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 魂(新版)

寒江雪

<p class="ql-block">  在北京城西北郊有一处西山国家森林公园,是1992年9月经国家林业部批准建成,昌华景区于2011年9月24日开始向公众开放。这里是离市区最近的国家森林公园,主题公园距城区仅20公里,乘车30分钟就可以到达。</p> <p class="ql-block">  西山国家森林公园位于太行山余脉上,总面积达到800公顷,南邻八大处,北有著名的香山公园,这里空气清新,景色宜人。</p> <p class="ql-block">  香山与八大处之间的北辛庄是这条古香道的起始点,当年,那里曾有一座以壁画闻名的古寺——昌化寺。如今,昌化寺早已荡然无存,那里成了西山国家森林公园的昌华景区。之所以称为“昌华景区”,因为南起昌化寺故址,北至宝相寺旭华之阁。</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重峦叠翠小西山,场园一体建公园。</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奇曲石坡垂绿柳,叠层碧泊秀漪澜。</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秋凝霜叶正飞红,山路叶铺红韵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昔日秃丘满目苍,清幽今岁景妍煊。</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春雨霏霏润如酥,烟柳丝丝挂玉珠。</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最是一年春光好,青山绿水满京都。</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秋霜造就红叶谷,不尽风流绘彩虹。</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西山枫叶几多红,苦月霜寒色愈浓。</span></p> <p class="ql-block">入土化尘魂魄在,明春花再姹嫣容。</p> <p class="ql-block">  西山国家森林公园是在北京西山试验林场的基础上建立的,是西山试验林场管护范围内8.9万亩山林的一部分;是践行“场园一体”科学发展战略的重要成果;是几代西林人扎根西山、艰苦奋斗的结晶。</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走进西山国家森林公园东门,沿着步道向南行,不远,即有“绿魂”景点。这里记录着上世纪60年代初,一群年轻的京城学子为绿化西山奉献出青春年华的故事。</span></p> <p class="ql-block">  走近“绿魂”景点,山脚下耸立着两座巨大的石碑,极为醒目。“绿魂碑”和“西山林场老同志纪念林碑”默默地向游人讲述着一代西林人为绿化西山所走过的艰苦卓绝历程。</p> <p class="ql-block">  “绿魂”二字是北京市林业局书法家姚雍书写。石碑背面镌刻着参加纪念林建设的300人名单。</p> <p class="ql-block">  “西山林场老同志纪念林”十个大字是北京市书法家协会秘书长苏适题写。</p> <p class="ql-block"> 碑 记</p><p class="ql-block">举目远眺 碧绿西山 苍松蔽日 翠柏遮天</p><p class="ql-block">花香鸟语 硕果其间 游客至此 忘返流连</p><p class="ql-block">此景美妙 其因何缘 回首当年 六十年代</p><p class="ql-block">京城学子 奔赴西山 风华正茂 豪气冲天</p><p class="ql-block">林场旗下 发出誓言 西山不绿 决不回还</p><p class="ql-block">兄弟姐妹 亲密无间 生活条件 苦不堪言</p><p class="ql-block">破庙鸡舍 宿住其间 昼夜奋战 背篓送饭</p><p class="ql-block">窝头咸菜 渴饮山泉 春季抗旱 担水上山</p><p class="ql-block">雨季造林 酷暑炎炎 秋季抚育 风沙如烟</p><p class="ql-block">冬季修剪 凛冽风寒 八斤山镐 三尺扁担</p><p class="ql-block">巅峰山谷 飞舞蹁跹 带血足迹 踏遍小路</p><p class="ql-block">战歌穿云 