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偶然听了一次《最后一次讲演》的模拟讲课。</p><p class="ql-block"> 要上好这堂课,首先要处理好该文本的单元目标,该文本的文体特征及该文本的时代特质及当下价值。</p><p class="ql-block"> 本单元是一个任务单元,以任务为目标的单元在初中并不多,新闻、诗歌、戏剧单元之外,便是演讲单元。可惜的是很多老师忽略了文本设计的宏观架构,仅仅将其处理成简单的知识型解读,将目标定位成了解演讲词的特点,熟悉课文内容,学习人物的精神品质,唯独缺少了最重要的演讲词的创作技法的学习。在中观和微观设计上自然也就缺少了阶梯性和关联性。</p> <p class="ql-block"> 当然,教学设计可圈可点的地方还是有很多。有的老师导入部分就调动起学生的参与热情,由衡水中学的励志演讲导入,抛出演讲稿如何调动听众的情绪这一任务,然后听读演讲稿,思考读出一个怎样的闻一多?如何读出人物的这种情感,写作时如何表达出这种情感(合理运用感情色彩的词语,巧用句式,巧用手法,合理的逻辑),最后以北京冬奥会上的拼搏精神为主题,写一篇演讲稿。该设计任务清晰,板块分明,情境化问题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p><p class="ql-block"> “为( )的闻一多鼓掌,因为( )”这一问题有学生情感参与,设计也很好。</p><p class="ql-block"> 该问题不足之处在于未能将人物精神与演讲稿的写作结合起来。最后的作业布置写一篇演讲稿问题太大,与文本特征关联不够紧密。</p><p class="ql-block"> “写一篇演讲词,号召全民抗疫,众志成城”这个问题不错,便于学生运用文本知识解决当下问题。</p><p class="ql-block"> 综观几位选手出现的共同问题,有如下几个:</p><p class="ql-block"> (一)问题浅,碎,杂。缺少统整性,关联性,层次性。未能将人物精神和演讲稿产生有效关联。<span style="font-size:18px;">人物精神把握、演讲稿手法赏析和演讲艺术三者未能融合起来,缺少恰当的问题关联。</span></p><p class="ql-block"> (二)缺少演讲稿应有的朗读展示。学习演讲词,不能只是“读”,还要让学生试着“讲”,在朗读和演讲中深入体会演讲词的特点,体会句式运用所达到的情感效果。有老师全文未提及朗读,甚至唯一的朗读还是齐读。<span style="font-size:18px;">未能在现场演讲朗读模拟中感受人物精神品质。齐读、速读都不适合本文本的特质,可有老师只有齐读或速读。</span></p><p class="ql-block"> (三)问题指向性不明确,缺少层次性。处理完人物形象,就进入演讲词的为何打动人,前后问题交叉重复,缺少问题关联。</p><p class="ql-block"> (四)拓展延伸题与教学内容缺少关联,起不到学以致用的作用。“结合今天的学习,谈谈你将来怎么做?”这样的问题太大,学生找不到文本与生活的关联。</p><p class="ql-block"> (五)问题缺少情境性,未能将多媒体手段嵌入课堂。闻一多先生的演讲视频能起到很好的感染作用,但未能在恰当的环节代入课堂,有老师用了,也仅仅在最后环节,看视频,再一次体会人物的献身精神。</p><p class="ql-block"> (六)板书功力待提高。板书主题不够分明,书写和艺术性都有待提升。</p><p class="ql-block"> 总之,这一次模拟讲课还是看出语文教学的严峻现实:以单纯的知识教学为主,缺少学生生命在场,重知识轻能力;未能把握文本特质,根据文本特点合理设计与文本要素相关联的关键问题;问题设计未能与学生生活产生关联,缺少调动学生积极参与的情境化问题;教材把握不足,不能熟练把握教材课标、与册、与单元之间的关联;未能体现出老师精神引领者、思维和方法的点拨引导者的角色。</p><p class="ql-block"> 语文教育,是一场生命的修行,精神的摆渡,期待年轻的语文人,先修炼读写内功,把自己摆渡到足够的精神高度和知识高度,方能成就自己和孩子们相互成就的精彩人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