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玉之美

鑫森淼焱垚(好运)

<p class="ql-block">“红山文化”的名称可以说是北方史前玉文化的代名词,但是它的盛名绝非是因为它在数量和工艺都十分可观的神玉,而更多地是因为这些神玉背后它代表的是北方史前的文化。</p><p class="ql-block">在一九九二年挖掘兴隆洼遗址时,出土的玉器除了使用工具玉斧、玉锛外,还有玉玦,蝉、蚕、匕形器、人物、管、珠、组合的项饰等。从玉玦的加工痕迹可以明显地看到当时已有管钻、桯钻、线切割、抛光等成熟的制玉技术和镶嵌工艺。在所有出土的玉器中,恰恰是玉玦的做工是最为突出的,因为在每个玉玦上,我们都能发现古老的工艺痕迹,每一件玉玦都是一件能触摸得到的历史,都是一份对美好生活真实的写照。</p><p class="ql-block">红山文化玉玦的制作大约需要分为四个部分:首先应该根据原石的形状进行琢磨,琢磨呈圆饼状,并且这个圆饼状的玦形并不规整,在兴隆洼和赵宝沟时期的玉玦多数呈椭圆形,到了红山文化中期,玉玦的形状才开始比较规整,接近圆体;第二步用管状工具在圆饼的中间鑚磨,取出中间的心料,形成玦的中孔;第三步再用圆头的桯具由中孔两端慢慢旋磨,形成外宽内窄斜坡状的孔壁,壁面上有时会留有慢速旋转的痕迹;第四,把软性线具穿入中孔,由内向外拉切而形成一道缺口,或者用砣具由外向内切割玦口,这样,玉玦就形成了。</p><p class="ql-block">在玉玦的制作过程中,主要的工具应该是管具和钻具。管具就是空心的管状工具,制作玉玦的管具口径的大小应该是差不多少的,在红山人制作玉玦的工艺里,主要用来鑚磨玉玦的中孔。</p><p class="ql-block">根据许多考古资料显示,红山人是非常善于制作骨制品的,除了骨质的装饰品,还有骨质的工具,其中有小巧的骨针,这些骨针都是经过仔细磨制出来的。如果红山人能制作精致的骨针,他们就有可能利用骨头制作符合各种直径的钻头。</p><p class="ql-block">在日常中我也见到过很多出土的红山文化时期的骨质工具,在玉玦中也可以看出,红山人在八千多年前就已经熟悉的掌握了骨管或者骨针的钻孔技术,(如图1.)他们深知以柔克刚的道理,红山人的智慧的确是令我们感到惊讶的。而管具的材质很有可能是动物的骨头。其实动物的骨头、牙齿硬度并不低,健康的骨头密度为3.1左右,硬度应该为5度,而且具备良好的韧性。把这样硬度的骨管如果固定在木棍的一端,就是一个完整的管具了。而它的性能绝对不低于任何金属的钻具,只是材质的耐磨程度以及驱动钻具的动力方式上的差距罢了。(如图2.)如果红山人能制作精致的骨管工具,他们就有可能利用骨头制作符合各种直径的管具</p> <p class="ql-block">图一</p> <p class="ql-block">图二</p> <p class="ql-block">图3.是一个玉玦,高1.7厘米,直径2.1厘米,为青色玉质。玉质质地坚硬,质感颇为温润,器表表面抛光细致,具有瑕纹和黄色的沁。这个玉玦属于圆柱形玉玦,器形琢磨得非常圆整,器身呈圆柱形的腰鼓状造型,是红山时期的一种玉玦的造型,突出的表现了红山文化玉玦在形制上所具有的美感。玉玦的中孔就是用管具沾解玉沙琢磨而成,所以,孔内留有明显的螺旋状旋痕,呈现出红山时期玉玦工艺上的朴拙之美。