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翔古名槎溪, 槎 树木的枝丫, 溪 一般认为是山间的小河沟。梁武帝建国的时候(南朝梁开国皇帝(502年4月30日-549年6月12日在位)),南翔还只是一个荒凉的乡村。一天,当地农民在耕地时挖到一块一丈多长的大石块,石块一露地面,就有一对丹顶鹤在石块上空盘旋,落到石块上歇脚。一个叫德齐的和尚认为这里是一块佛地,决定在此建造一座佛寺。说来也怪,每天白鹤飞往哪个方向,哪个方向就有人来献款,天天如此,从不间断。不久就筹集到一大笔钱,破土动工建造寺院。505年(梁天监四年)建成白鹤南翔寺,因寺成镇,便取名南翔。 从古漪园出门没几步路,就到了南翔古镇,第一眼看见的就是一片的亭子,这些都是后来新造的亭子。 乐乎亭 东林庄桥 是基于老庄桥重修的,桥中间有座供人休憩的亭子,一端还有“历代诗人咏南翔”的石碑。 丰稣亭 期颐亭 期颐,一般指一百岁老人。期是期待,颐是供养,意谓百岁老人饮食起居不能自理,一切需期待别人供养或照顾。 槛外亭 "槛外"的读音是【jiàn wài】【词义】:槛,栏杆。 百善亭 百善,指各种好事。常言:百善孝为先。 祥和桥 御碑亭 太平桥又名“大八字桥”,“明弘治十八年(1505),由里人徐恂甃石”,后于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重修。 隆兴桥建于清朝。 吉利桥俗称“小八字桥”,它与隆兴桥均建于清朝。 八字桥<br> 太平、吉利和隆兴三桥纵横于四水交汇之处,因互为八字俗称“八字桥”。明清时,每逢端午,龙舟竞渡在此举行;每年元宵和中秋夜,三桥因名字吉祥,成为人们“新年走三桥”习俗的首选。<br> 南翔小笼制作技艺于清代同治十年(公元1871年)诞生,因馅料为秘制配方,制作技艺一直靠师徒之间薪火相传。清代同治十年(公元1871年),南翔镇日华轩点心店主黄明贤对大肉馒头采取“重馅薄皮,以大改小”的方法。他用不发酵的精面粉为皮,猪腿精肉手工剁成的馅料加上肉皮冻制作而成。 走在老街,踏着弹街路的道路,可以看看两边古香古色的老房子、清雅的老宅院。老街不大,却也五脏俱全,有河有桥有店家。 报济桥 南翔素为江南名镇,商贸繁盛,人文荟萃。封家浜恒古镇中,西接苏州河,东通大海之潮。宋景佑四年(公元1037年),由云翔寺僧遇贤极其徒裔,在山门口甃石建桥,名曰报济,俗称香花桥。数百年间,桥建镇兴,周围渐为商业中心,元、清两代均有修建。清末改拱桥为平桥。解放初拓宽桥面,改成钢筋水泥桥,今政府斥巨资保护和修复双塔历史文化风貌区和南翔老街。报济桥列为重点之一。2008年四月封河动工,七月告竣,经此重修,複其旧貌,新添桥联,阶石适步,护栏拙朴,书之不仅记陈迹推迁,亦以示国运昌盛,传承历史文脉之所在也。 在金黄桥的西堍有座八老亭,明正德、嘉靖年间南翔有个“八老会”,老人们经常在一起饮酒娱乐,欢度晚年。 金黄桥,位于南翔老街景区内,连接共和街与生产街。桥墩上刻有:“来川上游但看行云流水,当桥畔坐还邀明月清风”的楹联,其中“云水月风”四字,曾一直为人们称颂。 