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饮食有关的胡同

糖葫芦

<p class="ql-block">  老北京起码有五条“羊肉胡同”,最有名、历史最悠久且今尚存的羊肉胡同当属西四那一条。也称输入胡同。羊肉胡同东西走向,连接太平桥大街与西四南大街。这是一条自元大都时就有的胡同,是大都城三大闹市之一(另两处分别是钟鼓楼和东四南灯市口大街)。那时西四一带有米市、面市、马市、羊市、骆驼市等,“羊市角头”即羊市。“角头”是指“人烟凑集之处”的市场所在地。到了明朝,它属咸宜坊,名羊肉胡同(见侯仁之先生编《北京历史地图集》)。</p> <p class="ql-block">  这处大宅门气派够大,有门墩和上马石。有上马石的宅门在北京可是不多见。</p> <p class="ql-block">  在羊肉胡同南侧有一条小巷,叫核桃巷,这里特别的地方是有一棵古树。为了保护这棵古树,人们用铁栅栏围了起来。</p> <p class="ql-block">  前炒面胡同位于东城区东南部,朝阳门内大街南侧,呈东西走向,东端曲折。东起前拐棒胡同,西止东四南大街,南邻礼士胡同。前炒面胡同,明朝属思诚坊,称炒米胡同。清朝属镶白旗,乾隆时称炒面胡同,宣统时分称前、后炒面胡同。民国后沿称。据传,此地曾有多处炒面、炒米等小吃,胡同由此得名。</p> <p class="ql-block">  大豆腐巷位于王府井大街东侧,呈南北走向。北起东四西大街,南止报房胡同,东临弓箭大院,西与多福巷相通。明朝属明照坊,称宝府巷。清朝属正白旗,称大豆腐巷,民国后沿称。</p> <p class="ql-block">  豆瓣胡同位于东城区东四地区东部。现在这条胡同没有了老胡同的样子,这一带小区是2001年东四危改回迁后新建的。豆瓣胡同不简单,它“牵挂”着历史,也“连接”着现代。朝阳门就在豆瓣胡同不远处,古代漕运来的粮食从这里进城,周围的地名有东门仓、南门仓、南新仓,再走远点还有海运仓、禄米仓。漕运之繁盛,带来了众多的人流。豆瓣胡同、鸡爪胡同、烧酒胡同……人多了餐饮业就发达,这周边的胡同名竟多与“吃”有关。</p> <p class="ql-block">  烧酒胡同地理位置同豆瓣胡同,属于一个地区。我们从下面这张图中可以清楚地看到,这条过去的老胡同变化很大,这里成了烧酒胡同3号院,院里有三栋居民楼。过去这三栋楼的地方是老人汽公司大修厂,人汽大修厂里面有个四合院,是老人汽公司的幼儿园。我女儿小时候就在这个幼儿园呆了五年。</p><p class="ql-block"> 朝阳门内大街81号是烧酒胡同的入口,该楼为两幢西洋小楼,大约修建于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初为爱尔兰人的天主教堂。81号被人们称为鬼楼。据传,81号楼被国民党军官占用,后来其三姨太在此上吊自杀,军官全家也被满门抄斩。于是楼里就出现了闹鬼的事,每当风雨交加或是月圆星稀的夜晚,房间里就会传出凄惨的哭声。抗战时期,81号居住的是京城大户霍家,正如电影京城81号所演,霍家抓了一位青楼女子为死去的霍家二弟举办冥婚,这位女子在恐慌之下跳楼自杀。这件事后,霍家人相继离世,家族也就此败落。</p> <p class="ql-block">  众所周知,老北京人爱吃酱菜,至今还保留了一些酱菜老字号品牌。《旧京旧忆》曾载,北京“商业之发展,亦日新月异,只酱园一行,即有久远之历史”。既然酱菜历史如此悠久,在北依西四、南接西单的繁华市区,有集中的酱菜作坊,也就不足为奇了。</p><p class="ql-block"> 现在叫酱坊胡同的有西四附近的大酱坊胡同,位于西长安街地区西北部的<span style="font-size: 18px;">小酱坊胡同,有地处德外地区西南部的</span>酱坊胡同。笔者走访了德外的酱坊胡同。这条胡同东西走向,东起德胜门外大街,西至德外西后街。