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写作一向不是我的特长,何况随着年龄的增长,记忆的减退,一种倦怠感一直紧随着我,几次提笔,又几次搁笔。近来不知是受返朴归真之风的熏陶,还是因为已经步入喜好追思之年,又有了“重提当年勇”的怪癖,闲时常常从时间隧道往回走一走,在无声的情感交流中,打捞起沉逝的岁月,故地重游一番,特别是逸峰的《从军记》、京杭《从军记续集》,启开了我尘封的记忆,让我拖回远去的青春风帆,遥远的从军往事又浮现在眼前….当兵的岁月,给当过兵的人们灵魂深处,留下了很深的痕迹,回望自己的军旅历程,我又一次充满激情,也作为一个老兵小小的心作吧</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在伟大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光荣的战斗序列里,曾经有过一支具有光辉的战斗业绩和光荣的革命传统、培育我成长并为之奋斗的部队——南京军区守备27团。这个团的前身是粟裕、刘英领导的中央工农红军挺进师在浙南点播的革命火种。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一直战斗在浙南瓯北、浙东灵江广大地区,为解放浙南,解放温州做出了巨大贡献。1985年完成守卫边防的历史使命撤编</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1969年12月16日,还是一个不知愁的年龄,刚满十六岁的我告别了家乡—古城金陵,告别了父母,告别了亲人,带着一颗年轻的心,怀揣着对军队的梦想,踏上了通往军营的列车。几经辗转,来到了素有浙江“南大门”之称的平阳县(现为苍南县原是平阳的一部分)6416部队光荣从军,有幸成为这支庄严队伍中的一员。从走进新兵连的那天起,从此开始了从大都市到山里大兵的生活</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东海之滨的浙南山区,在绵延上百公里海岸线上,在那里曾经留下了我和我的同学,儿时伙伴的足迹;在那里我们虽然有辛酸、有疲惫、有艰辛、有血汗,但也有激情和执着;在那里我们不可避免的要去面对酸甜苦辣咸,喜怒哀愁思;在那里我们默默地承受着常人难以承受和想象不到艰苦创业的生活,从中也体会到了一般人无法身临其境的那样一种快乐的人生;在那里多年的军旅生涯,血浓于水的兄弟亲情,部队生活的战斗洗礼,成为我脑海中一段永恒、难忘的记忆</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69年12月来宁接兵部队新兵团团长,原27团政治处副主任韩守宪)</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从乘坐的“战斗82”轮驶抵地温州的瓯江后,我们与去守备26团、温州分区榴炮营的20名军院子弟分手,上了早已等候在码头上的军用解放牌卡车,一直载着我们一路颠簸不停向东南奔跑,温州市渐渐离我们远去,车子在弯弯曲曲,坎坎坷坷的山路上走了许久,此时印入我眼帘的,四周开始被大山包围了,山坳里出现散落着一些零零星星的农舍,在农舍屋前屋后围绕着层层梯田</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当兵时浙南第一山—鹤顶山)</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经过三个小时路程,我们到达平阳的鳌江镇,在镇上一家剧院打地铺休整了一晚后,第二天又在少了十五张军院子弟脸孔后,我与程毅、孙晓峰、陈少华、沈晓林等军院子弟继续乘着嘎斯69军用卡车前行,又是两个多小时的盘山路程,终于到达27团守备三营的营部所在地,浙江的最南端一个小镇—马站区</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当年当兵时的马站区全貌)</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说到这马站,现在是浙江省苍南县农业对外综合开发区的中心城镇,拥有“中国蘑菇之乡”、“中国四季柚之乡”、“全国环境优美镇“的美誉。原名“浮云”称“蒲门”。相传很久以前,蒲门原是一片汪洋,素有“沉东京,浮蒲门”之称。后来经过桑海沧田的变化,慢慢演化成现在的马站。马站区所在地,是一个不足N平方公里唯一的一块小平原,依山面海,多姿的地貌与特定的地理环境,赋予了马站特有的文化</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当年当兵时马站长途汽车站)</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我和当年的新兵们在接兵干部的口令声中,走进了马站的一所中学,几间教室上下铺的双人床就把所有分到三营的新兵全部安顿下来了。那年团里招收的新兵不是很多,分到营里新兵连也就是8、90号人现在的马站给人们讲起来,还挺有文化底蕴,又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美誉之称,可在当时,在我的眼里,就是走进了大山里,走进了穷乡僻壤</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当年当兵时的马站老街)</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一个从未到过的地方,不同的环境,不同的乡音,不同的风土人情,对我这个涉世不深、阅历不广,游历不多的年青人来说,这一切都使我充满了新鲜感。在新鲜的环境和着好奇与激动的心情,带着军人的自豪感,开始了新兵连的生活。新兵连的第一课队列训练,每个当兵的人都是从这个最基本的养成开始,我也没有例外。新兵连的班长,都是从营里各连抽调上来的老兵班长。这些老兵班长不仅兵龄长(还有66年老兵),而且好像都非常酷爱做队列站“军姿”,对我们这些新兵的要求更是一丝不苟,甚至十分苛刻</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新兵连的队列训练)</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我在新兵连的那位班长是位68年浙江文成兵,个子不高,但中气十足,十分干练。每天的队列训练,从老兵班长严肃的口气下达了训练科目,并在他标准的示范动作后,就开始了操练。从立正、稍息、四面转法、齐步正步和跑步等最基本的动作开始,按照条令的要求,一个动作一个动作的反复练习,一遍、两遍的周而复始</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新兵连队列训练)</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冬天的浙南虽不像北方的冰天雪地,但站在户外却也寒风嗖嗖,可我们的队列训练早已让你汗水湿衣。今天和昨天相似的难以区别,明天又是今天不走样的延续,一天两天还可以,几天一过总是这样循环往复,天天老一套,就显得特别枯燥了,但这样的必修课对于新兵连的战士那是不可缺或的</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新兵连队列训练)</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上午下午队列训练外,还有兵生活的养成,从起居作息、穿着佩戴、集合站队、坐立行走到待人接物、称呼礼节、言谈举止等等都要按照部队的“三大条例”《队列条例》、《内务条例》、《纪律条例》规定要求去办。