手走过的岁月、遗失的流年、更感恩于那份相知、相惜与相守……</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22px;">  疫情期间,有幸看到老乡的佳作,字里行间浸润的是朴实和宁静,整篇文章饱含的是纯真与温馨。特别喜欢该文,在美篇里转过来,也算做是收藏……</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 ——后记</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