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三月,处处春意盎然,湖南师大附中星城实验学校的校园一片生机勃勃,我们化学教研组课题研讨周活动有序开展,集中研讨了复分解反应专题的教学,从宏观辩识与微观探析两个角度巧妙安排课时,设计课堂内容,进行课堂教学实践研究。本篇记录的是我们化学组庾丽老师上的《复分解反应》第三课时,本堂课与我校正在开展“我们的队伍向太阳”党员示范课同步进行。</p> <p class="ql-block"> 本节课为复分解反应的第三课时,前面学生已经认识了复分解反应的定义、特点,并从实验的角度探究了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本节课主要从宏观的角度去理解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并学会如何根据发生的条件判断两种化合物能否发生复分解反应,如何通过反应发生的不同现象来鉴别物质。</p><p class="ql-block"> 环节一:课堂引入:回顾复分解反应的定义,并根据反应的特点判断以下反应是否属于复分解反应。学生通过观察五个复分解反应的方程式,从反应物的类别分析,归纳、总结得出:酸和金属氧化物、酸和碱、酸和盐、碱和盐以及盐和盐之间都可能发生复分解反应 。随之提出问题:这些物质之间一定可以发生复分解反应吗?从而引出复分解反应发生条件。</p> <p class="ql-block"> 环节二:回顾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有气体、水或沉淀生成。教师提问:根据我们的经验,哪些物质之间在发生复分解反应时会生成水或气体呢?学生很快想到了酸碱中和反应生成水;碳酸盐和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但是由于对物质的溶解性不熟,对生成沉淀的反应不是很熟练。于是接着老师引导学生根据教材114页附录表分别从酸、碱、盐三种类别总结它们的溶解性 ,重点记录钾盐、钠盐、铵盐、硝酸盐都可溶于水。不溶于水的物质很多,重点记录初中阶段常见的八种沉淀。</p> <p class="ql-block"> 环节三:引导学生根据复分解反应的条件判断物质之间能否发生反应,并根据复分解反应的不同现象学会鉴别物质。</p> <p class="ql-block"> 本节课属于概念方面的教学,整堂课都是由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并通过讲练结合的方式完成了教学。学生的参与度高,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教学设计合理,教学流程顺畅 ,教学内容重难点突出。为后续学习复分解反应第四课时《复分解反应之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