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钟寺》<br><br>北京城有一座专门为钟建造的皇家寺庙,这座寺庙就是“大钟寺”。<br><br>大钟寺坐落在北京北三环,原名号为“觉生寺”,建于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寺庙内供有中国现存最大的青铜钟“永乐大钟”,因此觉生寺也被称为“大钟寺”。<br><br>大钟寺坐北朝南,主要建筑有山门殿、钟鼓楼、天王殿、大雄宝殿、观音殿、藏经楼、大钟楼等,占地面积约三万平方米。<br><br>1985年,大钟寺改为古钟博物馆。博物馆内收藏中、外古钟400余件。<br><br>请欣赏大钟寺博物馆收藏的珍稀古钟。<br> 大钟寺山门。大钟寺山门单檐歇山顶,面阔三间,中间石券门,两边有石券假窗。檐下悬四周刻有九条出水穿云飞龙的石匾,石匾上刻有雍正皇帝手书的“敕建觉生寺”五个字。 山门前石狮。 钟楼。钟楼位于山门与天王殿之间的院落东侧。重檐歇山顶,楼为两层正方形。 天王殿。天王殿位于山门后侧,单檐歇山顶,面阔三间。殿中原供奉的弥勒佛和四大天王像已不存在。<br> 大雄宝殿。大雄宝殿始建于清朝雍正十一年(公元1733年),面阔五间,硬山顶。前檐接盖抱厦三间,为单檐歇山式卷棚顶。 大雄宝殿目前作为“礼乐回响”展厅,陈列曾侯乙编钟为主的编钟仿制品。 甬编钟(西周,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 甬编钟(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 河南淅川楚墓钮编钟(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总重:59.9公斤)。 羊角编钟(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9年,总重:6.7公斤)。 编铙(商,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46年,总重:11.6公斤)。 大雄宝殿配殿陈列的古钟。 大雄宝殿配殿陈列的古钟。 大雄宝殿配殿陈列的古钟。 南朝陈太七年铜钟(公元575年。目前学术界公认存世最早的中国梵钟)。 蔚县铁钟(元皇庆二年。通高:76厘米,口径:64.8厘米,重量:96公斤。蒲牢钮,圆肩,肩部装饰有莲瓣纹一周,造型敦厚,承袭了辽代以来的“盔状”的造型特点)。 阁院寺钟(辽天庆四年,公元1114年。通高:160厘米,口径:150厘米。体量硕大,铸工精良,整体呈“盔”状,是唯一有明确纪年的辽代铁钟)。 宝室寺钟(唐贞观三年,公元629年。通高:156厘米,口径:136厘米。圆顶溜肩,钟体外敞,底口作荷叶状)。 法华寺钟(明天顺五年,公元1461年。通高:196.5厘米,口径:119厘米,重量:934公斤。钟钮蒲牢作相向仰首状,钟身除铸有《心经》外,还铸有大量捐资者姓名,钟裙部装饰有波涛海水纹,体量较大,铸工精湛)。 龙纹铜钟(明成化年间,公元1465年—公元1487年。通高:151.2厘米,口径:87.2厘米,重量:544公斤。蒲牢钮,肩部装饰有二十四朵莲瓣纹,钟身满铸二龙戏珠纹)。 弘治道钟(明弘治壬子年,公元1492年。通高:124.5厘米,口径:89.5厘米,重量:514公斤。钟钮为交龙蒲牢钮,龙身相互交缠,钟肩饰莲瓣纹二十八岁朵,莲花瓣内铸二十八星宿名。钟体无分区,铸满文字,内容为《元始天尊说北方真武经》、《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太上三光注龄资福延寿妙经》三部道经。 弘治道钟局部文字。 弘治道钟上部牌位内铸有“大明弘治壬子仲夏吉日制”款。 黄锦铜钟(明嘉靖丙辰年,1556年。通高:160.2厘米,口径:97厘米,重量:516公斤。蒲牢钮,肩部装饰莲瓣纹一周,钟体满铸捐资铸钟者姓名)。 黄锦铜钟铭文。 乾隆铜钟(清乾隆,公元1736年—公元1795年。残高:150厘米,口径:126厘米。肩部装饰莲瓣纹一周,钟体铸《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一部,铭文字体匀称工整,行列有序,铸工精湛)。 乾隆铜钟局部文字。 乾隆铜钟铭文。 乾隆铜钟铭文。 万善寺钟(清康熙四十一年,公元1702年。通高:110厘米,口径:78.7厘米,重量:228公斤。蒲牢钮,肩部装饰莲瓣纹一周,钟体铸有《佛说阿弥陀佛经》一部,铭文排列工整,字体隽秀,铭文间铸有祥云、香炉、宝瓶、双鱼、杂宝等吉祥纹饰)。 万善寺钟局部文字。 万善寺钟铭文。 万善寺钟铭文。 秦晋会馆铜钟(清道光八年,公元1828年。通高:110.4厘米,口径:94厘米,重量:300公斤。