尚贤廊 尚贤廊全长约184米,临水面街,五座亭子内分别悬挂有“鹤鸣槎溪“、”三贤亭”、“竹坛双圣”、“虔公济渡”和“教化苏民”的匾额,并配以楹联,以纪念南翔历史上的文化名人和社会贤达。 南翔寺双塔,又名五代双塔,坐落在嘉定县南翔镇香花桥北堍,有“双塔晴霞”的景名,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双塔具体建筑年代不详,但据其造型与结构加以鉴别,约建于五代至北宋年间(907~960年)。南翔寺双塔原屹立于南翔寺山门两侧。 南翔寺山门遗址<br> 山门为南翔寺大门,始建于北宋景佑四年(1073),清乾隆三十一年(1766)遭火焚。2008年南翔寺砖塔保护区内考古清理出石柱础、夹柱石、八角形石柱,石夹墙及瓦砾灰烬等山门遗迹,昔日雄姿可见一斑。<br> 该塔高11米,7级8面,仿木结构楼阁式宝塔。每层腰檐、平座都是砖制,每级都有佛龛。其它均仿木结构,腰檐下用斗拱。每层4面有壶门,另4面隐出直棂窗,方向各层互易。塔刹高耸,古朴玲珑,有8根铁制浪风索与顶层塔檐8只角相系。塔基筑有八角汉白玉石台,高2丈余,周可3抱。南翔寺双塔代表了这一时期建塔用料上的变化。双塔结构形式基本模仿木塔,但附加雕刻。<br>南翔寺双塔已经历了一千余年的风风雨雨,历代未曾进行过任何加固维修,以其古朴典雅、窈窕俊美的塔姿屹立于南翔镇上。<br> 梁朝井<br> 始建于梁天监年间(505-519),俗称八角井。久旱不竭,为宋元南翔寺八景之一。明重修。清乾隆三十一年(1766)新建井亭。2008年南翔老街整修中,考古清理出南翔寺山门外的两口水井,左右对称,形制相同。井深3.5米。铺砌有致的砖井台、八角形青石井圈、圆形砖砌井身、石板井底及井圈上铸刻的‘明弘治十四年重修’题记等。反映出南翔古镇的历史文化底蕴。<br> 云翔寺始建于梁天监四年(公元505年),初名为“白鹤南翔寺”。唐时达到鼎盛,寺基扩大到180亩。宋绍定年间,因理宗赵昀赐“南翔寺”匾额,寺名更为南翔寺。公元1700年,康熙赐额“云翔寺”,故又易名为云翔寺。后因天灾人祸,寺庙毁损殆尽。能见证历史的仅有双塔一对,及散落在古猗园内的唐石经幢和宋普同塔。 2004年重建后的云翔寺又名留云寺,寺名源于上海南市区的留云寺。寺庙占地15亩,规模宏大,布局合理、严谨,共分三进院落,于中轴线上布置主要殿堂:山门、观音殿、大雄宝殿和藏经楼,左右对称布置伽蓝殿、大势至殿、钟楼、鼓楼、文殊殿、普贤殿、上客堂、僧寮等,并有迥廊围绕。此外,在地下建有功德堂、万佛堂。 云翔寺以唐风复建,在江南地区,完整的仿唐寺庙,这还是第一座。其特色是刚劲雄健,气宇恢宏,简洁大度,淳朴自然。而且这还是一座以钢筋、水泥混凝土仿木的寺庙,在上海地区寺庙建筑中,能将古建形式,民族风格与现代工艺、技术、材料有机地结合起来,云翔寺是第一次。 上海檀园原址在南翔北市,占地仅三亩多, 明代文学家、书画篆刻家李流芳(号檀园)于明万历卅三年(1605)规划卜筑,园名取自其号。檀园名字来源于园内的两棵青檀树,此树千百年来相伴而生,又名鸳鸯檀、千岁檀,是我国特有的单种属植物、国家二级保护稀有树种,已有1389年的历史。