清代此地有黄酱作坊,故泛称酱坊。1911年后称酱房胡同,1965更名为酱坊胡同。1990一2003年部分拆除,<span style="font-size: 18px;">后形成住宅区,</span>属德胜科技园规划区。</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油坊胡同位于西城区南部,北起西绒线胡同、南至象牙胡同,中与西旧帘子胡同、安儿胡同和大方胡同相交。始称于明,以作坊得名,亦称油房胡同,属大时雍坊。清代为镶蓝旗地界。油炸鬼为北京之一种油炸面食,“鬼”读近“果”之音,或径与作油炸果,外城称曰麻花,即今所谓“焦圈”。一般与麻酱烧饼同售。巷以此物为名,当因旧时此处有制售此物之摊店,因而成为标志,用为胡同名。</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 18px;">资料记载,明代,这里称牛肉胡同,清代,因胡同弯曲,改称牛肉湾,1911年析为前、后牛肉湾胡同。《京师坊巷志稿》称,清朝时这一带是满洲官兵镶蓝旗驻地。</span>正如牛街一样,牛肉湾名字里带有“牛”字,主要是因为这里原本是回民的聚居地,还曾有座清真寺,据传就在前牛肉湾胡同1号,如今前牛肉湾胡同消失,胡同里的一切也都泯灭在历史的长河中了。</p><p class="ql-block"> 这个地方没有路牌,但在地图上是有标识的。</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醋章胡同位于北京市西城区。东起烂缦胡同,西至教子胡同,为东西走向。胡同中间与西砖胡同相交,原以此为界分为东、西醋章胡同。妈原胡同有一座庙宇,叫“宏衍寺”(或叫宏衍庵),是佛教建筑,现已无存。据清《光绪顺天府志》记载醋章胡同为醋张胡同,属外城西城宣南坊。据传说,醋章胡同的得名,是由于该胡同内原有两家生产醋的作坊,一家姓章(或姓张)另一家姓曹,两家生意都很好,但由于生意和权势相争,章(或姓张)家战胜了曹家,由此章家远近闻名,人们便称这条胡同叫醋章胡同并沿用至今。</p> <p class="ql-block">  豆腐池胡同位于东城区西北部,东起宝钞胡同,西至旧鼓楼大街。明时称豆腐陈胡同,疑是陈姓做豆腐的居于此地。清乾隆十五(1750)京城全图,陈讹传为池。1965年整顿地名,将西段娘娘庙胡同并入。“文革”中一度改为朝红胡同。后撤销。豆腐池胡同西有宏恩观,明间,清光绪年间重修,为清太监的退养之地。</p> <p class="ql-block">  位于豆腐池胡同15号的杨昌济故居,青年毛泽东曾居住在此。1984年1月,这里被公布为东城区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  鼓楼中医医院</p> <p class="ql-block">  在地安门外,什刹海前海的东南侧,有一条S型的胡同,这条胡同东起地安门外大街的后门桥附近,西口在地安门西大街与北海公园北门隔路相望,这就是看似默默无闻,确演绎了许多兴衰往事的白米斜街。白米斜街在明朝的时候属于日思坊,到了清代属于正黄旗。</p><p class="ql-block"> 当年这里在元代,是漕运船只去什刹海南岸卸货的必经之地,所以附近就形成了储存大米的粮仓,并以此为点又形成了粮店、大车店、饭馆、药铺、当铺等等,当然也包括了白米寺。明朝以后,什刹海已经失去了其漕运作用,当年的码头、粮仓久而久之就都形成了胡同,白米斜街也就是这么产生了。</p><p class="ql-block"> 古往今来细细数来,这条白米斜街曾经是大家青睐的地方。例如白米斜街11号院就先后住过洋务运动领袖张之洞和大哲学家冯友兰。</p> <p class="ql-block">  张之洞故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