笑傲群山 造林会战 个个当先</p><p class="ql-block">一千多人 奋战西山 造林植树 五百多万</p><p class="ql-block">远郊区县 无私支援 更有尖兵 落户陕甘</p><p class="ql-block">艰苦创业 奋战高原 三十余载 弹指挥间</p><p class="ql-block">苍松翠柏 绿染西山 金秋红叶 飞霞满天</p><p class="ql-block">植树英豪 发华腰弯 更有同仁 早逝英年</p><p class="ql-block">绿化战士 无悔无怨 如有来世 还恋青山</p><p class="ql-block">戊寅初春 京林联会 召集旧友 会聚西山</p><p class="ql-block">多植一树 再做贡献 生为绿痴 痴迷无怨</p><p class="ql-block">死化绿魂 魂归西山 集资镌石 建亭留念</p><p class="ql-block">告别人生 忠骨相伴 绿化祖国 心系魂安</p><p class="ql-block">当年植树人撰于戊寅清明纪念林揭幕之际</p> <p class="ql-block">  耸立在山脚下的两块巨型石碑是罗信炎、贾良俊两位林场老同志出资,从河北曲阳购来,奉献给纪念林的。</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一座仿古四角亭与两座石碑遙相呼应,相映生辉。亭檐外四面彩绘山水花鸟,檐内四面彩绘春夏秋冬四季造林、育苗的劳动场面,亭匾书“绿痴”二字,故名“绿痴亭”,此亭今已无存。</span></p> <p class="ql-block">  照片是1963年参加工作的青年在魏家村造林队四十二級台阶前留影。 </p><p class="ql-block"> 1962年,北京市委 市政府决定成立北京西山试验林场。1962~1963年,先后两年共安置900余名初、高中应届毕业生到林场参加工作。从此,西山造林绿化由义务造林迈向专业化管护的道路。</p> <p class="ql-block">  照片中的这些房舍,原来是养鸡场的鸡舍。养鸡场停办后,这些鸡舍就闲置着。这次林场招收新工人,林场一时难以解决这么多人的住宿,让大家住鸡舍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p> <p class="ql-block">  我们就是在这样贫瘠的土地上,要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整出片片的水平阶,我们林业工人称它为“水平条”。</p> <p class="ql-block">  整地工作一般以班组为单位分散在山坡上进行,每人各自为战。遇到巨大的顽石时,大家互相帮助,协同作战,攻克难关。</p> <p class="ql-block">  1965年1月14名援陕职工初到陕北榆林于莲花池公园留影。</p><p class="ql-block"> 为了加强治理黄河中游水土保持工作,1965年1月林业部拟由北京市属各国营林场抽调部分职工,充实到陕西、甘肃两省各县林业站工作。北京西山试验林场抽调了72名职工充实到陕西省的渭南、咸阳、宝鸡、延安、榆林五个地区的下辖各县林业站工作。</p><p class="ql-block"> 自此,72名青年义无反顾的踏上了建设大西北的征程,把他们的青春、热血,乃至毕生精力,奉献给了祖国大西北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1996年10月,西山林场老同志联谊会成立,并组织盘山聚会。失散多年的西林老同志们又聚到一起,久别重逢,互诉衷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照片为盘山景区入口处排队等候入园)</span></p> <p class="ql-block">  1996年10月11日~13日 盘山聚会</p> <p class="ql-block">  范剑钊、孙玉英专程由陕西赶到北京,参加盘山聚会。</p> <p class="ql-block">  1962年第一批到魏家村造林队参加植树造林的部分同志,时隔三十四年,相聚在盘山,留下了这张珍贵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  北京西山试验林场魏家村分场 香山黄土坡2号</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1998年4月7日北京工人报社会周刋在头版刋登了题为“生作绿痴 死化绿魂 纪念之树 落户西山”的报道文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全文如下:</span></p><p class="ql-block"> 林业工人种树是再平常不过的亊情,但今年植树节前,在北京西山脚下魏家村,由当年林场老职工种下了三百棵纪念树却很不平常。