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北京的初春突降了一场瑞雪,雪花、桃花、玉兰花、迎春花、绿柳、古建、山、湖……融为一体,让壮丽秀美的颐和园更增添了几分妩媚,引来无数北京人前来品尝这秀色可餐的盛宴。</p> <p class="ql-block">十七孔桥</p> <p class="ql-block">铜牛</p> <p class="ql-block">颐和园是中国清朝时期皇家园林,以昆明湖、万寿山为基址,以杭州西湖为蓝本,汲取江南园林的设计手法而建成的一座大型山水园林,也是保存最完整的一座皇家行宫御苑,被誉为“皇家园林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北京西北郊原有瓮山,为燕山余脉,山下有湖,称七里澧、大泊湖、瓮山泊、西湖。金朝贞元元年(1153年)金主完颜亮在此设置金山行宫。元朝定都北京后,为接济漕运用水需要,水利学家郭守敬开辟上游水源,引昌平白浮村神山泉水及沿途流水注入湖中,使水势增大,成为保障宫廷用水和接济漕运的蓄水库。</p><p class="ql-block">明朝弘治七年(1494年),明孝宗乳母助圣夫人罗氏在瓮山前建圆静寺,后荒废。此后瓮山周围的园林逐渐增多。明武宗在湖滨修建行宫,称“好山园”,为皇室园林。明武宗、明神宗都曾在此泛舟游乐。明熹宗时,魏忠贤曾将好山园据为己有。</p><p class="ql-block">清朝乾隆初年,北京西郊海淀一带的园林增多,大量的园林用水使得耗水量与日俱增,当时园林用水除了流量较小的万泉河水系外,多来自玉泉山发源、流入西湖之水,而这也是明代以来通惠河的水源。 乾隆十五年(1750年),为了筹备崇德皇太后(孝圣宪皇后)的60大寿,乾隆帝以治理京西水系为藉口下令拓挖西湖,拦截西山、玉泉山、寿安山来水,并在西湖西边开挖高水湖和养水湖,以此三湖作为蓄水库,保证宫廷园林用水,并为周围农田提供灌溉用水。乾隆帝以汉武帝挖昆明池操练水军的典故将西湖更名为昆明湖,将挖湖土方堆筑於湖北的瓮山,并将瓮山改名为万寿山。</p> <p class="ql-block">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建成清漪园,耗银480余万两。清漪园内以中国古代神话中“海上三仙山”的构思,在昆明湖及西侧的两湖内建造三个小岛:南湖岛、团城岛、藻鉴堂岛,以比喻海上三山:蓬莱、方丈、瀛洲。清漪园的总体规划以杭州西湖为蓝本,同时广泛仿建江南园林及山水名胜,如凤凰墩仿太湖、景明楼仿岳阳楼、望蟾阁仿黄鹤楼、后溪湖买卖街仿苏州水街、西所买卖街仿扬州廿四桥等等。园内的主体建筑为大报恩延寿寺,并有一条长达700多米尺的长廊,其建筑与装饰绘画都相当精彩具有艺术价值以及众多游赏建筑。 颐和园万寿山清漪园园中理政及居住性质的建筑极少,乾隆帝游览清漪园均为当日往返,从未在园中居住。</p> <p class="ql-block">颐和园鼎盛时期,规模宏大,占地面积2.97平方公里(293公顷),主要由万寿山和昆明湖两部分组成,其中水面占四分之三(大约220公顷)。园内建筑以佛香阁为中心,园中有景点建筑物百余座、大小院落20余处,3555古建筑,面积70000多平方米,共有亭、台、楼、阁、廊、榭等不同形式的建筑3000多间。其中佛香阁、长廊、石舫、苏州街、十七孔桥、谐趣园、大戏台为代表性建筑。古树名木1600余株。</p> <p class="ql-block">清朝道光年后,由于国力衰弱,宣布撤三山陈设,清漪园逐渐荒废。咸丰十年(1860年),清漪园被英法联军大火烧毁。 光绪十年至二十一年(1884年至1895年),为慈禧太后退居休养,以光绪帝名义下令重建清漪园。由于经费有限,乃集中财力修复前山建筑群,并在昆明湖四周加筑围墙,改名颐和园,成为离宫。</p> <p class="ql-block">颐和园自万寿山顶的智慧海向下,由佛香阁、德辉殿、排云殿、排云门、云辉玉宇坊,构成了一条层次分明的中轴线。山下是一条长700多米的“长廊”,长廊枋梁上有彩画8000多幅,号称 “世界第一廊”。长廊之前是昆明湖。昆明湖的西堤是仿照西湖的苏堤建造的。</p> <p class="ql-block">万寿山属燕山余脉,高58.59米。建筑群依山而筑,万寿山前山,以八面三层四重檐的佛香阁为中心,组成巨大的主体建筑群。