</p> <p class="ql-block">图三</p> <p class="ql-block">图四</p> <p class="ql-block">从红山文化前期的玉玦制作工艺上看,玉玦的中孔均可以看到一面单钻和两面对鑚的痕迹。一面单钻会出现孔壁垂直,(如图5.)内有螺旋纹并且孔径较小,这是管具沾解玉沙慢速旋磨而成的。这种打孔的玉玦多数都是红山文化早起和中期玉玦的制作特点。而用管具两头对钻的方法,(如图6.)则会出现一定角度的两面对鑚的阶梯状并有错位的台痕,并且中孔的孔径也较大,这是因为骨管两头对接出现差距造成的。而这样的打孔技术,多盛行于红山文化的鼎盛时期红山时期的玉玦制作工艺。</p> <p class="ql-block">图五</p> <p class="ql-block">图六</p> <p class="ql-block">图7.图8.这两个腰鼓玉玦,玉玦整体已经白化,玉质整体受沁已经呈白色,沁色自然老旧。玉玦表面抛光细致,器形琢磨圆整,器身呈腰鼓状造型。而且图6.的开口十分独特,呈不规则的波浪式起伏状,好像是工匠特意所为,极具艺术效果。玉玦的中孔就是用管具双向对鑚取出心料,所以形成交错对接的阶梯状的台痕。</p> <p class="ql-block">图七</p> <p class="ql-block">图八</p> <p class="ql-block">玉玦的成熟工艺即它技术含量最高的部分,就是玦的中孔和开口的工艺,要想判断玉玦年代的早晚,除了看它的形制,它的中孔和玦口也能透漏出足够的信息。这些信息,主要包括技术工具的痕迹,实施技术工艺的方法和玉玦长期使用过程所产生的痕迹。</p><p class="ql-block">红山文化玉玦所有打孔的方式归结起来有两种:管具和桯钻。而且管具和桯钻的旋转速度越慢,痕迹越为突出,呈现出我们今天所不能模仿的工艺特征。在1992年第5期的《考古》中有一篇《辽宁岫岩北沟西山发掘报告》中说,在北沟西山和文家屯文化遗址的挖掘过程中就发现了用管钻法钻孔所遗玉芯,并且在文家屯遗址还采集到了玉钻头,说明古人在使用钻磨工具制玉时可能存在工具的多样性。</p><p class="ql-block">图9的玉玦为红山文化时期的鼓形玉玦。玉玦高2.6厘米,直径4.1厘米,器身整体白化,器形硕大,器身厚实,手感沉重,器表有黑褐色的斑纹和黑色沁痕,沁色自然。玉玦琢磨圆整,形态匀称,器身呈扁圆形的鼓状造型,腰部圆润并向外圆鼓,更显出红山文化时期玉玦工艺的浑厚有力,庄重大气之美感。玉玦的中孔小而圆滑,内孔上方的孔缘上留有一道打偏了的管具钻孔的痕迹,就是在鑚磨中孔时留下的错位痕迹,可以作为管具打孔的有力证据。</p> <p class="ql-block">图九</p> <p class="ql-block">制作玉玦还有一个比较重要的工具就是圆头桯具。桯具的圆头应该是非常圆钝的,主要就是用来旋磨玉玦孔壁的。由于圆头桯具的前端圆钝,所以由中孔两端微微旋磨时,把中孔边缘的玉料琢磨呈斜坡状的坡面,形成并不明显的外宽内窄的斜坡状的玦缘,并留有旋磨的痕迹,而这也是红山文化玉玦特有的工艺特点。</p> <p class="ql-block">图十</p> <p class="ql-block">图11.的藏品玉玦高2.9厘米,宽2.7厘米,厚1.5厘米,为青黄色玉质。质地温润柔和,形制朴拙,器身厚实,玦身琢磨匀整,有白色的线状沁痕,古玉温润的光泽十分突出,此件玉玦的厚度比宽度略薄,使整体器形呈扁圆体的形状,也是红山文化早期玉玦的标准形制之一。