这纪念树是由西山林场老同志联谊会会员们每人出资三百元营建起来的,他们拥有那棵以自己姓名命名的树的养护权,但不能砍伐、移栽或转让,其日常养护和所有权归当地林场。正是:生作绿痴 死化绿魂 纪念之树 落户西山。</p><p class="ql-block"> 60年代初,为了更好的绿化北京西山,一批来自北京市内的中学毕业生来到林业战线。这些昔日十八、九岁的青年,如今都已经年过半百。如今,他们重新聚在一起组建了西山林场老同志联谊会,为了纪念他们当年艰苦奋斗绿化西山的经历,他们决定自己出钱种植一片松柏林,再为西山绿化出一份力。现在在西城区园林局工作的罗信炎说:“在今年市绿化工作会议上,贾庆林市长在讲话中说,今后绿化方向转向市场经济,开展多种形式的群众性义务植树运动。我们是曾经从事林业工作的专业人员,更应该走在植树大军的前列。”</p> <p class="ql-block">  在北京西山脚下魏家村,记者看到了这里新添的一处“绿痴”亭、碑刻和纪念林为主的园林景区。西山林场老同志联谊会会长陈晋宝告诉记者:“我们当年响应党中央的号召,刚一毕业就来到西山植树造林。当年的条件极为艰苦,吃的窝头咸菜,住的是茅屋鸡舍,但我们乐观向上,白天拼命工作,晚上还要义务献工,开展各种各样的文体活动。当年这些经历跟现在的孩子们讲,他们说我们太傻、太痴,但对我们来讲,那是一段美好的回忆。现在种纪念树的很多,在蟒山有新婚纪念林,在西北旺有红军老战士纪念林,但象这样我们自己掏钱,自己种树,来纪念以前在林场工作的一段难忘经历的却没有。我们想通过这种自筹资金、自己设计、群种群护、责任到人的方法,改善现有林区粗放经营的状况。”联谊会秘书长李仰林说:“我们还有一个美好的愿望,就是我们在西山林场工作了几十年,为首都绿化事业献出了青春,死后将我们的骨灰撒在我们亲手种植的这棵树下。所以我们在碑文中写道:生作绿痴,痴也无怨;死化绿魂,魂归西山。我们是自然科学工作者,深知骨灰是林木生长最好的养料,如果能够如愿,这也算我们为毕生从事的绿化亊业所尽的最后的一点微薄之力吧。” </p><p class="ql-block"> 记者:姜玉红</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注:《北京工人报》是北京市总工会主办的综合性报刋。1993年创刊,国内统一刊号CN11—0221,对开四版,逢周二、三、五、六出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西山林场老同志纪念林揭幕典礼》</span></p><p class="ql-block"> 在各级林业组织的鼎力支持下,在西山林场老同志联谊会通力协作,经过一年多的筹备工作,“西山林场老同志纪念林”终于在魏家村造林队落地建成。</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远远望去,</span>绿魂碑和纪念林碑矗立在北山山脚下,新建的绿痴亭,简洁古朴,清雅隽秀,整个园区春意浓浓。</p><p class="ql-block"> 沿石阶小路登上北山平台,300株新植桧柏树苗展现在人们眼前,树苗的株、行距均为2.5米,树苗高约3米,每株树苗都挂着一个白色塑料小方牌,上面用红油漆书写着该树养护人的姓名。整片林地生机勃勃,为小西山再添新绿。</p> <p class="ql-block">  1998年4月11日“西山林场老同志纪念林”揭幕典礼在西山脚下魏家村隆重举行。</p><p class="ql-block"> 早春西山,桃红柳绿,春意盎然。魏家村驻地通往会场的山路上,锣鼓喧天,彩旗飘扬,参会人流,络译不绝,处处洋溢着节日的欢乐。分别三十余载的西林老战友再次重逢,故地重游,群山披绿,物是人非,感慨万千……。</p> <p class="ql-block">  临时搭建的大会主席台设在绿痴亭北侧,主席台上方横额悬掛着“北京市林业战线老同志纪念林揭幕典礼”红色会标。中关村一小少年鼓乐队应邀为揭幕式前来助陣;北京各报社、电视台的记者应邀来到现场进行采访、报道开幕式的盛况。</p> <p class="ql-block">  上午十时,大会执行主席辛禹庭宣布开会,会场鼓乐齐鸣,揭幕典礼徐徐拉开帷幕。乐毕,主席台上与会的各位领导和嘉宾与大家见面。