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说起来我也是出生在北京胡同里的孩子。</p><p class="ql-block"> 当年,父母结婚的时候住在灵境胡同的四合院儿里,那是机关分的房子,我自然是在灵境胡同出生的。没过两年,我们全家就搬到了机关大院儿里生活,我和弟弟是在大院儿里长大的。虽然我没有在胡同里长大,但我的许多中学同学都住在胡同里,我也时常去同学家玩耍。所以说,骨子里我还是有胡同情结的。</p><p class="ql-block"> 近些年的北京城,由于不断的改造,正经的胡同已经不多了,每每说起都唏嘘不已。胡同四合院儿那可是北京城的特色啊!走在以前的老城区,只要经过某一条胡同口,我都会情不自禁地往里面张望一下,对比着儿时记忆中胡同曾经的模样。</p><p class="ql-block"> 相比南锣在外地游客中的知名度,其实史家胡同的名气一点儿也不在南锣之下。只不过史家不是网红,胡同里没商业,也不那么人流如织、摩肩接踵的,反而由于浓厚的人文气息,让真正喜欢北京胡同的人愿意去逛逛。这些天总路过东四南大街,一时兴起,去逛逛胡同。</p> <p class="ql-block">我们从东四南大街进史家胡同,由西向东开始逛史家。</p> <p class="ql-block">胡同口的墙上挂着介绍这条胡同历史的牌子。</p> <p class="ql-block">史家胡同是北京最古老的胡同之一,有700多年的历史,居住过不少文史名流,号称“一条胡同,半个中国”。</p> <p class="ql-block">史家胡同5号,清朝大学士德保、英和故宅;</p><p class="ql-block">史家胡同47号,傅作义故居;</p><p class="ql-block">史家胡同51号,香港《大公报》北京办事处→章士钊故居;</p><p class="ql-block">史家胡同53号,全国妇联办公地(好园宾馆);</p><p class="ql-block">史家胡同59号,清朝八旗子弟的“左翼宗学”旧址→史家小学。</p><p class="ql-block">另外,杨朔、臧克家、艾青、于光远、王炳南等均在这条胡同居住过。</p><p class="ql-block">可以说,这里每一个门牌号码的背后,都能讲出一段精彩的历史与故事。</p> <p class="ql-block">原来的史家胡同可没有这么宽,这是将胡同南边的院子给拆了后拓宽的。</p> <p class="ql-block">史家小学。位于史家胡同59号,是中国近代教育的开端。在清华学堂成立前的1909—1911年,三次庚子赔款留学生甄别考试就在这里举行。原来叫史家胡同小学,这是北京市的重点小学,是多少家长想尽办法、绞尽脑汁要将自己的孩子送进来的学校。</p> <p class="ql-block">作为历史文物加以保护的四合院。</p> <p class="ql-block">好园宾馆。属于全国妇联。</p> <p class="ql-block">史家胡同51号,章士钊故居。</p> <p class="ql-block">胡同里的幼儿园。</p> <p class="ql-block">四合院被拆了建的楼房,突兀地立在胡同里,看着那么别扭。</p> <p class="ql-block">全国妇联的老年之家。</p> <p class="ql-block">史家胡同24号,凌叔华旧居。民国才女凌叔华与林徽因、冰心齐名,是北京三大才女之一。当年在凌叔华的“小姐书房”里云集了许多文人墨客,比如齐白石、徐志摩、胡适、林徽因……现在这里成为了史家胡同博物馆,这也是北京首家胡同博物馆。本想进去参观一下,结果发现是星期一,按规矩,是座博物馆星期一都是要关门的。何况还发现,这里居然成了做核酸的场所。</p> <p class="ql-block">博物馆旁的文创商店。</p> <p class="ql-block">胡同里的墙上时不时可见这种介绍的铜牌。</p> <p class="ql-block">史家胡同20号,这里应该是北京人艺的宿舍。因为这两栋楼时常会出现在一些电视节目里,看着眼熟。</p> <p class="ql-block">住家儿的窗户被装饰的令人赏心悦目。</p> <p class="ql-block">史家胡同23号,彭明治旧居。</p> <p class="ql-block">彭明治为开国中将,曾任驻波兰大使、河北省军区司令员等。</p> <p class="ql-block">史家胡同居委会。</p> <p class="ql-block">史家胡同5号。