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本节教学重难点</p><p class="ql-block">1.教学重点:理解“电子气理论”并运用该理论解释金属的某些性质;</p><p class="ql-block">2.教学难点:能借助金属晶体模型说明晶体中的微粒及其微粒间的相互作用。</p> <p class="ql-block">四位老师重点针对本节课的教材进行了分析</p><p class="ql-block">本节内容的功能价值是提高学生的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能力,能从原子、分子水平分析常见物质及其反应的微观特征,能从宏观与微观结合的视角对物质及其变化进行分类和表征。</p><p class="ql-block">旧人教版教材详细的介绍了金属原子的4种堆积模型,分别是简单立方堆积、体心立方堆积、六方最密堆积和面心立方最密堆积。在新人教版中,删掉了此部分内容,使得金属晶体的难度大大降低,因此在讲授该节内容时应该把重点放在运用金属键理论解释金属晶体的物理性质上。新人教版增加能带理论,但是没有具体介绍,让学生能认识到可以用不同的理论解释同一种现象。另外还增加合金的概念和例子,让学生知道金属晶体不仅包括金属单质还包括合金。新人教版还增加“金属晶体有导电性,但是能导电的物质不一定是金属”并举例,让学生知道了导电性和金属的关系。</p><p class="ql-block">新鲁科版相对旧版同样删掉了对晶体堆积模型的描述,但是保留了3种常见金属的结构示意图,保留的目的是让学生借助辅助线的提示,描述其晶胞的结构特点,并计算晶胞中含有的原子数,旨在复习上节内容的基础上,了解常见金属晶体的结构特点。</p> <p class="ql-block">电子气理论的理解 并且利用该理论解释金属的某些性质</p> <p class="ql-block">研究了教学重难点的基础上,针对重难点问题继续研究了教法和学法</p><p class="ql-block">1.教法:</p><p class="ql-block">①问题导学:设置“金属的物理通性有哪些?”引导学生对金属晶体结构的思考,“应用电子气理论怎样解释金属的导电性?”等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探索金属的内在结构决定性质。</p><p class="ql-block">②模型助学:建构“电子气理论”模型,帮助学生认识金属键的本质以及其微粒间的相互作用。</p><p class="ql-block">③学案激学:设计与与本节内容对应的学案,促进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p><p class="ql-block">④习题测学:设计典型性、代表性和覆盖面的5道课堂练习题,与10道课后作业题目,帮助学生通过测试把握自己的知识掌握程度。</p><p class="ql-block">⑤活动助学:设计制作球棍模型的活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电子气理论”模型和金属晶体的结构特点。</p><p class="ql-block">2.学法:</p><p class="ql-block">①观察思考:提供金属晶体的实物、结构模型、“电子气理论”模型等图片,设置“金属的物理通性有哪些?”、“应用电子气理论怎样解释金属的导电性?”等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思考。</p><p class="ql-block">②模型建构:建立“电子气理论”模型来解释金属晶体的某些性质。</p><p class="ql-block">③交流讨论:学生通过交流讨论集思广益,探索金属的内在结构决定性质。</p><p class="ql-block">④活动探究:制作球棍模型,理解“电子气理论”模型和金属晶体的结构特点。</p> <p class="ql-block">板书设计</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