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这世界有那么多人,多幸运,我有个我们。读菡萏老师的散文集《空翅》,我自私地认同她是“我们”的。</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一个人的文字就是她的思想史。</p><p class="ql-block"> 《空翅》分为四辑,分别用唐朝赵嘏七律《赠天卿寺神亮上人》中的诗句来命名:笑指白莲“心自得”、迎秋日色“檐前见”、入夜钟声“竹外闻”、空有慈悲“随物念”。菡萏老师说“含远、近、内、外几层含义。囊括山水、书籍、艺术、凡人小事等细枝末节,旨在揭示时间的莫测性和永恒性,有自身回归,也有社会缩影。”</p><p class="ql-block"> 以诗句来命名,让这本散文集更显得古雅、别致和文人气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其实认识菡萏老师要晚于姐妹们。记得第一次见到她是在读书会的一次座谈会上,那是她来读书会的第二次。深秋时节,菡萏老师从门外进来,她逢人就含笑点头,给人一种亲近感和极好的涵养。那一次对她印象极为深刻,她戴卡其色小礼帽,着驼色针织长裙,最特别的是她披着浅米色披肩,感觉菡萏老师应该是盛装出席。她是很古风和有情怀之人,整个配色都是同一色系,既简练又高级。</p><p class="ql-block"> 人如其文,果然,在《空翅》中得以佐证。菡萏老师在序言《一个人的地震》里谈到“文学也一样,它是内在面孔的一种拷贝,并使其逐步清晰,从而让自己更好地认识自己。”在《庚口先生》里,菡萏老师说庚口先生的画是她见过的最干净的画作。而先生说菡萏老师像他的画。“艺术乃心底的神圣,非功利。画的是美人,而非美人,只是一种精神符号,心境的表达。”《空翅》里,菡萏老师的照片也是围着披肩的。</p><p class="ql-block"> 读《空翅》期间,总有似曾相识的感觉:“我更喜欢距离,那是对他人的尊重和自我固守的自尊。”(《病中》)</p><p class="ql-block"> “习字,习的往往是内心的端庄。”(《春天里》)</p><p class="ql-block"> “从小拘谨,不喜欢过度的热情和亲密。”(《故园遗梦》)</p><p class="ql-block"> “你得保持自己的独立,和别人的独立之美,所以玉是有壳的,再透明都要裹上一层。”(《生日》)</p><p class="ql-block"> 菡萏老师在《抽身离去的光阴》里,借先生的话语道出了情谊的真谛:“先生说最好的友谊是文学艺术的友谊,最好的缘是书缘。”</p><p class="ql-block"> 这样的句子令人亲切,在茫茫人海中,你幸运地遇到了心灵契合度高度一致的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事实上,第一次见到菡萏老师,我们并没有说一句话。后来陆陆续续在《散文》杂志上拜读了老师的《读周思聪》和《雪落之地》,很是打动我。菡萏老师的父母是北方人,《雪落之地》里多个的女性形象令我动容。我的姥姥、姑奶奶、母亲、姑妈都是我一生记挂着的人。菡萏老师的叙述,总能令我怦然心动。那是女性的世界但又不仅仅局限于这个世界,除了悲悯还有哲学情怀。从《读周思聪》中,我才知道菡萏老师懂画。艺术是相通的,她在写周思聪,而我看到了另一个菡萏。“她是位端庄凝秀可亲的女子。沉静的外表,温暖的眼神闪着母性的爱泽,像深潭里的水,能把人吸进去,很美很美。”她懂这位女画家,从思想、画作以及那些细碎的感性的片段里,我们读出了多角度多维度的周思聪。美是需要发现的。菡萏老师发现了这些美。辩证地看,菡萏老师也具备这样的素养。</p><p class="ql-block"> 《我与岑河》中对黄祥鑫老先生在参加书协活动时的被忽视的疼痛感让人难以忘怀:他在“里面属其年龄最尊,那一刻,有种痛感。也了解人性的幽微,那点蓬勃简单的私心,和名利场中不断适应的势利和视力。那样的浅薄只是稻草,不断地遮蔽着人们的双眼。“心有慈悲,眼里才有慈悲。</p><p class="ql-block"> 《片片梨花白》中菡萏老师说“我不枝蔓,属古井中人,守着自己的一汪月色即可。“这也是我所认为的散文集《空翅》的主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