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博山大街位于峨嵋山西北麓,古石城西城墙外,圩子墙内,是博山城区主要街道之一。新中国成立前,大街是行商坐贾的必经之路。大街东面与城池“禹石门”外的西关街和“南寺”的报恩寺街相连,西与圩墙和孝妇河并行,长度1100余米,(改造前)平均宽度6米左右。</p> <p class="ql-block">大街历史悠久,宋光宗年间就已形成街道。在这条街上有建于金代明昌二年(1191)博山四大寺庙之一的南寺(后改称报恩寺),还有南首的善庆庵、街南部的三元观、街中部的财神庙、街北部的三司阁等庙宇。旧时的武衙门、博山商会等也曾坐落于此。</p> <p class="ql-block">康熙九年《颜神镇志》对当时的大街是这样记载的:“南负峨帽,西枕孝水,长三四里,居民稠密,商货往来多于此”。因此街宽而长,人烟稠密,比较古老,在当时是贯通沂蒙和莱芜等县的主要通道,故名“大街”。</p> <p class="ql-block">大街是博山最早的商业街。旧时,这里店铺林立,商幡招展。街道两侧明清古建筑错落有致,风格迥异。随着陶瓷、琉璃、煤炭、冶铁及其他工矿业的兴起和发展,至清中后期,博山城中远近富商巨贾竞相云集,大街逐渐成为布匹、杂货行、银钱业等聚集经营的商业贸易中心。</p> <p class="ql-block">当时,大街两边的店铺商业兴隆,外地客商的马队、车队往来频繁,全国各地众多商贾云集荟萃,大多以经营陶瓷、琉璃、丝绸布匹、茶叶食品、油漆家具、烟酒百货、日用杂品为主。每逢春节、元宵节等重大节日,店铺门楼都张灯结彩,彩绸搭制的天棚遮满大街上空,各色各样的灯笼挂满长街。元宵节期间,玩狮子的、踩高跷的、跑旱船的、扭秧歌的都聚集于此进行表演,方圆上百里前来观灯的男男女女络绎不绝。</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