在新兵连的这些训练养成,只是初步塑造了一名军人从形体和外在形象上,至少让人感觉就是换了便装也脱不了身上的兵味</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当年部队连队学毛选,图片来源于网络)</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政治教育对新兵们来说是必不可少的内容。那个年代,走进了军营就是来到了毛泽东思想的大学校。在这所革命的熔炉里,读毛主席的书,做毛主席的好战士在全军上下蔚然成风。用毛泽东思想占领思想阵地,用毛泽东思想武装头脑,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主观世界,这已然成为人民军队那个时期承托当代士兵成长的根基,每一个走进这个行列里的士兵,都要接受熏陶</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团直120炮连在组织学习毛选)</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在新兵连里,除了革命传统教育,讲团史、忆苦思甜,让我们知道为谁当兵、为什么当兵外,新兵连的政治教育课主要是学习毛主席的“老三篇”。政治教育的第一课就是刚从北京出席全军学习毛主席著作积极分子先进代表,我所在守备三营的教导员徐加松,上了一课学习毛著“老三篇”的心得体会,他的这一番切身体会,一讲就是三个多小时,到结束时中途也没有休息,也许是精神的力量,一点也没有觉得犯困,却让我们这些新兵听得津津有味。为此还写下了当兵后的第一篇体会,还受到老兵班长的口头表扬。记得那时的学习体会也是豪言壮语满天飞,决心做一个毛主席的好战士</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连队开展野营拉练,图片来源于网络)</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新兵连里,除了培养外在的军姿,塑造内在的根基,还要“为准备打仗”,练就战斗作风,深更半夜的紧急集合,也是少不了“实兵演练”。新兵连一周以后,老兵班长在新兵连部接到“敌情通报”,这两天夜里有可能要执行任务。新兵一个,班长说什么就是什么,还真信。有准备总比没准备好,不就是这两天嘛!干脆不脱衣服睡觉了。一个漆黑的夜晚,凌晨三点多,急促的哨音把大家从睡梦中惊醒,整个宿舍黑灯瞎火的,忙乱得要命。哇,军装不用穿了是节省了不少时间,可在双人床上的上铺,打起背包却花了我不少时间,好不容易摸黑按照“三横两竖”打背包的动作要求做完了。因为打背包拖了时间,但总算是没有拉在后头,站到了操场的集合队伍里</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当年部队的宣传画,图片来源于网络)</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大凡新兵的衣服都是松松垮垮的,加上睡的朦朦胧胧,慌乱中黑夜穿衣裤,自然是笑话百出,把裤子穿反的,有急得把裤子往头上套的、来不及穿袜子、帽子戴歪的、衣服不整的都有,还有搞笑的,邻床的兄弟把别人的饭包水壶拿错了,下铺的把上铺的鞋子穿走了的.....集合站队,装束上还可以稍加整理一下,可新兵连干部一声令下:围着操场“跑步走”,我的洋相也出来了。和大多数新兵一样,背包开始颠散了架,好在手上没有其他东西,只好抱着背包继续跑,几圈跑了下来,总算“任务”执行完毕</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连队进行步兵武器训练图片来源于网络)</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第一次新兵连的紧急集合搞得疲惫不堪,落荒而归。由于新兵连集训短暂,之后又有过两次紧急集合,尽管也有不少洋相,但比起初次那要进步多了。新兵连里,每个人都在努力,都在比。比思想,比积极,比着不犯错误,更比着队列训练。人与人比,班与班比,排与排比,都在暗暗的下着功夫,谁也不肯服输!一些先天条件不是很好的战友,开始想尽一切办法克制或校正自己的缺点:比如稍有驼背的,晚上平躺着睡觉不垫枕头;罗圈腿的,用背包绳捆着睡觉。经过短短的十五天新兵集训,不轻不重给我了一个下马威,齐步正步跑步加各种队形的变化搞得有点晕头转向,整理内务打扫卫生公差勤务搞得不知所措,晨练出操、爬山加夜里的紧急集合搞得心惊肉跳</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当年高警惕守卫珍宝岛边防的战士,图片来源于网络)</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那年北方珍宝岛事件,整个军营都弥漫着准备打仗的气氛。老兵退伍又比较早,且还有部分老兵参加地方支左没有全部撤回,连队急于补充兵员,没有放一枪,没有投一弹,结束了新兵连的生活。那时候,说实在的,不知道信念的真正含义。只知道,既然来到军营,也曾经为了梦想许下承诺。那么,在这已无任何退路的地方,只能是努力,别无选择</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老兵辅导新兵步兵武器的瞄准训练)</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一切都在环境的熏陶以及外界和自己内心的迫使下,渐渐的形成为——习惯!当时体会到:从老百姓到战士的转换并非穿上军装就算完成,不止是能背颂《三大条令》,会走方阵、踢正步就能成为合格的兵,走进军营方方面面要学习的东西和意志品质的锻炼太多太多</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图片来源于网络)</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想到当兵,恐怕都要提到站岗执勤的事。因为每个战士从新兵到老兵,绝大部分都要经过站岗值勤。我从小生长在军队大院,驻地在大城市,军院的大门开设在繁华街道上。在这样的大门执勤,两名哨兵持枪笔直站立,目视前方,挺拔威严,英武帅气!每每经过军院的大门口对当兵站岗总是油然而产生一种威武神圣的感觉。但我的站岗值勤,却不是在这样的环境里</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我连文成老兵王亦进和叶茂喜)</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1970年元旦刚过不久,我与五个江苏武进的同年新兵,分到了营部直属82迫击炮连。当时的炮连驻扎在岱岭,现在叫岱岭畲族乡,境内群山连绵,西面翻过合掌岩就是福建的福鼎县,北端有浙南第一山的鹤顶山(海拔998、5米)。连部带两个排驻扎在岱岭山脚,住的是油毛毡上铺盖稻草的简易房,点的是煤油灯,吃的是井水。还有一个排就在相隔不足三里路的团武器弹药库,担负看守任务</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我为祖国守边防,图片来源于网络)</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那是座隐藏在大山深处的一块凹地,团部的弹药仓库就坐落在这个山洼洼里,只有在团的作战地图上才标有这个地理位置。一到连队我就与另一位新兵分到了一排,看守团武器弹药库。