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蛰

邢建明

<p class="ql-block">  壬寅年的惊蛰,是在京城度过的,那几天连日的升温,想来就是为这个节令做酝酿的。到3月5日,各种快媒体有关惊蛰的内容便纷至沓来,有转抄古人诗词歌咏之,有播春耕视频佐证之,有发表应时饮食养生迎合之……</p><p class="ql-block"> 24节气,真是个神奇的知识体系,比如今年的惊蛰,在壬寅二月初三(3月5日)22:43:34,太阳运行至黄经345度,东方文明古国某地上空,轻云密布,一声春雷炸响,万千蛰伏之虫被惊醒,它们睁开眼睛,打个哈欠,伸个懒腰,然后蠢蠢欲动……</p><p class="ql-block"> 以现代气象科技来计算和监测这样精确到秒的时间节点当非难事,但24节气传说是夏朝即有,到公元前104年汉武帝时期正式订入历法,两千多年前的科技、劳动人民的智慧不能不说令人惊讶了。这样令人惊讶的伟大认识被历代文人政客注入了文化的内涵,如白居易的“震蛰虫蛇出,惊枯草木开”,舒岳祥(宋)的“一鼓轻雷惊蛰后,细筛微雨落梅天”。就在这天,妻侄也发来了他和儿子春耕种蒜的视频:辽旷而亲切的黄土高原上,远山隐隐,树的苍劲茎干和落叶的枝条点缀在空远的大地上,两个男子汉一前一后顺着田垄一步一步踩实着播下的种子,这样的画面深深地感染着我的客居之心。</p><p class="ql-block"> 妻侄在一五星景点经营着饭店,早已实现了财务自由,这几年为疫情所累,生意不景气,他那颗如我一般非世俗的灵魂便也想找一个踏实的着陆点,躬耕陇亩回归自然大概也是一个选项吧。</p><p class="ql-block"> 我的客居乡愁和非世俗灵魂也想找一个着陆点,便有了写诗的冲动。平仄韵律,基本式引伸式一时记不全,便想一简捷之法,套用古人的诗,当然要选一个脍炙人口的,就想到了翁卷的《乡村四月》,首句想了个“云寄轻雷虫草惊”,感觉还可,惊蛰节令的气候物象一下就出来了多半。第二句借翁的“子规声里雨如烟”后五字,为“柳笛声里雨如烟”,有点勉强,一是北方此时柳笛尚早,二是烟雨濛濛多是江南之景,权且如此吧。第三句将翁的“农家四月闲人少”改为“农家二月闲人少”,不是我懒,不愿创新,确是想不出更好的词来。末句是“才饲牛羊又耕田”,将惊蛰后的惜时春耕点出,是为拨高和点睛之笔,但仍未脱离翁的痕迹,亦是无奈。</p><p class="ql-block"> 因时间问题,配了个“雍正春耕图”,将这首七绝发了朋友圈,标题选了“惊蛰节气”,亦算些许慰藉。按说当亲画一春耕图方可尽情抒怀,待后补吧。</p><p class="ql-block"> 得识翁卷是几年前的事,那年陪妻回平遥,时值四月,春暖花开,春风十里,想写点东西,便查到了翁及其《乡村四月》。感觉很是应时,亦仿之写七绝一首,以抒心境。</p><p class="ql-block"> 附: 乡 村 四 月 翁卷</p><p class="ql-block"> 绿遍山原白满川,</p><p class="ql-block"> 子规声里雨如烟。</p><p class="ql-block"> 农家四月闲人少,</p><p class="ql-block"> 才了蚕桑又插田。</p><p class="ql-block"> 翁卷,南宋诗人,乐清人,永嘉四灵之一,未仕,诗风多咏景物,写野逸之趣。</p><p class="ql-block"> 我仿写的:其一 惊蛰节气</p><p class="ql-block"> 云寄轻雷虫草惊,</p><p class="ql-block"> 柳笛声里雨如烟。</p><p class="ql-block"> 农家二月闲人少,</p><p class="ql-block"> 才伺牛羊又耕田。</p><p class="ql-block"> 其二 无 题</p><p class="ql-block"> 绿麦依稀花满川,</p><p class="ql-block"> 杜鹃声里古城还。</p><p class="ql-block"> 农家四月风光好,</p><p class="ql-block"> 社戏乡音舞长衫。</p><p class="ql-block"> 本不敢与古人大作相提并论的,为查问题找差距,亦算是斗胆和厚颜了。</p><p class="ql-block"> 收笔之际,望窗外万家灯火,天宁寺的舍利塔轮廓灯又亮了,正映照着京城宁静而祥和的夜晚。</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