现已被世界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录。檀园后毁于明清易代之际,嘉定三屠是1645年(南明弘光元年,清朝顺治二年)清军攻破嘉定后,清军三次对城中平民进行大屠杀的事件。2011年恢复性重建,易地于现址重建“檀园”,檀园位于上海嘉定区南翔老街混堂弄3号,占地十亩,门额“檀园”二字为李流芳墨迹。 这一处民国建筑为“清晖院”,院内设山雨楼,原为南翔镇上的民国时期民居,重建檀园时划入,位于“茗坞”之南。“清晖园”之名借用李流芳在杭州的別墅名。 山雨楼 名称源于唐代许浑《咸阳城东楼》之“山雨欲来风满楼”句,借意表达李流芳在明末大厦将倾,烽烟四起之时,“身虽退屏,不忘国恤”的情怀。此楼本为民宅,系民国所建,此楼原为解放街赵氏住宅。今为嘉定区登记在册的不可移动文物。 茗坞 即茶室。名字源出钱谦益赞檀园之句:“琴书箫闲,香茗浓烈。”游人于此品茗小憩,刻释臊平矜,怡情悦性。 步蘅舸 蘅,出自李流芳表字“长蘅”。步蘅,乃尚贤敬仰之意。舸,又名石舫、不系舟,分为三段,前舱较高,中舱略低,尾舱建二层楼,歇山顶,四角高翘,名“澄观楼”,凭栏远眺,天地开敞明亮。步蘅舸三面环水,一面接岸,欲动实静,置身其中,有行舟远去之感。 芙蓉沜 名出古园,即荷花池。位于檀园中央,周围建筑皆依水而建。芙蓉沜形似葫芦,谐音“福禄”。池水与假山瀑布形成活水循环,使得葫芦口的涓涓流水,更显源绵不尽。 池内也有三个类似杭州西湖中的三潭映月的小潭。 “次醉厅”(俗称花篮厅),旧名“次醉阁”,为李流芳会朋晤友、饮酒作诗之处。重建时以江南古典建筑艺韵的传承与现代建筑技术的创新相结合,使得“花篮”格外生辉。厅内置画“九友图”及歌,彰显李流芳在晚明画坛之地位。 厅内正中悬横匾“次醉厅”,匾下置清初吴伟业作“画中九友图”,两侧楹联“流丽气韵画印诗书艺林事;芳菲佳园梅兰竹菊君子风。”巧妙地将主人之名嵌于联首。 “缘牵”半亭两旁为《长蘅墨迹》碑廊,汇聚了十五幅李流芳的楹联、榜书、中堂等碑刻作品。 一幢二层高的小楼,名为“三可堂”。门头上的砖雕,据说是从苏州古城运来的,二十四孝砖雕是古代流传“孝感动天”、“戏彩娱亲”、“鹿乳奉亲”等二十个故事。 翏翏亭<br>翏翏(liǜ),长风之声,《庄子?齐物论》:“而独不闻之翏翏乎?”;《说文?羽部》:“翏,高飞也。”意为李氏仕途不济、历经磨难,回乡息影,寄情书画,但其雄心不减壮志弥坚。<br> “步香桥”,单孔石拱桥,两侧各六级石级,桥顶石板镌刻“鲤鱼戏荷”。桥两边置栏板,雕翠竹幽兰。桥栏上雕8只小石狮,调皮可爱,憨态可掬。整桥曲线柔和优美,给游客带来愉悦快感。 飞瀑流云 得名于山顶湖石形似云飘,山上瀑布直泻而下。在造型上吸取传统造园叠山理水之技法,融合现代工艺瀑布设计,是承古于今、古今合一、以今润古理念的集大成,太湖石砌之刚毅外形与潺潺流水之秀美内涵的完美组合,愈显深蕴,引人遐想。 中有攒尖顶半亭“翳斋”,翳音(yì),意障、蔽也。亭柱上挂柱联:月来满地水;云起一天山。系引用郑板桥为扬州瘦西湖小金山所撰楹联。