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淮安四才女传奇

孙建华

<p class="ql-block">古代淮安四才女传奇</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i>悠悠古楚,锦绣淮安,淮安自春秋战国起,经数千年的演变发展,逐渐形成具有丰富水乡特色的历史文化名城。一方水土孕一方人 ,这块土地肥沃,是草木繁茂的渔米之乡。自古以来,孕育出众多杰出人才,如:军事家,韩信。民族英雄关天培、梁红玉、韩世忠,水利专家,陈登,郭大昌。著名诗人,赵倚楼、文学家,吴承恩、刘鹗、严若遽。明清状元,汪廷珍、沈坤,画家,边寿民、龚开。医学专家,吴瑭。一代伟人周恩来等````自明清代中后期,这块古老而神奇的土地,又孕育出举世瞩目的四大才女,更让后人赞叹不已。</i></b></p> <p class="ql-block">一:淮上才女邱心如</p><p class="ql-block">据史料记载:公元1821年8月16日,邱心如出生在清江浦石码头街,一个世代书香门第。</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20px;">邱心如从小深受家庭文化的熏陶,其祖父,父亲都是当地很有文学造诣的文化人,她的母亲在文学上也是颇有建树的,她的祖父,父亲做过私塾先生,曾一度当过县衙里文职师爷,邱心如自幼跟随祖父,父亲到过山东,河南,浙江,安徽等地。她母亲汪氏很有文学素养,这对她良好性格的培养、塑造,对她的学习和后来从事文学创作都具有很大的帮助。</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她7岁时,随父读私塾,自幼聪明伶俐,智慧过人,肯学上进,20岁时,长的眉清目秀,清纯的风度,高雅的气质,婷婷玉立的身姿,楚楚动人。她才华出众,琴棋书画无不通晓。在有关史料上有这样记载的,“侍父宦游四方,父爱掌上明珠。”另外还有这样的回忆和感叹,“尽尝人间苦乐事、回忆闺中幼稚时、姊妹连床听春雨、醒来喜看春满园,”、“慈母悉心频指教,孝儿敬母更缠绵,女儿憔悴闺房后,从此厢房彩笔捐”这都是说明,侍父宦游,和慈母指教。对她创作长篇弹词,“笔生花”都有极其重要的指导和推动作用,促使她后来成为著名的女弹词作家和琴瑟爱好者。她开始创作弹词作品时,刚年满18岁,她20岁时,嫁给清江浦西长街一个大户人家,孙斌为妻,第二年喜得贵子,她日夜操劳,写作弹词巨著“笔生花”当作品初稿写到一半时,终因操劳过度,同时,遭到丈夫不幸病故,母亲身染重病之沉重打击以致以后的多年中很少动笔,确有,“彩笔捐”之感受。</b></p> <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rgb(176, 79, 187);">第二年,又相继遇到爱子早夭,母亲病逝的沉痛打击,在她的有关资料中也曾记下此事对她的影响。“琴瑟喜同心好合,明珠早向掌中悬,亨其顺境殊安乐,金锁名利却挂牵,一曲惊弦弦顿绝,半轮破镜镜难圆,失群孤雁云天外,羁旅愁绪绝煞人,从此情伤飘缈去,年来断肠意徬徨。未酬夫子情难已,强忍悲痛应自强,日做愁城凝血泪,神飞万里意茫茫,</i></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好事多磨几许愁”又过几年,她强忍悲痛坚贞不屈,含着热泪,日夜不停的写作,时至1851年秋季,她的长篇弹词作品,“笔生花”问世了,这时她已30岁,这篇作品主要写的是,在明代年间,淮安地方有一个才貌双全,品德优秀的女子,叫盖德华,因其家境贫寒,被选为秀女,地方官要送她进宫,她抗拒不从,投河自杀,巧遇恩人而得救,次年女扮男装,进京应试,中了状元,官至宰相,被招为驸马,后有一段离奇曲折,可歌可泣的经历,终与原青梅竹马的表兄结为恩爱夫妻,这部作品情节生动活泼,语言流畅,词藻华丽,内容丰富详实,故事引人入胜,事迹感人,在写作技巧和艺术造诣上独树一帜。