比起连部和其他两个排唯一的好处就是享受与团武器弹药库一起盖好的水泥砖墙的平房宿舍,除了我们的住房外,还有两栋储藏当时团里各种武器所需的弹药仓库</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海边防战士守海疆留个影)</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饮用水是用毛竹劈成两半从山上接下来的山水,把水引到两个砌好的池里,一个作为饮用水池,一个作为洗衣洗菜和洗澡的生活用水,好在那个年代山水还比较充裕,四季都能用到没有污染的清澈山水。我所在的炮连满员58人,由于连队还有不少干战在地方支左没有撤回来,连里50人不到。我们看守仓库的这个排倒是满员,不过炮连一个排不含排长,也就十五个大兵</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后勤炊事班也要进行轻武器训练,图片来源于网络)</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我到独立排后,被分到了二班,刚去的几天倒还轻松,白天在老兵班长的执教下,主要是学习步兵轻武器的使用(五六式冲锋枪、步枪)、保养,轻武器的操作要领。没几天,就开始了上岗执勤。白天一人半天岗,上午一班下午一班,到了晚上就是两人一班岗,每隔天就有一班夜哨</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官兵一致,促膝谈心,图片来源于网络)</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由于连队当时的主要任务是团武器弹药库的看守,被团里确定为半训分队。即使这样,不是最后一班夜哨,清晨还要出操,不是白天轮到上岗执勤,上午还要炮兵基础训练。下午即使不训练,但政治学习、生产劳动、打扫卫生、整理内务,每天的活动也都安排的满满的</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我与连队战友在马站水库追思亭合影)</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尤其是政治学习,经常一学就是大半天,平时自己还要自学那个年代的政治学习无非是比谁的口号左,比谁的口号革命性强,但是还要积极参加,不然就会被认为政治上不求上进,那在部队是没有前途。也许这些对于今天来说简直不可理解,但不能不承认其写作分析能力正是在这潜移默化的学习与批判中得到了提高,可以说我个人的政治素养也正是在那时得到了熏陶</b></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连队战士入团披红戴花,图片来源于网络)</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劳动生产、公差勤务,对于一个来自城市的兵也是锻炼和考验。每天都要抽出一定的时间拿着铁锨、锄头或者抬着大粪,围着连队“一亩二分自留地”辛勤的耕耘,不过通过自种自收,自给自足,吃素能有时新菜,在物质极度贫乏的那个年代仅有0、55元一天的伙食费,好歹对改善伙食还是起到了作用</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75年3月同年战友退伍合影)</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每半个月还要去距营地十里路的马站镇上买大米,两人一抬百十斤回来,即使每次累得个贼要死,肩膀都磨破了皮,但我却表现的十分积极,经常主动请缨,不是说觉悟有多高,也只是想到镇上兜兜风,改善放松一下枯燥紧张寂寞的心情。白天在这个像世外桃源的小山洼里,可以说是风景优美,绿树掩映。但到了晚上,这里是阴森可怖,不知里面潜藏着多少危机</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我与连队战友在马站水库合影)</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更何况这两座弹药库都是随时可能引发爆炸的“TNT”,天天就好似坐“火山口”上一样。团武器弹药库仓库虽然占地面积不大,周边是铁丝网围栏,还有一只连队养的大狗陪伴着你一起上岗,但夜间一开始在这样的环境里站岗,作为一个新兵,心里总还有些发怵。记得我的第一次上岗,还是浙南山区的冬季,尽管不像北方那么寒冷,但夜里把我从熟睡中叫醒,从暖和的被窝里出来,人的本能反应,总是极其的不情愿</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我与连队战友们在一起)</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前一班岗说是叫了我好几次,坐起来又倒下了好不容易起来穿上军装,大脑也还是迷迷糊糊。直到走出宿舍,与前一岗哨完成了武器的交接手续,人顿时被一种莫名的紧张,变得清醒起来。一阵阵山风扑面而来,不禁打了几个寒颤,毕竟是第一次上岗心里没底,一点也不踏实</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连队轻武器训练)</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加之肩负的重要责任,手上的冲锋枪握得紧紧的,两眼瞪得像灯泡一样,每走一步都左顾右盼,好像随时都可能出现什么意外的情况,突如其来有个什么“敌特”蹦了出来,真有点“草木皆兵”之感。带我一起上岗的副班长,在和我一同进入库区路上看出了我的紧张情绪,问了一句“怕吗?”我说:“不怕!”嘴上讲“不怕”心里却在打鼓</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连队进行体能越野跑)</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为了去除我的畏惧心理,副班长轻声细语的告诉我站岗执勤要想打破畏惧感,上岗前、执勤中应注意的事自己一定要心里有数:一是要搞好交接班,了解上一班的警戒情况,做到知己知彼;二是要熟悉库区的地形地物,既要注意隐蔽自己,也要开阔视野及时发现情况;三是牢记当晚口令和各种情况发生的处置方案,做到随机应变,四是执勤中不要随意玩弄手中武器,更不能够随意把子弹上膛、保险打开,这样才会遇事不慌乱</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步兵连队进行刺杀训练,图片来源于网络)</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进入库区后,副班长给我选择了一隐蔽地视野也比较开阔地作固定哨位,由他来做流动哨。每隔个十来分钟他就来看一下我的固定哨,一方面看看执勤情况,另一方面也是在给我这个初次上岗的新兵打气壮胆。时间就好像定住不走了一样,感觉过去特慢,一个半小时的夜哨执勤,好似漫漫长夜。终于熬到了下岗,忐忑的心情才犹如一块石头落了地</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适应山地作战要求徒手攀岩,图片来源于网络)</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仓库执勤日子久了,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副班长和我初次上岗那一席经验之谈,的确让我茅塞顿开,那种畏惧紧张的情绪逐渐消除了,山里刮风下雨的恶劣天气心里也不会发怵;连里干部来查岗查哨也能够应对自如,即使山里的一些小动物“来袭”也会正确的处置。