</p><p class="ql-block"> 今天参加揭幕典礼的领导有国家林业部原副部长郝玉山、刘洪瑞;北京市原副市长王纯、趙凡;北京市林业局原局长李莉、原副局长高长辉;现任北京市林业局党组书记杨德宏;北京西山试验林场原场长刘明义;现任北京西山试验林场书记董鸿超。</p> <p class="ql-block">  原北京市副市长王纯同志对这次发起纪念林活动给予高度评价。他说:“35年啦,你们曾对首都的绿化做出过巨大贡献,首都人民不会忘记你们,今天你们又做出了伟大创举!”王副市长边说边站了起来,并挥动着手臂说:“你们造的不是纪念林,是先锋林!是烽火林!”</p> <p class="ql-block">  原北京市副市长趙凡同志在讲话中特别強调了绿化亊业对首都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他赞扬了林场老同志离开了林业还不忘绿化,并自己出钱为国家造林。你们的革命精神要祖祖辈辈传下去,你们的事业是伟大的亊业!</p> <p class="ql-block">  嘉 宾</p> <p class="ql-block">  趙凡副市长、李莉局长、首都绿化办副主任逯庆选在鼓乐声中为纪念林揭幕。</p> <p class="ql-block">  当巨幅红绸由“西山林场老同志纪念林”碑顶端徐徐落下,整个会场沸腾了,鼓乐声、欢呼声响成一片,人们的眼里都闪烁着激动的泪花……。</p><p class="ql-block"> 揭幕式后,大家纷纷与各位老首长在纪念碑前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  副市长王纯、林业局长李莉、市劳模杨秀岚参观纪念林。</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1998年4月24日中国绿色时报在头版头条刋登了《生为绿痴 死化绿魂——西山林场老同志纪念林揭碑纪事》的报道文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span><span style="color:rgb(1, 1, 1);">全文如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span>1998年4月11日,对大多数北京人来说,这天只是平常的一个休息日。阴云低迷,微雨将至,北京香山桃花节开幕,通往香山的路极为拥挤,司机彼此怒目,乘客相互挤扰。春日,北京人流行去看花、去踏青。也在西山脚下,三百多位年过半百的西山林场老知青,又迎来了他们人生日历中极不平凡的一页,越过人生的三十多年岁月,他们又相会在年轻时洒过汗水的这片热土~西山。</p><p class="ql-block"> 以绿痴亭、绿魂碑、纪念林等为一体的这处新建园林景区位于西山林场魏家村分场的一片山坡上,是由当年曾在西山林场做过林业工人的三百多位老知青自愿捐资捐物筹建而成的。这天,他们在这儿隆重举行“西山林场老同志纪念林”揭碑仪式。</p> <p class="ql-block">  连绵起伏的西山横亘在北京西郊,是北京的天然屏障。50年代初,解放军官兵在朱总司令的命令下进驻西山,打响了绿化西山的战斗。60年代初,一批刚放下课本、走出校园的年轻人,响应党的“上山下乡”号召,怀着美好的理想和激动的心情,乘着卡車从北京市内来到西郊“北京西山试验林场”,他们是绿化西山的首批有知识的工人。从1961年到1965年陆续有6批北京知青,共计有1250人奔赴西山,植树造林。他们被分配在魏家村、法海寺、卧佛寺、黑龙潭、瑞王坟等十几个造林队里,足迹遍布西山。</p> <p class="ql-block">  今天,我穿行在纪念林青青翠柏之中,遙望西山,树木葱笼,花草繁茂,草木有情,应记当年植树人否?!</p><p class="ql-block"> 老知青李仰林向我回忆说,当年林场生活单调艰苦,1962年刚到魏家村时,除电灯什么现代化的设备都没有,打个电话也要跑到42级台阶下的“中直机关绿化队”去,更别说电视、广播、扩大器什么的,遇到开会,就扯着嗓子喊……。那时候,吃的是窩头咸菜,住的是鸡棚茅舍,工资低,社会地位也低。可是,大家却有一股劲,稚嫩的双手被铁锹磨起了血泡,挑破,流着眼泪,咧着嘴笑,春季抗旱,担水上山,肩膀压肿了,加个垫肩,继续干。老知青宋丹儒曾于1963年雨季造林后赋诗曰:青石山/青石路/条条扁担齐迈步/阵阵歌声云深处/一担苗/十棵树/三尺扁担山间渡/八斤山镐舞晨雾</p><p class="ql-block"> 这种景象,这种激情,对于今天的年轻人来说,或许只是一个天方夜谭。今天十六、七岁的少年还逃脱不了父毌娇宠的怀抱,他们又怎能理解三十多年前他们父辈的选择?而对曾经经历三十多年风风雨雨的老知青来说,这是藏在心里终生亦不能忘怀的一段旧梦,一段刻骨铭心的往事,一个不能更改也不消更改的选择。