著名历史学家郑振铎在评论邱心如的,“笔生花”和陈端的,”“再生缘”时认为,“笔生花”在写作技巧、人物刻画,与情节安排上,都比再生缘细微、巧妙、生动活泼,无异于是一个重大的文学发现,是当时一部难得的好作品,从而奠定了,“笔生花”在中国文学史上无可争议的独特地位,邱心如卒于何年不详,她的一生是悲惨的、痛苦的,她的作品是代表封建社会广大妇女不畏强暴,不屈不扰,强烈抨击旧社会,要求废除封建礼教,还广大被压妇女平等与自由的代表作。</b></p> <p class="ql-block">二;刘清韵洞房难新郎</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清代淮上才女之一的刘清韵,1842年出生于海州的一个盐商家庭,18岁嫁给沭阳马厂秀才钱梅坡</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清韵之古香纯朴,不但人才出众,模样长的秀美,而且善书画,,会诗词,是个德才兼备的才女,尤其擅长写传奇,她写的作品,人物形象生动,故事情节曲折,有趣,词藻华丽,语言流畅,引人入胜,她一生共写作传奇曲本24种,其中14种毁于1897年的洪水,剩下10种被收入《小蓬莱仙馆传奇》,清代著名诗人俞曲园,为该书写的序言中评价,就此10种曲本观后,她写的旧事,但内容时出新颖,关目节拍,极皆灵动,至其词则不以涂泽为工,而以自然为美,颇得元人三味,视李笠翁10种曲,才气不及,而雅洁转似之,她的传奇作品尚有《小蓬莱仙馆诗抄》、《瓣香阁诗》、《小蓬莱仙馆曲稿》。各一卷存世。</span></p> <p class="ql-block">据当地民间传说,刘清韵才思敏捷、聪明能干,结婚那天,洞房花烛夜,宾客散尽时,她含情脉脉地注视着风流倜傥的梅坡,看着房门上的喜联“日在东,月在西,天上生成明字,子在右,女在左,世间配定好字,”清韵此时心中爱意浓浓,羞愧难于言表,便转弯抹角地说,“我出上联,请夫君对下联,如若对不出嘛````”此刻她脸上堆满笑容,心中充满喜悦之情,梅坡自知文才不如清韵,便硬着头皮说,“为夫愚笨,正要向贤妻领教,”清韵羞愧地笑了,顺手推开窗户,看到院墙头上,有只猫趴着,微风吹拂,她灵机一动,吟出上联,“墙头趴猫,风吹猫毛,毛动,猫不动”梅坡思来想去,绞劲脑汁也答不出来,急得满头大汗```想讨教妻子,又羞于启齿,在洞房内苦思冥想,他心烦意乱地走到窗前,吹吹凉风,并向窗外望去,他突然看到,树枝上站着一只黄莺,在夜风的吹拂下,莺影和树影一起摇动,触景生情,他茅塞顿开,对联脱口而出,“树枝站莺,月移莺影,影动,莺未动。”清韵听了,笑容满面、拍手叫绝,高兴的携着梅坡的手,共同进入红罗帐。</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刘清韵洞房出对三难丈夫的故事,至今还在淮安地区传为佳话,刘清韵于1951年病逝,享年73岁,。</span></p> <p class="ql-block">三:著名弹词作家汪藕裳</p><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rgb(57, 181, 74);">据史料记载;1832年5月(清道光12年)汪藕裳出生在盱眙县城,安乐巷一个官宦之家,她祖父、父亲都曾做过知县、知州、知事、大理寺卿、翰林院编修等官职。后她自署“都梁女史”,并成为著名的弹词作家,她与同时代的清江浦邱心如、沭阳刘清韵、宿迁倪瑞璇并称为淮安四才女。</i></p> <p class="ql-block">她的祖父、父亲都是道光年间廉洁的官员,不论在哪里为官,一生清正廉洁、光明磊落、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为当地人民办实事,深受百姓爱戴,她的祖父在苏州为官调离时,当地人民冒着严寒排有二里路长的队,泪流满面,依依惜别。藕裳小时候,跟随祖父、父亲走南闯北,见过世面,同时深受长辈传统美德的薰陶。七岁时,其父特聘一私塾先生专教她一人,她聪明伶俐,学习刻苦认真,勤奋好学、乐于钻研、善于思考。是一个深受老师喜爱和家庭宠爱的好学生,18岁时,长得端庄秀丽、窈窕娴熟。