日复一日的仓库执勤站岗使我渐渐的像一个老兵靠拢,可人的生物钟,加上白天训练、生产的疲劳以及年轻人好睡觉的习惯,常常要为“瞌睡虫”而战斗</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抗登陆演练抢占滩涂)</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当然不仅是我,只要是当过兵站过夜岗的,都要坚持不懈的为此而“战斗”。我所在的连队,有的老兵常常提前十几分钟叫哨,就怕下一岗哨兵起不来,影响了自己的休息;还有的老兵为了少站哨多休息,把时钟拨快……为个站哨时间闹意见的还真不少,班务会上有时总为了这些事开展“斗私批修”</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部队全副武装紧急集合,图片来源于网络)</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我所在的一排仓库执勤不到一年,整个连队驻防交接给三营步兵十连,我连入驻三营营部所在的马站区营房。入驻马站营房后我连就转入全训分队。晨练的体能要求加大了,训练的强度难度提高了,战备演练的频次增多了。从早上的晨操一改往日的队列、携带轻武器的跑步和整理内务、打扫卫生</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当年部队宣传画,图片来源于网络)</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每天的晨操都是轻重武器全副武装的跑步和爬山,虽然只有半个小时到四十分钟,但对体能的要求大大增加,每次晨练回来都是大汗淋漓,军装湿个透(每周最多在周末早上有个整理内务和打扫卫生,这也算连里干部赐给的一点轻松了),简单涮洗后用完早餐。稍稍休息片刻后,就是全天的训练</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我连炮班野外合同训练)</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作为配属步兵分队作战的82迫击炮分队,主要是机动支援我营防区守备连队的防御作战。俗话说:“宁可千日不战,不可一日不练”。为了“从难、从严、从实战要求出发”,确保训练质量,适应山区掌握复杂地形上的收用炮的基本功,每天的训练都是拉到营区外的山里进行,连里干部常常是专找乱石堆、荆棘丛,硬土坎上练架炮。单炮训练是以班为单位,常去的山里随处可见到连里三炮手挖的座钣坑</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八二炮野外合同训练,图片来源于网络)</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由于体力活上不如农村兵,加之当时的文化程度还算是高的,小脑袋瓜转的比较快,很快就从三炮手当了一炮手(既瞄准手),平时的训练也从每天“脸朝黄土背朝天”拿着铁锹挖座钣坑,挖好座钣坑,再反复循环的摔座钣,变成了在瞄准具上“做文章”,每天的训练,炮一架好,就是根据炮长(班长)确定目标后下达的指令,不停的改装分化诸元,既要讲究速度,更要讲求精度</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伴随步兵作战抢占有利地形,图片来源于网络)</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越是在恶劣的气候下,越是常人认为不宜训练的时候,连队还要组织适应性训练,南方夏季的“三伏天”骄阳似火,白天的训练已经烤晒的让人口干舌燥,头晕眼花,晚上常常还要进行夜间训练,山里夜训蚊虫的叮咬是不足为奇了;严冬来临,当人们围着火炉取暖时,我们却被拉出营房,顶着寒风围着防区搞拉练,苦练野外生存“吃、藏、打”</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连队集合检查军容风纪,图片来源于网络)</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当时也没啥训练装,还没等换装时,穿着的军装总是破旧不堪,周日有事外出到镇子上去,想找件稍新的穿穿都没有,只能是洗的有点发白,绿色还没有完全退掉的军装。过去有一句老话:“平时多流汗,战时才能少流血。”想想也对,只有平时的“百炼”,方能战时“成钢”。后来79年我团参加对越自卫还击作战的上前线的战友也印证了这个道理</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部队组织战术演习,图片来源于网络)</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当兵一年多以后,我也从一个普普通通的战士,当了副班长、班长。我带的炮班虽参加连队实弹射击次数不多(好几次由于外出参加集训)但成绩不错,仅有的一次夜间实弹射击,五发三中取得了优秀。70年代,守备部队的作战任务:主要是着眼现代战争的特点,立足现有装备,依托永备阵地,进行防御作战。当时团里防御抗登陆的重点,就是我营十二连(程毅所在连)驻守的渔寮岙口</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当年平阳县鱼疗海滩全景)</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渔寮岙口长2000米,宽800米,总面积18、5平方公里,呈新月形,是我国东南沿海大陆架上最大的沙滩,现在是集避暑、度假、休闲、娱乐为一体的省级风景名胜区(AAA旅游区),素有“东方夏威夷”之称。可供万人同时入浴,是理想的海滨浴场和沙滩、海上运动场所。可在那个年代,自然也是敌集群规模化登陆的最佳水际滩头</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当年部队搜山抓捕偷渡蒋敌特)</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我连的任务主要是围绕团里的作战预案,支援前沿守备分队,坚守要点,重点解决歼敌于水际滩头。“敌情刺激”常常也以此为背景。因此,拉练到前沿的炮阵地是常有的事,一个来回就是四十里山路,除了连里干部和炮长(班长),负荷稍轻些外,每个战士身上负荷的装备都在五六十斤重</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部队跋山涉水抓训练,图片来源于网络)</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作为一炮手的我,在班里负荷算是最重了:82毫米的炮筒二十多斤外加瞄准具、一把五六式冲锋枪,120发子弹、四枚手榴弹,还有自己的挎包水壶和背包,不要说肩扛身背这么重的负荷,就是横七竖八勒在你胸前的背带,就让你大气也喘不过来</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部队训练间隙谈体会,图片来源于网络)</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起初,从体能上来说,的确有点不适应,我和另外一个年龄也小,东海舰队的干部子弟何建生,总是掉队,连队常常为我两,延缓行军速度。