</p> <p class="ql-block">  今年51岁的方厚琪说:我从来不后悔当初的选择。据她回忆说,1963年林场第一位市级劳动模范——杨秀岚,受到当时市长彭真的接见,其事迹上了《人民日报》的头版头条,与彭真握手的大幅照片也登在了《北京日报》的第一版。这不仅鼓舞了林场的知青,大家拼命工作,掀起了科学种树的高潮,这也引吸了更多的年轻人步入林业工人的行列,方厚琪就是其中之一,当时她刚念初三,才16岁,林场干部颇怀疑她能“胜任”林场的艰苦工作,方厚琪死缠硬磨,终于感动了那位干部,她在林场一干就是16年,花季年华,美好青春都献给了西山的绿化事业。</p> <p class="ql-block">  而像她这样的知青不胜枚举,孙春城又是一个典型。今年52岁的孙春城是1963年进西山林场的。70年代末,80年代初,知青纷纷返城,孙春城的家人亦给她联系了燕山石化,她硬是不去。在西山林场,她一直工作到退休,至今未成家。她的侄儿、侄女整日劝她:“甭在林场干了,又挣不了俩钱!”孙春城冲口就反驳说:“你们结婚买家俱,怎么不买铁的、塑料的、为什么要买纯木的,别看不起咱林业工人,没有林业,没有咱林业工人,不行!”孙春城嗓门又粗又壮,说话声音像个男子汉,她拉着记者的手说:“记者同志,你给呼吁呼吁,现在西山到处都在建陵园,修公墓,挖坑造碑,不能不伤树,那树可是咱林业工人用血汗浇灌起来的。人死了,把骨灰撒在树坑里,那是树木最好的肥料,这种树葬又干净又卫生,又有永久纪念性。”</p><p class="ql-block"> “十年树木”,树之难,毁之易,她的话让我深深感动,这是一个老林业工人的切身体验。三十多年来,一千多名知青累计植树五百余万株。五百余万株树木,散布在西山的角角落落,春来花发,秋来叶落,上承天光,下饮清泉,荫蔽着西山,护佑着北京。树恋山/山恋树/千亩幼林沐雨露/万顷松涛擎天柱!/星月移/留不住/翠柏深处故人墓/一生功过谁记住?/(宋丹儒)一生功过,北京的青山会记住,北京人民应记住,北京的年轻人更应记住,北京的绿化史上应该为西山林场老知青重重画上一笔!</p> <p class="ql-block">  三十年前,弹指一挥间,当年十几岁的少年,如今已鬓染华发,有的业已作古,人事两杳;有的仍坚持在西山林场,有的在别的行业发挥着余热,有的远在陕西,支援西北的林业建设。</p><p class="ql-block"> 今天,他们聚会在这里,栽下一棵棵树,追忆往者,也寄语来者;勉励自己,也鼓励他人。他们在碑记中誓愿:生为绿痴,死化绿魂。愿青山常在,愿人类永存!</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注:《中国绿色时报》是我国林业系统的行业报,也是我国唯一以“绿色”命名的国家级生态环境类社会性报纸,其前身为1986年林业部创办的《中国林业报》,主办单位是全国绿化委员会和国家林业局。</span></p> <p class="ql-block">《刘玉春在京林老同志纪念林揭幕典礼上的讲话》</p><p class="ql-block">各位首长、各位来宾、各位新闻界的记者、各位林场的兄弟姐妹们:大家好!</p><p class="ql-block"> 现在我激动的向大家宣告,经过各方面一年多的努力“西山林场老同志纪念林”终于建成了!这是经六十年代首批来林场的知识青年的议意并集资赞助的。在咱们的老局长李莉和老场长刘明义等同志的热情关怀下;在西山林场现任场长窦伦淮、书记董鸿超、副场长谭士良、办公室主任张金生等林场同志的直接支持下;在魏家村分场场长王浩、副场长马文凯、技术员李秀军、老职工赵保民及松鹤山庄徐遵路经理的大力帮助下,及相邻的解放军部队的无私援助下,经过咱们自己的设计并请林业局、园林公司张占祥、李铭信等领导的通力合作下建成的。在此对大家的支持表示由衷的感谢!</p><p class="ql-block"> 这边这个古建四角亭咱们定名为“绿痴亭”,内面有咱们过去奋战西山的彩绘。这两块石碑是由咱们的老战友罗信炎、贾良俊二位同志出资,由河北曲阳购来献给咱们纪念林的。这块大理石的石碑,正面“西山林场老同志纪念林”几个大字是请北京市书法家协会秘书长苏适同志题写。背靣长达352个字的碑文是由咱们自己编撰,请孙春城同志书写,记录了咱们大家在林场战斗的经历!那块自然石的石碑正面“绿魂”二字是请林业局的书法家姚雍书写,是咱们这一代林业工人精神所在。背面刻的是所有参加纪念林建设的200人员名单。以上这两块石碑都是石匠窦成同志撰刻而成的。后面台阶上就是咱们的“老同志纪念林”,这也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晶。