从山脚的“云辉玉宇”牌楼,经排云门、二宫门、排云殿、德辉殿、佛香阁,直至山顶的智慧海,形成了一条层层上升的中轴线。东侧有“转轮藏”和“万寿山昆明湖”石碑。西侧有五方阁和铜铸的宝云阁。</p> <p class="ql-block">佛香阁位于在万寿山前山中央部位的山腰,建筑在一个高21米的方形台基上,是一座八面三层四重檐的建筑;阁高41米,阁内有8根巨大铁梨木擎天柱,结构复杂,为古典建筑精品。</p> <p class="ql-block">清晏舫俗称石舫,在长廊西端湖边,是一条大石船,寓“海清河晏”之意,是颐和园唯一带有西洋风格的建筑。它的前身是明朝圆静寺的放生台。乾隆修清漪园时,改台为船,更名为“石舫”。</p> <p class="ql-block">后山有西藏佛教建筑和五彩琉璃多宝塔。山上有景福阁、重翠亭、写秋轩、画中游等楼台亭阁。在居中部位建置一组体量大而形象丰富的中央建筑群。这组大建筑群包括园内主体建筑物──帝、后举行庆典朝会的“排云殿”和佛寺“佛香阁”。</p> <p class="ql-block">四大部州在万寿山后山中部,是汉藏式的建筑群。占地2万平方米,因山顺势,就地起阁。前有须弥灵境(现为平台),两侧有3米高的经幢,后有寺庙群主体建筑香岩宗印之阁。四周是象徵佛教世界的四大部洲——东胜身洲、西牛货洲、南赡部洲、北俱卢洲和用不同形式的塔台修建成的八小部洲。南、西南、东北、西北还有代表佛经“四智”的红、白、黑、绿四座喇嘛塔。塔上有十三层环状“相轮”,表示佛经“十三天”。塔型别致,造型端庄美观。四大部洲和八小部洲中间有两个凹凸不平的台殿,一个代表月台,一个代表日台,象征着日月环绕佛身。</p> <p class="ql-block">苏州街又称“买卖街”。苏州街是后湖两岸仿江南水乡——苏州而建的买卖街。清漪园时期岸上有各式店铺,如玉器古玩店、绸缎店、点心铺、茶楼、金银首饰楼等。店铺中的店员都是太监、宫女妆扮。皇帝游幸时开始“营业”。后湖岸边的数十处店铺于咸丰十年(1860年)被列强焚毁,1986年重建。</p> <p class="ql-block">西堤,是颐和园昆明湖中一道自西北逶迤向东南的长堤。西湖苏堤上有六座桥,西堤上也建了六座桥。就连苏堤沿岸种的柳树也复制到了昆明湖的西堤。时至今日,还有十九株当年的柳树依然在景色妖娆的西堤。但不一样的是苏堤是笔直的,而西堤是蜿蜒曲折的。</p> <p class="ql-block">桃花春色暖先开,明媚谁人不看来。</p><p class="ql-block">颐和园西堤花开,粉的、白的、黄的,衬着蓝天碧水、嫩绿的柳芽儿、郁郁青山,好一幅春天的画儿。</p><p class="ql-block">西堤的山桃花久负盛名,上百株山桃次第绽放,与两岸夹道的柳树将西堤装扮得春意盎然。</p> <p class="ql-block">西堤的景色以清幽为主,整个西堤被断开六处,再用汉白玉的石桥连起,与堤上遍植的烟柳形成“六桥烟柳”的美景。这六座桥都有自己的名字,从南到北依次是:柳桥、练桥、镜桥、玉带桥、豳风桥、界湖桥。除玉带桥和界湖桥之外,其余四桥都建有凉亭,这些凉亭形态各异,但又都足雕梁彩绘,绚丽美观。亭中设有坐凳,可以在高处临湖观景,享受习习清风。</p> <p class="ql-block">颐和园依据山湖形式巧妙安排,成功地运用了"抑景"和"借景"的手法,以园外数十里西山群峰为借景,把玉泉山上的宝塔纳入全园画面之中,从园中西眺,人们会更感到山外有山,景外有景,景色变幻无穷,美不胜收。</p> <p class="ql-block">有诗为赞:</p><p class="ql-block">鹧鸪天·颐和园赏雪</p><p class="ql-block">万树珊瑚一地毡,春风昨夜换湖山。</p><p class="ql-block">罗襟欲倚梨花湿,素手轻拈柳絮寒。</p><p class="ql-block">银灿灿,玉团团,怜它不忍抚阑干。</p><p class="ql-block">皑皑若履云中径,也似衔梅伴鹤还。</p> <p class="ql-block">北京人真是少有的福,能在春雪、春花、春柳短暂的并存一刻,赏心悦目的漫步殿、楼、亭、阁、湖、桥、山、水之间,尽情享受诗情画意美轮美奂般的美景和春风拂柳桃花扑面般的浪漫。</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