钟钮为简化蒲牢,钟体由锦地纹隔成上下两部分,分别铸有龙、狮、鱼、亭、花卉等纹饰。钟裙部铸有海水波涛纹)。 秦晋会馆铜钟铭文。 秦晋会馆铜钟龙纹饰。 秦晋会馆铜钟狮纹饰。 秦晋会馆铜钟亭纹饰。 藏文铜钟(清,公元1644年—公元1914年。通高:78.7厘米,口径:54.6厘米,重量:94公斤。肩部装饰有莲瓣纹,内铸藏文,钟体与钟裙部均铸有藏文,造型庄重沉稳,铸工较精)。 藏文铜钟铭文。 藏文铜钟铭文。 花卉纹小铜钟(清,公元1644年—公元1911年。通高:20厘米,口径:13厘米,重量:1.2公斤)。 葡萄八卦纹铜钟(清,公元1644年—公元1911年。通高:14厘米,口径:12厘米,重量:0.8公斤)。 龙神庙铁钟(清乾隆元年,公元1736年。通高:28厘米,口径:22厘米,重量:6.5公斤)。 海水龙珠错银钟(明,公元1368年—公元1644年。通高:18厘米,口径:14厘米,重量:1.6公斤)。 八卦纹铜钟(明,公元1368年—公元1644年,通高:14厘米,口径:11厘米,重量:0.88公斤)。<br> 观音殿。观音殿位于大雄宝殿后方,始建于清雍正十一年(公元1733年),面阔五间,硬山顶。现在是“质器庄严”展厅,展示梵钟在古代社会生活中的地位与作用。观音殿西厢房现为“金火流光”展厅,展示铸钟的工艺和过程。 乾隆朝钟(清乾隆,公元1736年—公元1795年。通高:254.2厘米,口径:157厘米,重量:3108公斤)。 乾隆朝钟龙纹。 乾隆朝钟龙纹。 乾隆朝钟龙纹。 嘉靖地坛钟(左。明嘉靖,公元1522年—公元1566年。通高:252厘米,口径:154厘米,重量:2242公斤)。<br>元代更钟(右。元代,公元1271年—公元1368年。通高:211.5厘米,口径:130厘米,重量:2048公斤)。 三十五佛名钟(明正德,公元1506年—公元1521年。通高:105厘米,口径:68厘米,重量:188公斤)。 三十五佛名钟铭文。 三十五佛名钟铭文。 三十五佛名钟铭文。 太监铸道教钟(明嘉靖,公元1522年—公元1566年。通高:156公斤,口径:91厘米)。 太监铸道教钟铭文。 太监铸道教钟铭文。 金刚铃(民国,公元1912年—公元1949年。通高:23.8厘米,口径:6厘米,重量:1公斤)。 金刚铃(清代,公元1644年—公元1911年)。 马铃(民国,公元1912年—公元1949年。通高:8.9厘米,口径:7厘米)。 藏经楼。藏经楼始建于清雍正十一年(公元1733年),面阔七间,双层楼阁式建筑,硬山顶。<br>藏经楼一层为“妙境梵音”展厅,陈列了一组有明确来源的寺观钟。<br>藏经东配殿为“外国钟铃”展厅。 藏经楼内古钟。 石灯庵钟(清道光壬午年,公元1822年。通高:106厘米,口径:84厘米,重量:252公斤)。 石灯庵钟局部。 栢林寺钟(清康熙四十六年,公元1707年。通高:236厘米,口径:168厘米,重量:2268公斤)。 栢林寺钟铭文。 栢林寺钟蒲牢钮。 鹤纹钟(明正德,公元1506年—公元1522年。通高:169厘米,口径:102.2厘米,重量:1300公斤)。 鹤纹钟局部。 永泰寺钟(清康熙五十二年,公元1713年。通高:145.5厘米,口径:103厘米,重量:430公斤)。 永泰寺钟铭文。 永泰寺钟铭文。 尼泊尔友谊钟(2015年8月1日,尼泊尔经贸协会捐赠。尼泊尔塔莱珠女神大钟仿制品)。 意大利友谊钟(1993年,意大利友好人士丽莎到大钟寺古钟博物馆参观,倡议该国铸钟厂制作友谊钟赠送大钟寺古钟博物馆。钟通高:34.7厘米,口径:27.7厘米,重量:44公斤)。 中挪友谊钟(2003年由挪威友人尤约翰捐赠。通高:36厘米,口径:47厘米,重量:80公斤)。 欧洲钟琴(钟琴是一种将键盘、脚踏板通过金属线与悬挂在高处的多件编组的圆形青铜钟组成的大型乐器,于公元1480年左右出现在比利时的安特卫普。欧洲钟琴在声学、形制、功能、演奏方式和文化属性等方面都有着独特之处)。 欧洲钟琴。 欧洲钟琴键盘。 新西兰友谊钟(这口钟曾安装在新西兰惠灵顿海港的一艘轮船上,为纪念其安全航行五万次所铸,1997年9月,惠灵顿市市长将此钟赠送给北京市,以此作为两个城市友谊的象征。通高:20厘米,口径:20.8厘米,重量:9.2公斤)。<br> 大钟楼。大钟楼建于清乾隆八年(公元1743年),闻名于世的永乐大钟悬于楼内。 大钟楼是大钟寺内最具特色的核心建筑,分上下两层,上层顶为圆形攒尖顶,底层为一方形,象征“天圆地方”。 底层檐下悬有乾隆皇帝御笔“华严觉海”匾额。 永乐大钟。永乐大钟号称“钟王”,铸造于明永乐年间。铜钟通高6.75米,直径3.7米,重46.5吨,悬挂在大钟楼中央巨架上。钟内外共铸汉文经咒16种,梵文咒语100多种,共22.7万字。 永乐大钟局部铭文。 永乐大钟局部铭文。 谢谢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