现在我经大家委托向大家宣布:经过西林老同志联谊会几次讨论最后一致做出决定——把这块“西山林场老同志纪念林”无私的奉献给西山林场!</p><p class="ql-block"> 我们衷心的希望这块“老同志纪念林”在西山林场的大力关怀下;在魏家村分场的精心管理下能成为西山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我们祝这块纪念林和我们的“绿魂”萬古长存!</p> <p class="ql-block">《别开生面的植树活动》——记北京林业战线老同志纪念林揭幕典礼</p><p class="ql-block"> 四月十一日上午十点,在北京西山脚下,以《绿痴》亭、碑刻、纪念林为一体的新建园林景区内,举办北京林业战线老同志纪念林揭幕典礼。当年林业局老局长李莉揭幕。</p><p class="ql-block"> 这片园林景区,是六十年代初,第一批走上林业战线的北京知识青年,自愿组织自筹资金营造起来的。在碑石上记载了当年植树人的辛劳和意望。(碑文附后)</p><p class="ql-block"> 一九五零年由朱总司令下令,我解放军官兵打响了绿化西山的战斗。随后林业战线又来了五百多人从事林业建设。六十年代迎来了首批有知识的年青人,为西山的绿化增添了新鲜血液。</p><p class="ql-block"> 昔日的年青林业工人,现都已年过半百。无论是扎根林业,还是为此付出的人,都曾将自己宝贵的青春献给了北京的绿化亊业。这些当年年仅十八、九岁的知识青年,在艰苦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中参加过六十年代永定河、潮白河会战,斗风沙、战天寒,搬走了沙丘,种上了万顷果林。还参加过十三陵水库、宻云水库、西山、八大岭会战。在陡峭的岩石边,在荆棘丛生的荒坡,挥汗如雨,挖出层层鱼鳞坑,种上棵棵树苗。远郊区县的荒山秃岭及荒沙野滩,都是林业工人长年劳作的地方。三十六年过去了,当年的幼苗巳长成参天大树。北京六十年代的风沙悄然不见了。碧波如镜的水面掩映的更加壮美、秀丽。远郊区县层出不穷的风景已成为当今人们旅游胜地。北京的绿饱含了几代林业工人的艰辛和汗水,谱写了林业战线职工平凡的业绩。他们是平凡的,但他们不畏艰苦、勤劳实干的精神被现在的一些年轻人看作太傻,傻——痴也。他们不仅以此为自豪而且痴得可爱。这种精神既使是改革开放的现代以至将来也是需要的,他们要把这种精神永远记录下来以告示人发扬光大。</p><p class="ql-block"> 为了实现老一代林业工人为绿化首都奉献终生的意愿,他们正在力求探索出一种群众性的造林新模式,即采取自筹资金、精心设计、突出特色、群植群护、责任到人、一包到底的方法。从微观上改善现有林区的状况,美化环境增添新景观。并愿以此为示范,带动各行各业、各群体营造各种类型的纪念林,把首都装扮的更美!</p><p class="ql-block"> 庚 燕 孙春城 陈百顺</p><p class="ql-block"> 一九九八年三月一日</p> <p class="ql-block"> 《夕阳林碑记》</p><p class="ql-block"> 一九九八年春,一行百余人,年过半百,雪染双鬓。久别重逢,重操锹镐,植树三百棵,称其夕阳林。集资镌石,以示纪念,醒世喻人。在世植树荫后人,谢世埋骨育山林。弹指一挥,三十五年过去,相继六批,北京知青,一千二百五十人,奔赴西山,植树育林,逐年累计,五百万株。提及吾辈,衣衫褴褛,箪食瓢饮,工棚栖身。不惧艰难,神采风韵。爱场如家,情如手足,树木树人。昔日荒山,今日绿林,苍松翠柏,郁郁葱葱,遮天蔽日,鸟雀歌音,环境优美,风景宜人。旅旅游人,林间纳凉,赞不绝口:多亏植树造林人。绿魂诸君,千古永存。</p><p class="ql-block"> 陈百顺 撰文</p><p class="ql-block"> 一九九七年九月</p> <p class="ql-block"> 《碑 记》</p><p class="ql-block"> 驻足西望,苍松蔽日,翠柏遮天,花香鸟语,硕果其间,碧绿西山,宛如仙境,游客至此心旷神怡,留恋忘返,诧异之间借问群山,此景何为美妙?</p><p class="ql-block"> 回首廿世纪六十年代,几批知青毅然离家,汇集西山,荒山野貌,荆棘丛生,怪石磷立。有为青年,挥锹抡镐,担苗造林,细纤双手,磨成老茧,带血足迹,踏遍群山,苦涩汗水,浇灌幼苗,工棚庙舍,咸菜窝头,虽此,豪情满怀,情如手足,年年如此,种树不止,周而复始,育成青山,三十年后,弹指挥间,西山变绿,我们变老,棵棵松柏,挺拔苍劲,一代英豪,积劳成疾,但,无怨无悔,却,自豪骄傲,苍天有眼,青山为证。立此林碑,以示纪念。</p><p class="ql-block"> 现年半百,两鬓斑白,又来西山。