亭内正中悬横匾,上书“翳斋”二字,匾下挂扇画一幅。下面条案上置供石一方。亭前鹅卵石步道嵌“暗八仙”饰纹。 谷诒燕翼<br>一座运用平雕、浮雕、镂雕和透空雕等石雕艺术而成的徽派门楼,以精致雕艺释放丰收、吉祥、舒适、安闲和荣昌子孙之意。内设慎娱室、剑蜕斋,再现李流芳旧时的生活、读书场景。<br> 横匾上刻“谷诒燕翼”,出自典故“燕翼贻谋”。燕:安。翼:敬。贻:给。谋:谋划。指善为子孙后代打算谋划。《诗·大雅·文王有声》:“诒厥孙谋,以燕翼子。”匾上刻“郭子仪上寿”图,郭子仪平定安史之乱,被封为汾阳王。享寿八十四,八子七婿,皆为命官。此图寓意“福寿双全”。匾下刻“双龙戏珠和双凤舞翅”。 两边侧门的横樑上分别雕刻喜鹊、猴、鹿和瑞兽麒麟、神鸟凤凰,寓意“喜上梅梢”、“封侯食禄”、“麒麟送子”、“凤凰来仪”等。 剑蜕斋 李氏书房。为其读书、写作及与友人叙晤之所。李流芳在此创作诗文和晚年抱病编篆《檀园集》。清乾隆46年,《檀园集》被选入《四库全书》。嘉定四先生钱谦益、侯峒曾等辈常来此处谈史论艺,一时称盛。“剑蜕”缘由记梦怀人,李氏笃于谊,情深矣。 龙涵芳硕 此石乃太湖水历经千年打磨而成的天然巨石,形似龙体。华夏子民素称龙的传人。名字意为造园主在檀园重建中,秉承李流芳所建的古园文脉。 “宝尊堂” 名称源于古园,为全园主厅,面阔五间,以江南园林建筑艺术经典“鸳鸯厅”构筑重建而成。北厅陈列李流芳之书画和诗歌作品。 李流芳(1575~1629年),字长蘅,一字茂宰,号檀园、香海、古怀堂、沧庵,晚号慎娱居士、六浮道人,南直隶徽州歙县(今安徽歙县)人,侨居嘉定(今上海嘉定),明代诗人、书画家。三十二岁中举人,后绝意仕途。诗文多写景酬赠之作,风格清新自然。与唐时升、娄坚、程嘉燧合称“嘉定四先生”。擅画山水,学吴镇、黄公望,峻爽流畅,为“画中九友”之一,亦工书法。崇祯二年,卒于檀园,享年五十五岁。南厅置李流芳全身铜像一尊,上悬“艺苑扬芬”匾额,两侧楹联:“脱履公车富贵途檀园风雅近时无;博士声名三绝备儒林品藻一家俱。”铜像后屏板上为明代著名书画家董其昌题书,极尽称誉之语。 蘿壑 蘿壑因山上峰峦起伏,山下洞壑宛转,满山生长着藤蔓树木得名。山顶招隐亭,为园内最高点,登亭可将满园景色尽收眼底。 招隐亭 隐,即隐士,指不出仕做官的文人。招隐亭原为李流芳、程嘉燧、张鸿磐等文人墨客相聚之处,他们常于此处饮酒作画,纵论天下时事,愤阉党乱政,忧国事日非,籍丹青以自娱,纵美酒以解脱。 “南翔人家”,位于“琴书轩”东面。“南翔人家”为民国时期江南地区石库门式建筑,一堂二厢,二层楼房,今按原貌翻新,作为南翔历史文化陈列馆, 院内设客堂、卧室、书斋、闺房、绣房、厨房等,展示了清未民初南翔小镇富裕人家的生活场景。 琴书轩 名字来自钱牧斋记叙檀园“琴书箫闲,香茗浓烈”。此处原为李流芳书画之余抚琴、吟诵、吹箫消闲遣兴之处。轩为带廊的屋子,多近水而建。“琴书轩”,正四方形,歇山顶,飞翘角。 各种门洞和花窗,在盛开的梅花下,显得格外庄朴。 屋檐下的灯笼和梅花,三者构成了一幅温馨的画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