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壬寅虎年”之农历24节气-孤舟掠影

壹舟视觉 影像

<p class="ql-block">二十四节气,是历法中表示自然节律变化以及确立“十二月建”的特定节令。一岁四时,春夏秋冬各三个月,每月两个节气,每个节气均有其独特的含义。廿四节气准确的反映了自然节律变化,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它不仅是指导农耕生产的时节体系,更是包含有丰富民俗事象的民俗系统。廿四节气蕴含着悠久的文化内涵和历史积淀,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p> <p class="ql-block">“立春”二十四节气之首,标志着万物闭藏的冬季已过去,开始进入风和日暖、万物生长的春季。在自然界,立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万物开始有复苏的迹象。时至立春,在我国的北回归线(黄赤交角)及其以南一带,可明显感觉到早春的气息。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南北跨度大,各地自然节律不一,“立春”对于很多地区来讲只是入春天的前奏,万物尚未复苏,还处于万物闭藏的冬天。</p> <p class="ql-block">“雨水”雨水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二个节气。节气的到来意味着降雨量逐渐增多,气温开始回升。雨水是反映降水现象的节气,也是春季的第二个节气,时间是每年公历2月18日-20日之间。雨水节气过后,北半球的日照时数和强度都在增加,气温回升较快,来自海洋的暖湿空气开始活跃,并渐渐向北挺进,虽然降雨量增多,但多以小雨或毛毛细雨为主。</p> <p class="ql-block">“惊蛰”又名“启蛰”,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斗指丁,太阳到达黄经345°,于公历3月5-6日交节。惊蛰反映的是自然生物受节律变化影响而出现萌发生长的现象。时至惊蛰,阳气上升、气温回暖、春雷乍动、雨水增多,万物生机盎然。农耕生产与大自然的节律息息相关,惊蛰节气在农耕上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它是古代农耕文化对于自然节令的反映。</p> <p class="ql-block">“春分”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4个节气。是指平分春季,从立春到立夏共有九十天,而春分将春季分为两半,因此得名“春分”。春分其实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同时也是春季的第四个节气,到了春分时节阳光会直射在赤道,同时继续向北移动。春分一般处于公历3月20日~22日,在古时又被称为“日中”、“日夜分”、“仲春之月”。同时春分时节温度进一步升高,我国大部分地区也都会进入明媚的春天,不仅气候温和,而且雨水充沛、阳光明媚。古代帝王一般都会有春祭日,而春祭日的时间都在春分。春分共分为三候,分别是玄鸟至、雷乃发声、始电。其中玄鸟至是指燕子回巢,雷乃发声、始电是说到了春分时节,天空就会开始下雨并打雷或者发出闪电。</p> <p class="ql-block">“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5个节气。清明节是传统的重大春祭节日,扫墓祭祀、缅怀祖先,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优良传统,不仅有利于弘扬孝道亲情、唤醒家族共同记忆,还可促进家族成员乃至民族的凝聚力和认同感。清明节融汇自然节气与人文风俗为一体,是天时地利人和的合一,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先祖们求“天、地、人”的和谐合一,讲究顺应天时地宜、遵循自然规律的思想。</p> <p class="ql-block">“谷雨”意味着寒潮天气基本结束,气温回升加快。谷雨是二十四节气的第六个节气,也是春季最后一个节气,于每年公历4月19日—21日交节。谷雨是“雨生百谷”的意思,此时降水明显增加,田中的秧苗初插、作物新种,最需要雨水的滋润,降雨量充足而及时,谷类作物能茁壮成长。