玉玦以“去方为圆法”磨制而成,呈不规则的椭圆形状,琢磨特点明显,内孔用管具放解玉沙琢磨而成,玦孔内留有明显的螺旋状旋痕,之后,再以圆头桯具由中孔两端旋磨,形成外宽内窄的斜坡状的玦缘,缘壁上留有慢速旋转的细纹,旋痕非常明显,正是圆头桯具与玦体垂直方向鑚磨而成的。</p> <p class="ql-block">图十一</p> <p class="ql-block">图十二</p> <p class="ql-block">玉玦制作的另一个主要工具就是软性线具。目前还没有类似工具的有关出土证据,所以它们的材质还不能确定,但是我认为他们使用皮绳或植物纤维来切割玉石是非常有道理的,当然,这得借助解玉沙这样的介质来完成。</p><p class="ql-block">在没有金属工具的时代,出现了我们经常看到的那些玛瑙和石髓等细石制作出来的刮削器,很多人都认为这些坚硬的石质工具是制玉的工具之一,我查阅过很多资料,发现其实这或许是一种错误的认识。在当时,这些坚硬的细石器基本上都是用来切割动物皮肉和日常使用工具,也可能是箭头一类的武器。而如果加工硬度较高的玉材时,反而使用硬度较低但韧性较好的材料,比如用皮绳或植物纤维来切割玉石,当然,它得借助解玉沙这样的介质来完成。在整个玉玦的制作过程中,皮绳是具有灵动性的,使用起来也非常得心应手并且灵活自如,懂得物理原理的人都能看得出来,皮绳所起到的只是一种简单的驱动作用,解玉沙的硬度才是造成切割的原因,而玉玦的中孔和玦口的加工都是一样的动力学原理。如果红山人真的掌握了这项原理,也足见古人之聪明智慧。</p><p class="ql-block">在玉玦玦口的制作过程中,制玉人应该把玉玦固定在一头,然后把线绳穿过中孔,用双手各执线绳的一端,朝着自己的方向用力拉切,但是,由于制玉人双手施力不均,或者因为玉质本身结构的疏密不均等缘故,会造成线绳会上下波动,这样,软性线具在向外拉切的过程中会留下凹凸不平并对应的拉切痕迹,这种痕迹应该是呈向外弯曲的弧线。(图13.)</p> <p class="ql-block">图十三</p> <p class="ql-block">而藏品图14.的玉玦高3.5厘米,宽3.1厘米,厚1.1厘米,为青色玉质,玉质质地温润细腻,器身厚度较薄,琢磨匀整。玦身含有几道黑色的石线和黑色的芝麻斑点,都是玉质本身所具有的,这种玉材比较独特,玦口上下两侧有白色的雾状的沁痕。玉玦是以“去方为圆法”磨制而成,呈不规则的椭圆形状,这种典型的兴隆洼时期的工艺特点,可能是工匠为了避免磨去太多的玉料,或者不想耗费太多的精力等因素而形成的制作方法,所以这个时期玉玦的磨制特点都十分明显。玉玦的中孔用管具对鑚法穿孔,再以圆头桯具由中孔慢慢旋磨,形成外宽内窄的玦缘。玦口就是用软性线具由内向外拉切而成,具有凹凸对应不平整的线具切割的痕迹。而这,正是软性线具拉切的实证,也是判断红山文化玉玦制作工艺的方法之一。</p> <p class="ql-block">图十四</p> <p class="ql-block">红山文化玉玦的制作工艺是朴拙的,并且加工精细,方圆规整,边缘平直,富有几何艺术效果。其制作除了用硬木、骨器工具带动解玉沙完成外,打磨主要用皮革带动极细的解玉沙浆,所以玉玦的边缘留有钝刃之感。红山文化时期使用特殊的工具和方法琢磨玉玦,不仅是古人的一种创造发明,充分地表现出了红山人的聪明才智,而且为辨别红山文化玉玦的真伪也留下了依据。</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