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兴乡村 美化环境

山之秋

<p class="ql-block">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城市青年响应国家号召“上山下乡,支援边疆建设。”</p><p class="ql-block">那时的农村乡镇,边疆地区的物资匮乏,生活贫困,交通落后,通信要靠8分钱信件传递,遇上紧急大事,只能赶往镇上邮局拍封再短不过的费钱费事电报,什么手机家电节能灯具,做梦都别想,能用上交流电照明的村庄算是超发达了。</p><p class="ql-block">这一时代的城里年青人到了各地农村农场播队,衣吃住行与当地的社员场员几乎一个样子。(这里着重讲到的是有关乡村里曾经发生过的历史概况,下同)知青们到了乡下生活劳作,与当地农民朝日相伴,长年累月忙于集体农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对于抓革命促生产的思想工作不敢有何异议,同时必须牢记以阶级斗争为纲,坚持无产阶级专政。他们的物质生活来源主要依靠所在生产队的按劳分配,经济条件远不如同时期的政治大餐,普遍拮据困苦,日子一天天的并不好过,想上大学读书基本是不可能的,情人间的正当恋爱也是偷偷摸摸,生怕被人看见招来各种不雅说词。</p><p class="ql-block">这些知青们面对乡下的诸多守旧思想和生活上的困难处境,感到自己继续呆在农村锻炼很难看到希望所在。他们在无数个日日夜夜仰望着前途渺茫的同时,心里弥漫着惆怅与无奈。“广阔天地,大有作为”的背后饱含着一系列的既辛酸又困顿的现实骨感。于是,他们开始想方设法,寻找机会离开这片天地,争取实现回城工作,追求各自的人生价值。</p><p class="ql-block">我国农村面貌的真正改变源自于党中央的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从分田到户,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到农村青年进城打工,奔赴各地谋求发展,再到后来的大批中年以上农民兄弟进驻城里务工经商,在助力当地长足发展的同时,又用自己努力赚来的财富回报建设自己家乡,最明显的是拿钱回老家建楼建别墅,修庭院搞绿化;加之国家长期扶持农村发展,免交农业税负,不断加大三农投入。农村的发展前景的确越来越好。</p><p class="ql-block">如今的广大农村地区呈现出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开车途经各地可见不少乡村的别墅成排成片,硬件设施配套到位,卫生医疗站点齐全,村级党群服务中心及党建工作宣传专栏引人注目,司法室、警务室、图书阅览室、文体活动广场、农村合作社等一应俱全,道路硬化、网络交通深入田间地头,延及山间林场果园。</p><p class="ql-block">总之,中国多数乡村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的建设发展,环境面貌今非昔比,处处焕然一新,景色怡人,让不少城里人羡慕不已。</p><p class="ql-block">不过,现今农村地区的巨大变化主要还是依靠村民的外力推动,真正靠内力聚合发展起来的村庄并不多见,诸多的村集体的糊涂账利益链和“保护伞”已把不少农村村民的共有合法财产化为己有或是掏空,财政惠农款变相落入他人腰包的现象屡见不鲜。</p><p class="ql-block">中央还须下大力气对症下药,全面整治,依法破伞惩腐扫黑,祛除顽症,切实加强基层经济监督,保护生态环境,方能从里到外改变农村面貌,逐渐实现美丽乡村建设的战略目标。</p><p class="ql-block">(汪岭撰·2022/3/20)</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