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老广州的西关风情

清姐5872735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说起来有点惭愧,到广州居住都6年多了,对于广州人说的“西关风情”还是一知半解。最近上百度搜索方略知一二。</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原来“西关”指的是广州的旧城。在明清时期这里是广州的商贸中心,西关风情代表着广州古老的历史,也代表着老广州的味道。</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永庆坊位于广州市最美骑楼街——荔湾区恩宁路,东连上下九地标商业街,南衔5A级景区沙面,是极具广州都市人文底蕴的西关旧址地域。2020年8月22日,广州西关永庆坊正式挂牌成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那么有诱惑力的 西关风情,当然值得去打卡啦。</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趁天气晴朗,我与老伴早上从家里出发,乘坐地铁,8点多钟到达了广州市荔湾区有百年历史的恩宁路。</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走进恩宁路, 首先吸引眼球的是这里的骑楼和直溜溜的长街,大街两旁一排排骑楼伫立,骑楼上面是独特的满洲里窗。这就是被誉为“广州最美老街”恩宁路,也是西关骑楼建筑的精髓。</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恩宁路格外安静,时儿传来了悠扬的广东音乐,慢步在这里,感觉时光在自己身边穿越,怀旧思绪万千,仿佛回到了民国时期……</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古老的骑楼可以避风挡雨,遮挡烈日,特别适合岭南气候,深受老广州人的喜爱。骑楼门面有着宽敞的空间,可被商家充分利用,或下铺上居,或前铺后居,骑楼建筑,好看又好用,当年风行一时。</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老铜铺也是恩宁路曾经最热闹的产业,现在还有几家老店铺在坚守古老的手艺。时儿能听到铜匠师傅叮叮当当的打铜声音,感觉这声音是那么熟悉,又是那么遥远,想起小时候老家的铜盆、铜壶、还有铜火锅……</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西关打铜,兴旺了上百年。在现代人眼里,铜器早已不是生活用品,不过在旧时西关,却是大户人家必备的生活器皿。如今,铜器已经演变成为一种陈设,甚至跻身奢侈品行列。</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随后我们走进了永庆坊旅游展区,疫情防控时期,进入这里只要你带上口罩,打开健康码,让工作人员测一下体温就可以进去啦。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在这里可以更清楚的了解西关老城的历史,身临其境的感受当地的风情和文化。一睹西关老城街著名的三大非物质文化遗产:粤剧、武术和铜艺制品。</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来到恩宁路,如果你不去永庆坊,感受一下西关大屋和麻石街道小巷的老广情怀,你就算白来一趟恩宁路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慢步在永庆坊的麻石街上,就会想起儿时穿着木屐,走在石街小巷子里,发出“踢塔、踢塔”的响声,那种感觉特别愉悦、特别开心……</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这里还保留着许多西关大屋,西关大屋是旧广州商贾富绅的居所,大屋多为砖木结构、青砖石脚、高大正门用花岗石装嵌。</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西关大屋一般有三道门,分别为屏风门、趟栊门、大门,最具特色的是第二道门——趟栊门。岭南地区天气炎热潮湿,趟栊门既能通风,又能防盗。</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经得屋主的同意,我还特意轻轻推拉了几下趟栊门,看上去高大沉重的趟栊门,其实滑动灵活,不用吹灰之力就可以拉动。趟栊门传承了老广州的历史文化,也见证了老巷深宅里的喜乐和辛酸。</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广州有句俗谚,“东山少爷,西关小姐”,意思是说,东山是权门显宦的聚居地,出入多是官家子弟,势焰熏天,盛气凌人;而西关小姐出身富商之家,住在西关大屋的豪宅里,相传西关小姐有家教,守妇道,知书识礼,有大家闺秀风范,是广州男人对太太标准的梦想。</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在那个年代,还是很讲究门当户对的,所以西关的小姐看上的多是东山的少爷,东山的少爷看上的也多是西关的小姐。</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这里很清静,可以放慢脚步,徘徊在老街、小巷、骑楼下拍照,任厚重的历史文化像空气一样包围你。这里体现出广州人热情好客,街坊四邻彼此相熟,互相见面道一声“早晨”,“食咗饭未呀?”或者“得闲过来饮茶啦”。仿佛可以看到林荫道旁,古榕树下,悠闲自在的街坊,或散步、聊天,或围坐在石桌旁看报、下棋……</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这里是荔枝湾涌,是岭南水乡的特色代表,也是广州城市治水成功的杰出佳作。荔湾,旧称“西关”,因区内有“一湾青水绿,两岸荔枝红”的美誉而得名“荔枝湾”,虽然现在见不到两岸的荔枝红,但是一湾青水更突出,小桥流水、古树人家,岭南水乡韵味彰显无遗。