随着时间的推移,经常这样的拉练,使我的体能渐渐的适应了,也能跟上连队行军速度了,在吃住行上渐渐适应了兵的要求,连队多次参加的师团为建制的抗登陆海岸防御实弹演习中,对海上目标实施集火射击、活动目标拦阻射击以及支援步兵分队冲锋的递进的实弹射击中,都圆满完成了演练任务</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温州分区演习榴炮营军院发小马站相会)</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记得71年9月温州军分区以我团渔寮岙口为敌集群登陆的主攻方向进行了一次抗登陆演习。我连入驻了距程毅所在连队最近的前沿阵地附近的一所破庙,团前指也靠前指挥设在了靠我连不远的珞珈山。演习期间,相遇了正在架设电话线路的团直通信连的留海英,贾宁所在的团直120炮连也拉到了魁里,孟新颖、宋大男、王思源、张东军、郭建中所在的温州分区直属122榴炮营进入了我团防区,温州分区的前指也入驻了我连马站的营房靠前指挥,俨然一副大战在即</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部队演练讲评,图片来源于网络)</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这实兵实弹实战的演练,让我们这群从小一起长大又一起当兵的哥们有了一次难得的相聚,有了一次相互聊天侃大山的机会。那个年代,作为东南沿海的守备部队战备空气还是十分浓厚的,除了实弹实兵的演习,面对近在千尺的敌占岛屿东引岛和随时司机反攻大陆蒋军的小股特务登陆,只要有点蛛丝马迹的报告,就要和当地民兵一道出动,漫山遍野拉网式的搜寻,结果是可想而知</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当年部队宣传画,图片来源于网络)</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我参加的几次搜山,要么几只空飘气球挂在树上,要么就是几个空的进口罐头盒,其他一无所获,无功而返。战争年代,奋战在沙场是当兵的荣耀,此时的兵可以当之无愧地赢得“庄严神圣”的褒扬。而和平年代的兵既要随时贡献生命,更多的是长年累月奉献自己的汗水和精力,在平凡的军旅生涯中默默地奉献</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连队打把归来,图片来源于网络)</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军中生活远不止训练、演习带来的艰苦紧张和令人难忍超负荷、超强度的演练,以及那严格的纪律约束。我连作为营部的机动分队,不像驻守在前沿的守备连队一动防区就空,不易调动。团里给营里下达的临时任务,经常都交给了我连来完成。当一声令下,只能是用自己的汗水,艰辛来保证这一次次任务的完成,而伴随着我的却是苦累脏的艰苦环境的摔打</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当年连队集体食堂进餐,图片来源于网络)</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团前指的建立开设。山洞的爆破施工,近一个月的山上吃山上住,每天还要抡着大锤一锤锤的打眼,抡大锤不仅要有力气,还要和掌钎手配合默契,稍不注意榔头,就锤到了身上,有一位老兵,为此门牙还给打掉了,更有还冒着风险点火放炮,有哑炮还要清理;还得一锹锹得把碎石铲出洞外,每前进一米都很困难,都要付出巨大的体力和艰辛的汗水,还有手上的血泡和被震裂虎口渗着的鲜血</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连队换发服装前的教育,来源于网络)</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几十里的战备电缆的地下埋设。南方的稻田虽不像团指挥所的开设,跟石头打交道,但要挖出深1、5米宽0、8米的深沟,而且要绵延几十里也是十分不易的,即使已是隆冬,每天的汗水还是让军装湿个透,干裂的嘴唇,乌黑的脸膛,无血的眼神,汗水和烂泥交织在一起,整天像个泥猴子,回到营房多数也只能用冰冷的井水冲洗干净</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连队干战在农场插秧,图片来源于网络)</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省军区瑞安农场的夏收夏种、秋收秋种也常少不了我连,在平阳的四年先后两次去瑞安农场参加抢收抢种。尽管每次不到一个月时间的功夫,但在没有任何机械化设备的情况下,靠“人海战术”,那种老农民似的耕作方式,尤其是插秧,割稻,对于城市兵来说,就是体能和劳动技能的考验,每天的劳作,常常让你直不起腰来也不能寐</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连队在农场在水田里耘田,图片来源于网络)</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南方水稻田里的蚂蝗,更让人不寒而栗,尽管采取了各种措施,但每次下到水稻田里,腿上总还是要被叮咬,献血直流。割稻时,稍不注意,镰刀也让你手破血滴,手上至今还留下疤痕。真是流汗又流血!虽不是插队农村,长年累月的干农活,同样使我真正体会到了“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连队班长组织学习《解放军报社论》,图片来源于网络)</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在基层连队的艰苦生活中,那时真不知从何而来的意志,顽强吃力地忍受这一切。为此我还生了一场大病,住进了118医院,好在医护人员的积极治疗关心照顾,很快得以康复,给了我在部队继续发展的机会。还有那枯燥寂寞的日常生活 带来的压抑,对于我们这些年轻人来说一点也不比吃苦流汗要好受</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连队文艺骨干指挥合唱歌曲,图片来源于网络)</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早晨用餐时连队仅有的一台半导体收音机播放一下《新闻联播》,吃过晚饭后除了安排学唱一些革命歌曲,连队和营部打打篮球外,就没有啥业余文化活动,营部电影组每个月到团里拿的片子都是老掉牙的反反复复看过多次,已经毫无新鲜之感。温州在中国现在是很有名气,因为它的个体经济繁荣走在全国的前列,但今天又有多少人还记得,精明现实的温州人,当初却为着自己的“革命理想”疯狂的自相残杀,亦是一座武斗名城。尽管当时我们所在的连队,地处偏远的山沟,交通又十分不便,但温州派性斗争也使连队干战与家里正常的书信往来受到极大的影响</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连队训练课余种菜养猪自给自足,图片来源于网络)</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长途客运经常停运,邮局的邮包无人代托,既使周末抽空写了一封家书要想等到回信至少要一个多月以上,甚至更长;有的干部战士家中因父母病危或去世来的加急电报给耽误也是常有的事;连队订阅的报刊杂志,要么不来,要来就是一大堆,报纸上的新闻早就成旧闻了</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军院发小马站小聚出游)</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晚上九点熄灯号一吹,连队的营房一片漆黑,只有在梦香里才能寻找到军营生活的浪漫神奇。