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湖秀水映双楼 点点滴滴在心头(之一)

北山老头

<p class="ql-block">  1980年9月,我如愿以偿入学义乌师范。学校地处绣湖西侧,课余饭后,我也忙里偷闲沿绣湖散步,犹爱走到绣湖东面的路上隔湖遥望学校全貌。当时的学校沿绣湖西路而居,呈南北状,南面最高楼是上下各六个教室的二层教学楼,北侧也有一"高楼",一楼是学校的图书馆阅览室,而楼上是义乌县的职工学校。那时我常常晚上漫步绣湖东侧,西望校园,几乎黑乎一片,唯有南北二楼灯光通明。义师求学二年,我的学习踪迹也来去在南北二楼之间,期间不乏给我留下一些美好的回忆。<span style="font-size:18px;">是旅人318的绣湖西路母校旧照片,再次唤起了我对母校那些难已忘怀记念,不由自主地又捧起手机,点动拇指,抒发起涌上心头感慨。暂且就把我抒发的这种概慨定成"一湖秀水映双楼,点点滴滴在心头"吧!</span></p> <p class="ql-block">  施宝璜是我们的现代文学与古代文学老师,也是我们的班主任。施老师上课情感非常投入,曾记得学习《雷电颂》讲到屈原为什么投江时,他那惋惜悲愤激昂交加的语调,时不时的把课堂氛围推向一个又一高潮。“鼓动吧,风!咆哮吧,雨!闪耀吧,电!把一切沉睡在黑暗里东西,毁灭,毁灭,毁灭呀!”,当年施老师范读课文的铿锵语调及神情,至今犹在我的眼前耳畔。在施老师充满激情的范读讲解中,我们对屈原这位中国历史上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楚辞”创之者和代表作家丶:“楚辞之祖”有了更明晰与深刻的了解。也就是从那时起,我喜欢上了文学,并为之投入语文教学,一直到退休。</p><p class="ql-block"> 葛德龙老师是我们的汉语老师,拼音的发音部位,翘舌卷舌,前鼻音后鼻音,舌根音……,在所有我们所学的课程中,应该是最枯燥乏味的一门课。老师讲得很累,但学生不一定理解。但葛老师讲课很有韧性,一遍不行再讲一遍,张嘴,仰头,伸缩舌头,加以手指演示,大有一种不讲得你听懂不罢休的气势。其实葛老师平易近人的态度,讲课那种耐心及遇上难点解释时的淡定,那份敬业的精神,还是很感染学生的。尽管汉语言课程略显枯燥但我们还是学的很认真,功夫不负有心人,有志者,事竟成,汉语言这门课虽显枯,但经我们师生共同努力,考试时许多同学的成绩还是很优秀的。</p> <p class="ql-block">  赵品才老师是我们的语文教学法老师,他的教态可谓谈笑风生。有一次课堂上讲作文的选材重要性,他还给我们讲了他当年读书时写作的趣事:有一次学校开运动会,跳远场地二位年轻的裁判老师(一男一女)有说有笑,负责丈量出学生跳出有多远。后来语文老师布置学生写运动会花絮作文,有人写了一篇《一根带有尺寸的情丝》,专写二位裁判老师情感,尽管叙事有条理,语言流畅,但不能及格,因为作文选材立意偏离老师的命题目的。赵老师就是用这种轻松易懂且有趣的讲解,突出了指导学生作文时选才立意的重要性。我与赵老师最宻切的交往仅有一次,那是在义乌江湾学校实习时,他亲临课堂听了我的课。课后交流在肯定了我某些方面的优点后,也着实给我提了一些要求:板书设计要扼要明了,提问发言要兼顾全面,学生回答问题要求响亮,学生回答对了要表扬,回答偏了要引导纠正同样也要给予肯定鼓励……正是赵老师这些字字珠玑的评点启发,给了我以极大的鞭策。实习时我在严格要求自己的同时,也非常注意引导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使教学顺利进行达到预期效果,以不负老师的指导和期望。</p> <p class="ql-block">  骆玉锵老师,当年是义师的语文教研组长,是实习通讯刋物的主编。我在江湾实习时,赵品才老师与李邦荣校长都听过我的课,也许评价还好吧!骆老师通过电话传达向我约稿,我写好稿件后特地从江湾赶回义师交差。我很幸运,骆老师在审看我的稿件后,一番表扬后又中肯地指出我文章哪些方面需略作改动,润物细无声,我从骆老师那里得益匪浅。后来我的实习文章发表在实习通讯头版头条,我心里也暗暗地乐了几天。当时骆老师有个儿子好像在兰溪工作,爱好文学,在报纸上发表了一篇散文。那天他还让我看他儿子文章,真的美文一篇,让我羡慕不已,感受很深。</p> <p class="ql-block">  史亦琴(上图右)老师,我入义师第一年的化学老师。据说来义师之前是义乌化工厂的工程师,义师重建后又调到了义师当老师。在那对老师不很被尊重年代,史老师从工厂到学校,该有多大的勇气啊!(说一句题外话,1987年我们金华孝顺还有一位老师动用关系让自己从学校调离进工厂当工人)。施老师讲课慢声细语,娓娓动听,讲课知识点落得恰到好处。我有一种记忆,史老师讲课,教室特安静,同学们也特专注。大家犹如在和煦的春风中沐浴,享受史老师化学知识的熏陶。</p><p class="ql-block"> 李雪蓉老师是我们的音乐老师,业务水平很高,也很敬业努力。每当早上起床铃声响起时,琴房里李老师奏响的悠扬的钢琴声也飘了出来,李老师长久不懈,天天早起铃响定在音乐室练琴。她上音乐课,非常重视识谱能力的教学,学唱一首歌时一定要朗诵,特别强调咬字的准确。对于各个班级的文娱活动,她也倾心指导。记得有一次我们班参加合唱比赛,歌曲是《太行山上》,也许是基础差之故吧,我们自己试唱总是唱不好,李老师连续好几个晚上舍弃休息时间,在音乐室里为我们辅导,直至我们唱会为止。</p><p class="ql-block"> 82年春节,我和我班宋尖山同学没回家过年,担任春节护校任务。李老师特邀我俩去他家过年,现在想来可笑,我和尖山真的去李老师家(学校教工宿舍)过年了,但我们是值班后两手空空去了,这在今天看来,是多么的不可思议。李老师对自己的学生真好,我们作为李老师的学生真"傻"。</p> <p class="ql-block">  四十多年过去了,往事悠悠,义师校园已不复存在,当年的绣湖如今也变得妖娆美艳,唯有感恩的心未变,如绣湖淼淼水荡漾,点点滴滴永存心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