“”</p> <p class="ql-block">“立夏”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七个节气。《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立夏,四月节。立字解见春。夏,假也。物至此时皆假大也。”在天文学上,立夏表示即将告别春天,是夏天的开始。人们习惯上都把立夏当作是温度明显升高,炎暑将临,雷雨增多,农作物进入旺季生长的一个重要节气。</p> <p class="ql-block">“小满”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八个节气。象征着一种刚刚好的状态,小满节气时麦类等夏熟作物的籽粒开始灌浆,只是小满,还未完全饱满,象征着将熟未熟、将满未满,一切都是刚刚好的状态。月满则亏,水满则溢,太多太过都不好,一切达到极致后必然走下坡路,小满,将满未满,一切恰到好处。</p> <p class="ql-block">“芒种”又名“忙种”,是二十四节气之第九个节气,夏季的第三个节气,干支历午月的起始。斗指巳,太阳黄经达75°,于每年公历6月5-7日交节。芒种,是“有芒之谷类作物可种”的意思。这个时节气温显著升高、雨量充沛、空气湿度大,适宜晚稻等谷类作物种植。农事耕种以“芒种”这节气为界,过此之后种植成活率就越来越低。它是古代农耕文化对于节令的反映。</p> <p class="ql-block">“夏至” 夏至是二十四节气的第十个节气。斗指午;太阳黄经90°;于公历6月21~22日交节。夏至这天,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北端,几乎直射北回归线,此时,北半球各地的白昼时间达到全年最长。对于北回归线及其以北的地区来说,夏至也是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最高的一天。</p> <p class="ql-block">“小暑”是二十四节气之第十一个节气,干支历午月的结束以及未月的起始。小暑开始进入伏天,所谓“热在三伏”,三伏天通常出现在小暑与处暑之间,是一年中气温最高且又潮湿、闷热的时段。季风气候是我国气候的主要特点,夏季受来自海洋暖湿气流的影响,我国多地高温潮湿多雨。小暑这个时节虽然阳光猛烈、高温潮湿多雨,但对于农作物来讲,雨热同期有利于成长。</p> <p class="ql-block">“大暑”是农历二十四节气的第十二个节气,夏季的第六个节气。大暑的大表示程度,代表很、非常的意思,暑的意思是炎热,所以大暑的意思就是很热、非常热,是一年中日照最多、最炎热的节气。</p> <p class="ql-block">“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中第十三个节气,秋季的第一个节气;斗指西南,太阳达黄经135°,于每年公历8月7或8日交节。整个自然界的变化是循序渐进的过程,立秋是阳气渐收,阴气渐长,由阳盛逐渐转变为阴盛的转折。在自然界,万物开始从繁茂成长趋向萧瑟成熟。</p> <p class="ql-block">“处暑”即为“出暑”,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四个节气。是炎热离开的意思。“三伏天”涉及小暑、大暑、立秋、处暑四个节气,这时三伏已过或近尾声,初秋炎热将结束。处暑的到来同时也意味着进入干支历申月的下半月。处暑是廿四节气中一个反映气候变化的节气。处暑节气过后,气温逐步走低的趋势进一步明显。</p> <p class="ql-block">“白露”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五个节气。我国古代将白露分为三候,分别是鸿雁来、玄鸟归、群鸟养羞,这意味着燕子等候鸟准备开始迁徙,要飞往南方温暖的地方过冬,留鸟纷纷开始储备越冬的食物。</p> <p class="ql-block">“秋分”是二十四节气之第十六个节气,秋季第四个节气。斗指酉;太阳达黄经180°;于每年的公历9月22-24日交节。秋分这天太阳几乎直射地球赤道,全球各地昼夜等长。秋分,“分”即为“平分”、“半”的意思,除了指昼夜平分外,还有一层意思是平分了秋季。秋分日后,太阳光直射位置南移,北半球昼短夜长,昼夜温差加大,气温逐日下降。</p> <p class="ql-block">“寒露”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七个节气,寒露以后,北方冷空气已有一定势力,中国大部分地区在冷高压控制之下,雨季结束。