日复一日的连队生活,每天重复着同样的事情,尽管碰到了军院的发小一起会诉诉苦水,但却已习惯了这样的生活。那时的条件虽然艰苦,但乐观开心依然是我的主旋律</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72年团兰球队合影)</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说到兵的生活除了连队舞枪弄炮的那些经历,还有作为部队团篮球队的一员,在我兵的生活经历中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我当兵的年代,基层部队文体活动还是很贫乏的,因此篮球是部队开展得最普及,最广泛,也是最受欢迎的体育项目</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当年我和刘威威、贾林团兰球队合影)</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那个年代一个团级单位的脸面就是篮球队和宣传队,除了军事训练成绩外,都把球队军地比赛的战绩和宣传队在军内外的演出水平看的相当重要,也是部队战斗力和实力的体现,按现在的话来说就是一个部队对内对外交往的名片</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当年我和刘威威贾林留海鷹在团兰球队合影)</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团里从我当兵的那一年,有了这样一支业余篮球队,不仅通过每次的集训提高了篮球技艺,增强了身体素质,很好的充当了基层连队的体育骨干,活跃了基层业余文体生活,而且通过辗转浙闽一带的交流比赛,进一步密切了兄弟部队和军地军民关系</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军院发小72.3在矾山合影)</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1970年10月的一天接到营里的通知,要我到团招待所报到,参加团篮球队集训。当兵的第一年就有幸离开基层连队到团部集训,这在守备部队的确是难得的。有的老兵自从到了连队,直到退伍团部都没去过不说,连长途汽车就再没坐过了,非常的闭塞。所以连队不少老兵都为我高兴和庆幸,班长还一路叮咛亲自把我送到了马站长途汽车站</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当年我与军院发小程毅、孙小峰、沈小林在马站果林场合影)</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马站距团部四十多里的山路,但要乘车必须要绕过浙南第一高峰的鹤顶山,长途车在盘山公路上“哼哧”了四十多分钟,才到达团部的所在地矾山镇。这个镇在平阳县东南部山区,平均海拔280米,境内因盛产明矾而得名,素有“世界矾都”之称,是浙南最悠久的矿山集镇</b></p> <p class="ql-block">(我与军院发小在温州江心屿合影)</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到团招待所住下后,才知道一个大院长大的战友,团直属队贾宁、留海英和守备一营三连的刘威威也都是这次团篮球队集训的成员之一,我还知道了也正是团直属队两位知根知底一起玩大的院友鼎力推荐,才有了这第一次参加集训的机会</b></p> <p class="ql-block">(我与军院发小在温州江心屿合影)</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这支篮球队也是27团建团史上的第一支团篮球队。团篮球队的初建,主要是为了迎接平阳县运动会上的篮球比赛。由于是第一次,没有任何经验,加上又是仓促组队,时间很短。队里仅有的一位干部做队长,负责日常的生活管理外,平时的训练基本放任</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我与军院发小在温州江心屿合影)</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体能应该说没有啥问题,队员都是从连队抽调来的大兵,唯有平时训练成问题,没有教练的指导,全靠个人悟性和自觉苦练,战术训练基本全无,内部的比赛也没有对手,要么自己队员半场的三打三,要么全场的五打五,队员之间相互又不太熟悉,在连队都是篮球骨干,吃惯“独食”,擅长猛打猛冲,单打独斗,集中后的比赛自然个人英雄主义突出,相互之间缺乏配合,队内的比赛全然是在拉体力</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我与军院发在温州江心屿合影)</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就这样经过十几天的自我封闭训练,我们第一次出征了。这次平阳之行,是当兵后第一次进县城。县革委会还特别关照子弟兵,让我们住进了县委招待所,好住还外加好吃,大兵们经不住海鲜大餐 的“诱惑”,多吃了几个大海蟹,“水土不服”,有的队员还没上场,就挂上了点滴,在队伍残缺不齐的情况下参加比赛,成绩可想而知了,不要说县队,就是当时的区队(现在的乡镇队)都输</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我与三营军院发小程毅、孙晓峰、沈小林在马站)</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比赛连个名次都没有,真是“虎落平阳被犬欺”。这样的结果让当时任县革委会主任,亲自观战的马团长再也坐不住了,亲自来到团篮球队下榻的招待所训话,指示团篮球队的带队干部回去后转告团里分管领导,以后要定期拿出足够的时间进行篮球集训,并想法在招兵时招些有篮球特长的兵员充实球队实力,至少在县里要能和县篮球队抗衡。失败和教训不怕,关键是要通过总结经验,在以后的比赛中“战而胜之”</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我与军院发小在温州江心屿合影)</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败走平阳后,在老团长的亲自过问下,团篮球队在首次组建不到半年的时间里再一次集中训练,我和贾宁、刘威威、留海英等院友再次入选团篮球队,并一起以老队员的身份开始了新的又一轮的篮球集训。此前,招兵时团军务股也注重了有篮球特长的兵员。尤其是71年安徽合肥兵的加盟,这些“新兵蛋子”个人基本条件不错, 1米80以上的大个子一下多了好几个,平均高度也上去了</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我与连队战友们看相片)</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入选球队的新队员年轻有活力,冲劲猛、弹跳好、爆发力强,个人技术也都有一定的基础,有这些新鲜血液的补充进队,进一步增添了团篮球队的整体实力。