清朝大学士德保、英和故宅。</p> <p class="ql-block">史家胡同东口。</p> <p class="ql-block">从史家胡同东口往北走几十米就是内务部街的东口。我们再从内务部街东口向西走,回到东四南大街。</p> <p class="ql-block">内务部街在明朝属黄华坊,称勾阑胡同。勾阑即妓院的代称。清朝时属镶白旗,清乾隆时期称为构栏胡同,亦作勾栏胡同。清宣统年间,这里称为民政部街。民国时,北洋政府内务部设在此地,因此更名为内务部街。</p> <p class="ql-block">内务部街11号。曾是清朝云贵总督兼兵部尚书明瑞的府第。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明瑞随军平定伊犁地区的叛乱有功,封一等诚嘉毅勇公。道光十四年(1834年),明瑞曾孙景庆袭爵。道光二十五年,宣宗第六女寿恩固伦公主下嫁景庆弟景寿,此宅又称六公主府。民国后为盐业银行经理岳乾斋所有。1949年后成为某单位的宿舍。</p> <p class="ql-block">院门口的说明牌。</p> <p class="ql-block">这座府邸当年应该不小。</p> <p class="ql-block">内务部街13号。当年北洋政府内务部所在地,现在为北京市第二中学的校园。二中是北京市重点中学,也是北京市的孩子们努力想进来的好学校之一。</p> <p class="ql-block">据介绍,北京二中的前身是清朝的“左翼宗学”,创建于清雍正二年(1724年),系镶白旗子弟学校。先后更名为左翼八旗第五初等小学堂、左翼八旗中学堂、京师公立第二中学校、北平市立第二中学,1951年,定名为北京市第二中学。</p> <p class="ql-block">这座西式的学校大门是2006年复建的,原来的内务部大门及房屋已经拆了个干干净净,这个“假古董”也就有个象征意思。</p> <p class="ql-block">内务部街的墙上也随处可见这样的介绍铜牌。</p> <p class="ql-block">这是卢森堡大公国驻华使馆,就在二中的西边。警卫战士说不能照相,我只好走过大门后远远地照了一张。没想到,胡同里居然还有外国大使馆。</p> <p class="ql-block">内务部街39号。此为梁实秋的旧居,旧时的门牌是内务部街20号,是一座三进四合院。1903年,梁实秋就出生在这里,至1948年,梁实秋先生先后在此居住了二十多年。</p> <p class="ql-block">梁实秋是现代文学评论家、散文家、翻译家。尤其是他的散文,旁征博引,融会古今中外的实例和名言轶事,文笔机智谐趣,严肃中见幽默,幽默中见文采。我很喜欢他的《雅舍小品》。</p> <p class="ql-block">这应该是老的门墩。</p> <p class="ql-block">胡同里熟悉的场景。</p> <p class="ql-block">北京人喜欢养的鸽子。</p> <p class="ql-block">内务部街居委会。</p> <p class="ql-block">内务部街西口。我们又回到了东四南大街上。</p> <p class="ql-block">静静的胡同。</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老话儿说:北京的胡同,有名的三千六,没名的似牛毛。今天逛的这两条胡同应该是北京城比较知名的老胡同,历史悠久,故事众多,保存的相对完整,不像有的胡同,除了名字什么痕迹都没剩下。</p><p class="ql-block"> 我在这两条胡同中发现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史家胡同里的院门基本都是紧闭的,仿佛时时戒备着外人偷窥院中的隐私;而内务部街里的院门基本都是敞开的,仿佛随时欢迎街坊邻居来串门儿。记得小时候,去同学家玩儿,胡同里的院门基本都是敞开的,从来不用敲,直接进院儿就是了。也许这就是胡同与胡同间的不同,史家因为住的净是些达官显贵,自然门户严紧;而内务部街则更加平民化,倒多了些温情与人间烟火气。</p><p class="ql-block"> 逛胡同,逛的是情怀,逛的是记忆,逛的是内心的安慰,逛的是北京人浸入骨髓里的故事。我觉得,内务部街更接近儿时记忆中的北京胡同,有烟火气,有人情味儿,有北京人的居家琐碎;而史家,胡同的味道已然变得有些寡淡,只适合去参观与猎奇了。</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