受冷高压的控制,昼暖夜凉,白天往往秋高气爽。从气候特点上看,寒露时节,南方秋意渐浓,气爽风凉,少雨干燥;北方广大地区已呈现冬天景象。寒露传统习俗主要有赏枫叶、吃芝麻、吃螃蟹、饮秋茶等。</p> <p class="ql-block">“霜降”是二十四节气第十八之节气。霜降时节,万物毕成,毕入于戌,阳下入地,阴气始凝,天气渐寒始于霜降。由于“霜”是天冷、昼夜温差变化大的表现,故以“霜降”命名这个表示“气温骤降、昼夜温差大”的节气。霜降节气特点是早晚天气较冷、中午则比较热,昼夜温差大,秋燥明显。霜降节气主要有赏菊、吃柿子、登高远眺、进补等风俗。</p> <p class="ql-block">“立冬“ 秋已尽,冬将至。 立冬,是二十四节气之第十九个节气,也是冬季的起始。立冬后,阳气潜藏,阴气盛极,气温逐步下降,立冬之日开始酿黄酒,是绍兴传统的酿酒风俗,也是温热美酒、品鉴美酒最好的季节。</p> <p class="ql-block">“小雪”小雪,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二十个节气,冬季第2个节气,时间在每年公历11月22或23日,即太阳到达黄经240°时。小雪是反映降水与气温的节气,它是寒潮和强冷空气活动频数较高的节气。小雪节气的到来,意味着天气会越来越冷、降水量渐增。</p> <p class="ql-block">“大雪”大雪,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二十一个节气,冬季的第三个节气,标志着仲冬时节正式开始。大雪节气与小雪节气一样,是反映气温与降水变化趋势的节气,它是古代农耕文化对于节令的反映。大雪是反映气候特征的一个节气,大雪节气的特点是气温显著下降、降水量增多。</p> <p class="ql-block">“冬至”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之第二十二个节气,斗指子,太阳黄经达270°,于每年公历12月21-23日交节。冬至是太阳直射点南行的极致,冬至这天太阳光直射南回归线,太阳光对北半球最为倾斜,太阳高度角最小,是北半球各地白昼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冬至也是太阳直射点北返的转折点,这天过后它将走“回头路”,太阳直射点开始从南回归线(23°26′S)向北移动,北半球(中国位于北半球)白昼将会逐日增长。</p><p class="ql-block">冬至这天,太阳虽低、白昼虽短,但是在气象上,冬至的温度并不是最低。实际上,由于地表尚有“积热”,冬至之前通常不会很冷,真正的严寒在冬至之后。由于中国各地的气候相差悬殊,这种气候意义的冬季对于中国多数地区来说,显然偏迟。时至冬至,标志着即将进入寒冷时节,民间由此开始“数九”计算寒天(民谚:“夏至三庚入伏,冬至逢壬数九)。</p> <p class="ql-block">“小寒”小寒,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二十三个节气,冬季的第5个节气,干支历子月的结束与丑月的起始。斗指癸;太阳黄经为285°;于每年公历1月5-7日交节。冷气积久而寒,小寒是天气寒冷但还没有到极点的意思,它与大寒、小暑、大暑及处暑一样,都是表示气温冷暖变化的节气。小寒节气的特点就是寒冷,但是却还没有冷到极致。</p> <p class="ql-block">“大寒”大寒,是二十四节气中的最后一个节气。斗指丑;太阳黄经达300°;于每年公历1月20—21日交节。大寒同小寒一样,都是表示天气寒冷程度的节气,大寒是天气寒冷到极致的意思。大寒节气处在三九、四九时段,此时寒潮南下频繁,是一年中的最寒冷时节。</p><p class="ql-block">大寒在岁终,冬去春来,大寒一过,又开始新的一个轮回。在中国一些地方,每到大寒至立春这段时间,有很多重要的民俗,如除旧布新、制作腊味以及祭灶、尾牙祭等。尾牙祭,亦称“做牙”、“做牙祭”等,民间有做完牙祭后全家坐一起“食尾牙”的习俗。流行的年尾“年会”是“尾牙祭”的遗俗。</p> <p class="ql-block">壬寅年二十四节气</p><p class="ql-block">壬寅年冬月编制</p><p class="ql-block">黄小雷</p><p class="ql-block">再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