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生活和赛场上的磨合,彼此之间的性格、打球的风格等都有了一定的了解,相互之间的配合多了,全队技战术,在地方上聘请的教练悉心指导下,也日趋成熟</b></p> <p class="ql-block">(我与孙晓峰沈小林在温州江心屿合影)</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上场队员过去内线高度不够,中锋是软肋,现在内线有了一定的高度,内外线也能够很好的结合起来。无论从持球、控球、拼抢、投篮命中率,防反能力上,队员们都各有千秋,具备了一定的优势和挑战力。71年纪念“八一”建军节,在矾山的军民友谊赛上,我们一举战胜了南字407部队和矾山镇篮球队,奠定了驻军在当地的“霸主”地位</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我与连队战友合影陆海空三军)</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团篮球队的集训期间,有训练的艰辛,有比赛的紧张,但和连队相比少了刻板机械的训练、执勤和严格纪律的约束,平时生活自由得多,自在的多,有一种穿着军装“老百姓”的轻松和放任。清晨,团部大喇叭里起床号响起,不用一骨碌爬起,把自己的被子叠得像豆腐块一样,也不用军容整齐全副武装的一二一的列队出操围着团部的操场转圈圈</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我身着海军服与连队战友合影)</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说到教练不得不提一下,这位从地方聘请来的“教头”。此人姓朱,他有个弟弟也是矾山镇篮球队的,平时在镇上卖猪肉,我们就给他取了个绰号“杀猪佬”。两兄弟都是矾山镇篮球队的主力战将,哥哥虽个子不高,担任后卫控球老道成熟,赛场经验丰富;弟弟个子较高,年轻气盛,投切个人技术都很出众,在锋线上常常令人防不胜防</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我身着海军服在马站水库)</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而是被子一掀(招待所的厚被),穿上当时小伙子最时新的“蓝毛”运动衣裤,脚蹬“大白”篮球鞋,一溜烟的出发了。跑步经常性的跑到矾矿镇上再返回,尽管路途可能长些,一个往返就是7、8里路,也许是穿运动服的当兵人无端自豪和兴奋,也许是镇上人来人往的“西洋景”,早操回来,并不感到有多少累意</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我身着海军服在马站水库)</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回来后,有时还自我进行体能训练,也不知直属队的那位队员,把通信连的杠铃也悄悄给搬到了招待所的草坪上,也不知又是谁从哪弄来了两付哑铃、拉力器,既然有这么好的器材,我也就跟着举上两下杠铃压压腿,玩上一会哑铃,练练胳膊。平时的训练,都是在教练的计划安排下进行</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75年在马站操场与退伍老兵连队合影)</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团篮球队初期,在和矾山镇队的比赛中,双方经常因动作过大过猛或裁判判罚不公等而发生争执。也就是在球场上常常“叫板”的“杀猪佬”的哥哥,后来居然成了我们的教练。再后来,大家在一起混熟了,称兄道弟无话不说,关系处得很好,我们一起在朱老师的指导下训练体能技战术,一起找对手比赛热身,一起喝老酒吃海鲜.....真是“不打不成交”</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军民篮球友谊赛,图片来源于)</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训练场地大都放在远离团部的矾矿球场上进行。一来与地方上的比赛经常在矾矿球场,便于熟悉场地;二来也不会影响团机关正常办公(团部水泥篮球场就在团机关边上),也避免了团里有些机关干部对篮球队的说三道四。每天的训练只要是在体能技能允许的状态下,可以在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距离练习各种投篮,可以任意发挥和创造各种三步上篮的花花动作</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部队与部队间的篮球友谊赛,图片来源于网络)</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可以在教练的指导意图下,进行传切配合和攻防练习,更有近似于实战的教学比赛中,那种无拘无束的高声呐喊,生气勃勃、生龙活虎的场景。有时一场教学比赛下来后,都还觉得余劲未尽,自觉地在球场水泥地上进行俯卧撑,围着球场进行蛙跳,正是因为个人的兴趣爱好,训练辛苦全然没有太多感觉,休息的间隙,队员们总是把每人发的篮球当坐垫,屁股下一座,要么是篮球技术的切磋,要么是队员相互之间的斗嘴,要么是海阔天空的瞎吹</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当年部队团里解放牌军车)</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团篮球队集训期间,就餐是在团部机关食堂,每天的伙食费九毛一天。但在那个年代,我们正是长身体的时候,油水不足,加上每天都是高强度的体能训练,即便是高出连队和机关的特殊待遇,也常常要把每个月的津贴贴进去,甚至还偷偷摸摸问家里寄钱。每次中晚就餐团篮球队的球员总是早早收练,先到机关食堂抢先排队(除了早餐),经常是把机关食堂售出一定数量的荤菜一扫而空,为此常常引来一些晚来就餐机关干战的抱怨</b></p> <p class="ql-block">(我的两位一营一连三连的军院发小惠粤东、刘威威)</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团直属队(通信连、特务连、卫生队)改善伙食时,也少不了团篮球队员前往“揩油”的身影,经常是一脸盆包子拿回大家共享,更有甚者机关司务长发现机关食堂卤好的猪尾巴少了,据我所知早已成了我们球员的“囊中之物”</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我与连队战友何建生、李火坤)</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晚上“人不知鬼不觉”的时候,招待所附近老百姓的田里已成熟的地瓜,被一个个掘起,也成了球员的补充能量的餐后“水果”;一根油条引来的无名大狗,也惨死在球员的背包带下,烹饪的狗肉足足有四十斤,成为好几天大家享用的美味</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我团与矾矿军民文艺宣传队合影)</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70年代初期部队的文化活动,既没有电视也很少放电影,更别说什么卡拉OK了,周末和晚上没有训练的闲暇时间,除了团部图书馆借了大量的书籍作为阅读消遣,对于我们这些精力过剩的毛头小伙,更多的是经常性身着军装,离开营区下到矾山镇上闲逛兜风</b></p> <p class="ql-block">(温州军分区宣传队的三位军院发小王运强、程毅、刘向军)</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矾矿剧院有什么好的演出,如浙江省春节慰问团的慰问演出、东海舰队、温州军分区宣传队的巡回演出,以及矿上工人宣传队和团宣传队的排练或演出等,都要削尖了脑袋想办法进去观赏;只要是没有看过的影片找出各种理由寻机前往,不惜掏空口袋里的人民币也要先睹为快</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我与26团军院发小合影)</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我们军院一起的“发小”球员,偶尔碰到来团里办事或集训经过团部的军院“发小”,还要在镇上的馆子里聚聚,狠搓一顿,老酒咪咪,胡吃海喝一通,天南地北的狂吹一番,酩酊大醉的回到招待所里。