挖坑造林,重温青春,了此心愿,绿化西山。祝福翠柏,挺拔高大。健康成材,绿魂与我,永世长存。</p><p class="ql-block"> 李仰林 撰文</p><p class="ql-block"> 一九九七年九月</p> <p class="ql-block"> 《碑 记》</p><p class="ql-block"> 戊寅春三月,我等无名之辈,相约在这里,自造青山而埋忠骨,再洒血汗以启后人,并集资镌石,舒胸中浩气,寄衷情与西山。</p><p class="ql-block"> 回首那朦胧岁月,我们历十年寒窗,乐与锹镐为伴,风餐露宿,终日辛勤操作,稚嫩的汗水,带血足迹洒满群山角落,真苦矣!然也乐哉!满山的欢歌笑语,纯真的手足情,伴随我们用青春換来这遍山青翠,满怀豪情。</p><p class="ql-block"> 如今,我辈巳年过五旬,靣前这生气勃勃的苍松翠柏,鸟语花香的迷人景色,展露出我们的生存价值,在这人间净土上我们的心得到安宁,并发出宏愿,生作绿痴,死化绿魂,愿青山常在,愿人类永存!</p><p class="ql-block"> 岳德荟 撰文</p> <p class="ql-block">  岁月匆匆,转瞬到了2014年10月,西山林场老同志纪念林里来了六名当年植树人,他们自带工具,为林木开展修枝抚育活动。</p> <p class="ql-block">  植树岁月华发添, 献了青春美河山。 </p> <p class="ql-block">  1998年纪念林里新栽植的300株小树苗,经过了16个春秋的雨露滋润,如今都已长成参天大树。</p> <p class="ql-block">  当年西林植树人,纪念林里守护神。</p> <p class="ql-block">  喜看青山层迭翠,神州增彩献终身。</p> <p class="ql-block">  壮志常随千嶂目,深情紧系万木春。</p> <p class="ql-block">  苍松翠柏醉云烟,绿盖遮阳奏雅弦。</p> <p class="ql-block">  岁月匆匆催白发,矢志不渝护林人。</p> <p class="ql-block">  护卫森林不辞劳,老当益壮锐气豪。</p> <p class="ql-block">  白头已换西山碧,赤胆犹期万木春。</p> <p class="ql-block">  植树造林几十载,绿化人生一首歌。</p> <p class="ql-block">  十年披翠千秋业,造福耕耘万里春。</p> <p class="ql-block">  来向葱茏问绿神,婆娑语荐护林人。</p> <p class="ql-block">  美酒飘香情满楼,有劳有逸乐悠悠。</p> <p class="ql-block">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p> <p class="ql-block">  仰望绿魂功德录,怀念当年植树人。</p> <p class="ql-block">  幽幽林间小路,莽莽巍峨西山。</p> <p class="ql-block">  西山巍巍云悠悠,纪念林里故人游。</p> <p class="ql-block"> 向 MH370航班罹难者~刘凤英致哀!</p> <p class="ql-block">  夏游行山径,寻幽纪念林。</p> <p class="ql-block"> 植树造林忆当年,唤起群山巨变。</p> <p class="ql-block">   树满重峦叠翠,青春化作夕阳。</p> <p class="ql-block"> 青春携手铸辉煌,林茂人亦成钢。</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忆秦娥 • 西山抒怀》寒江雪</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少年友,春满西山又聚首。又聚首,</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青春不再,豪情依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绿痴亭前风吹柳,绿魂碑侧故人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故人手,植夕阳林,绘山河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1998年4月11日</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