这时她专于写作,22岁时她的80万字弹词巨著《子虚记》已问世。并在当时社会上广为流传,该书的出现,在当时文学界掀起强烈反响,此书以明孝宗时代为背景,重点描述忠臣孝子的典型人物文玉邻和具有叛逆精神的巾帼英雄赵湘仙的曲折动人的爱情故事。书的前半部重点写儿女情,根据当时流行的弹词写作手法,弹词体制有“文词”、“唱词”之分,在体制上弹词可分为“叙事”、“代言”二种。大约先有“叙事”、后有“代言”,叙事的可称为文词,只能够在书斋里看,完全用第三人称作客观叙述,代言的可以称为唱词,其中的一部分是在茶馆里唱给大家听。除第三人称外,也用第一人称,这种体裁已经由小说 进而为小说与戏剧混合了,她写的《子虚记》一律采用七字句、五字句,其中有“文词”有“唱词”,字斟句酌。一、二、四句押韵,全书构思巧妙、合理、情节曲折、错综复杂、引人入胜、语言生动活泼、清丽流畅,说唱自如。是当时深受广大人民欢迎的一部难得的好书。该书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性,可以与陈端生的《再生缘》相媲美,特别是她独辟蹊径,突破了对女扮男装者命运安排的传统模式,因而,此书具有很深的文学造诣和较高的艺术价值,可读性很强。</p><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rgb(255, 138, 0);">汪藕裳的一生,以文学创作为主流,她的作品目前只有《子虚记》存世,其余作品均已失传,汪藕裳于1884年因病离世,享年52岁。</i></p> <p class="ql-block">四、女诗人倪瑞璇</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据史料载;清康熙40年(1702年)八月十五日,著名女诗人倪瑞璇出生在淮安市宿迁县城(现改为宿迁市)人和巷一户贫苦市民家庭。</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维持生活,每当年终岁尾,被生活所逼,全家人无计可生,便把年幼的瑞璇寄居其舅父睢宁名士樊正锡家,七岁起瑞璇在舅父的关怀下,入私塾开始读书,据资料记载;舅父家的私塾学堂里有学生八人,她是唯一的女生,她学习刻苦用功,老师教过的书籍,她过目不忘,皆能背诵,老师对她偏爱,在学习上老师对她精心照料,她酷爱群书,读书如饥似渴,无书不读,在12岁时,即通“四声、能作长工短句,”能作七言、五言律诗,写出一手好毛笔字,并能写出一篇篇锦绣文章,她对箫管乐器、琴棋、女红一见精通,18岁时,已长成端庄秀雅、眉目清秀、婷婷玉立、楚楚动人的大姑娘了,她25岁时,嫁给宜兴徐起泰为继室,婚后她仍然继续学习、写诗,她的诗,韵律恰当、词句锦绣、含意深广、她年青时写过这样一首诗;静坐芸窗忆旧时,每寻闲绪写新词,纵横彩笔挥浓墨,点缀幽情出巧思。论事可关忠孝事,评诗原是拙愚诗,知音未尽观书兴,再续前缘共觅之。这时她年青,正在为自己的婚姻寻觅知音。在她30岁生病时写过这样的诗;几度香音几度空,心神潦倒病深宫,歧黄有药非真味,伉俪无缘是苦衷,飞絮落花魂欲断,巫云楚雨梦难通,卢医便得将何益,直待银河七夕中。想来她的病已经很严重了。还有她关心民瘼、体察民情、抒写愤世嫉俗的诗、借古讽今抨击时弊的诗,她写的诗,均能挥洒自如,很少纤弱之态,很受广大百姓爱戴,因此,颇受清代大文学家沈德潜和当时沭阳知县袁枚等人的赞赏。</b></p> <p class="ql-block">为了纪念这位古代著名的女诗人,宿迁当时在马陵公园为她建祠堂,供当地人民纪念她、瞻仰她,并在当时宿城镇建一所“瑞璇图书馆”。供人民学习和怀念她,可惜这些金璧辉煌的古代建筑在日本鬼子进攻宿迁时,被日本侵略者的飞机炸毁。</p><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rgb(176, 79, 187);">1732年12月,女诗人倪瑞璇在宜兴被病魔夺去了年青的生命,时年30岁。</i></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