团部招待所里,只要有团篮球队集训,经常是熄灯号已吹,但灯火通明,时不时还传出队员的嬉笑和喧闹…..不得不让一些团部直属队的当兵人嫉妒为一帮“特殊的兵”</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部队施工休息间干战扳手腕,图片来源于网络)</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平日生活里,每个队员尽管性格各异或高调霸道、或平和喜气、或幽默可笑、或冷峻白面、或猥琐闷坏不一而足,但在球场上也就是我们这群大小伙子球员,这也包括我们军院一同入伍的发小,大家一起同心协力,顽强拼搏,写下了许多为部队集体争光夺彩的奋斗故事,形成了一个守备部队的文体特色,构建了一个地域的断代传说。我们在一起生活中不仅仅只是多了痴迷于篮球的爱好,更是多了一份在部队快速成长的友谊</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当年外出所用的军人通行证)</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团篮球队经过几次集中,一段时间的训练,逐步走向成熟,每次的比赛队员们总是竭尽全力去取得胜利。在平阳的鼎盛时期,正是由我们这帮20岁上下小将当家的团篮球队,成了当地驻军人气很旺的一个群体。每年组队后,除了在驻地进行一定时间的训练外,只要一有机会,我们就要想着法子建议团里有关领导,外出比赛,四处张扬着挑战</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军地篮球友谊赛,图片来源于网络)</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先是从友邻部队“开战”,每次都要上一次鹤顶山与我们的友邻部队,与陆海空战友见一次面,与驻守在山上的南字407部队,空字336部队、和海军观通站(连级单位)等进行篮球友谊赛。尽管山上气候条件多变,场地条件也很差,有的队员乘车上山还晕车,但我们在篮球比赛中,仍然从山上山下的战友情出发,以高昂的斗志,饱满的热情,认认真真的打好每一场球</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军地篮球友谊赛,图片来源于网络)</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在场上我们是对手,大家都使出浑身的解数,不断的为自己的代表队添分取胜而战;在场下我们是朋友,大家相互了解不同部队的工作生活情况,互叙友情,碰到干部子弟时,我们有共同语言,更有说不完的知心话,互相倾吐。山上的部队,尽管条件比山下部队要艰苦,但总是用好吃好喝来招待我们</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部队与部队之间篮球友谊赛,图片来源于网络)</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官兵们不仅是我们最忠实的战友,也是最忠实的观众,有一次,山上突然风起还下起了大雨,但比赛还在进行,他们都至始至终坚持在球场上观看,为双方的比赛鼓掌加油,亳不逊色于我们在球场上的挥汗。在上山与友邻部队赛球的“较量”过程中,不但比思想、比风格、比球技,实际上成了凝聚部队官兵,体现集体荣誉感的一个平台,更加深了我们和友邻部队的友谊和感情</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部队与部队之间篮球友谊赛,图片来源于网络)</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在团篮球队的日子里,更多的是走出去与地方县级和部队的团级篮球队的比赛,温州市及所属的平阳、瑞安、文成、泰顺、乐清、洞头等县城都留下了我们“征战”的足迹,最远的还走出了浙南,“征战”到福建的福鼎县。哪里的县篮球队也很有特色,上场的队员都是“赤脚大仙”,真可谓:光脚不怕穿鞋的</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部队与部队之间篮球友谊赛,图片来源于网络)</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我们在福建沙埕港与海军导弹快艇大队,海军工程团篮球队进行“激战”,和兄弟部队洞头的26团、温州分区榴炮营一比高下;每到一地还要和当地的县队或是具有一定实力的地方单位蓝球队进行比赛,比赛的大红海报在醒目的宣传栏里一贴,每次的比赛都要吸引了当地众多的观众</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部队与部队之间篮球友谊赛,图片来源于网络)</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通过比赛,不断“扩张”球队的胜绩,不仅在当地老百姓中反映了部队篮球队的精神风貌,彰显了部队军人的风采,更重要的是增进了军民之间的关系。记得我们出访比赛到瑞安,住在县委招待所,一墙之隔的一单位晚上突然失火,我们这些队员知情后,奋不顾身的翻墙而过,不顾个人安危参与救火,直到大火扑面,受到当地群众的称赞。后来在浙南一带地方,都知道有个6416部队蓝球队</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部队与部队之间篮球友谊赛,图片来源于网络)</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团篮球队在浙南一带,通过比赛打出了一片小小的天地,在军内兄弟部队中也是首屈一指,温州军分区运动会的篮球比赛中在三个守备团的比赛中,脱颖而出,一举夺得了冠军。还为温州军分区篮球队输送了优秀队员。对内还担负了为基层连队培养文体骨干的作用</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团篮球队在集中期还经常深入到所属各守备营连,进行巡回赛,活跃了基层的文体活动,提高基层的干战篮球运动水平。我们这些团篮球队的队员集训结束,回到自己的连队,都很好的充当了连队基层篮球运动的骨干,活跃了连队业余文化生活</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写于2012年6月,2022年3月改美篇</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