</b></p><p class="ql-block"><b> </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现在的荔枝湾涌打造成了国家级4A景区,她承载着广州的厚重文化,唤醒了广州人们的记忆,也为中外游客打造出了原汁原味的西关风情,成为广州旧城保护的一个缩影。</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约上三五知己,坐在游船上,听着悠扬的粤曲、慢看周边景色是个很不错的选择哦。也可以沿着岸边慢步,到长廊的茶室,或者到周边知名的食坊,品一壶香茗,尝几盘点心,闲适惬意,慢慢品味生活。</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永庆坊有各种广州的传统美食店,茶室,西餐馆,果汁饮料店,咖啡馆等等,是寻找老味道的好去处,如泮溪酒家的鲜虾云吞面、招牌濑粉、双皮奶、鱼皮等等都值得尝尝。 老西关是今日广州著名的美食标志,素有“食在广州,味在西关”的说法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可惜时间关系,我们只是走马观花,没能一一品尝西关美食,累了饿了随便找一家小食店坐下,各自点了一碗牛蹄筋面,那细长的面条和地道的炖牛蹄筋混在一起,汤鲜、面条爽滑、牛筋入味,越嚼越香,令人食欲大开,一碗下肚余味无穷</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这是永庆坊的銮舆堂,是八和会馆的八个分堂之一,现在的粤剧銮舆堂是粤剧武行艺人的培训中心。</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见里面有人练舞,我想进去看看,可是铁门紧扣,无法进去,我只好在门外留个影,还好伸进手机可以把两个高大威武的“门神”拍摄下来。</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这对高达四米多的柏木大门上画有两个门神。据说大门最先是安装在黄沙海傍街的八和会馆。1937年日军侵华,飞机轰炸广州时,黄沙旧址的八和会馆被炸成废墟,可那两扇门却奇迹般幸存下来。</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1946年,八和会馆在恩宁路重建,这时粤剧呈现复苏,戏行又旺起来,红伶们频繁进出八和会馆,恩宁路一时成了“粤剧街”。</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可惜新八和会馆比昔日黄沙的旧馆规模小多了,大门虽然找了回来,但屋小门大,大门派不上用场,只好闲置。</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大跃进”期间,这对大门又一次遭难,它被拖到路边,做了汽车的垫板,让4吨卡车从它身上辗过,打武家梁家森看着心疼,找到广州粤剧团团长靓少佳诉说。经靓少佳一番努力,好歹将这对大门索回,搬进銮舆堂放置。</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我在銮舆堂拍摄的这两个门应该是复制品,真正的“珍藏品”现在安装在恩宁路的八和会馆里。</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这是位于广州恩宁路177号的八和会馆,这里有一座四米多高、绘有威武门神的大门,门楣上方写着“八和会馆”四个苍劲大字。1946年,八和会馆在恩宁路重建后。恩宁路是一条一生与粤剧纠缠着的“粤剧之街”。八和会馆是粤剧最高级别的行业协会。</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这对大门曾在“羊城国际艺术节”中参与“古今粤剧博览”展出。直至2003年八和会馆重修,这对大门才重新安装在会馆大门口,那对重绘的门神,焕发着新的光彩。</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八和会馆建于清光绪年间,至今已有百余年历史,它曾带领粤剧行当从“亡行”边缘走向中兴,历经战火的摧毁、岁月的洗礼。随着粤剧不断发展,八和会馆也成立了不少分会,现存的分会遍布世界18个国家或地区,而广东的八和会馆被海内外粤剧人士尊为“母会”。</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遗憾的是八和会馆平时是不能随便进入的,我无法进去参观拍照。</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这是位于永庆坊一巷13号的李小龙祖居,原为李小龙父亲——粤剧“四大名丑”之一李海泉所购置的一座“西关大屋”,2019年3月更新为李小龙祖居特展场馆。李小龙祖居始建于民国时期,占地面积约207平方米。保持了时代特色的砖木结构,内有雕花大梁,彩色雕花玻璃屏风等等。</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进入正门,可见“戏武世家”牌匾高悬正厅,是家庭议事和接见贵客的地方。正厅后的天井空间中设置了咏春拳功夫木人桩。</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从展示中我们可以得知李小龙武功的入门师父是他的父亲李海泉,李小龙很小的时候跟着父亲练习太极拳。到了13岁,李海泉给他安排了跟咏春拳大师叶问学习,使得李小龙真正窥探到武学的奥妙,并为他以后的成就打下了基础。李小龙的童年和少年的成长轨迹可以看出,他的成才和父亲的栽培及个人的领悟息息相关。</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仰头环视四周,目不暇接,这些洋溢着历史情调的特色建筑,与繁荣时期建成的西关大屋、宽街窄巷、蜿蜒的青石板路、跨涌的拱桥一起,构建了西关独特的韵味,一切是那么的自然,浓浓的生活气息充满着这里的大街小巷。一路暗香浮动,至今依然。</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还有这广州的“金声电影院”,是在1934年开业,原名金声戏院,位于恩宁路与宝华路交叉处,后来戏院更名为金声电影院,是广州率先引入空气调节设备的公共场所,70年代末戏院达到了辉煌期。</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漫步在恩宁路的老街上,有一种恍如隔世的感觉,岁月沧海桑田,一切都成为历史。只剩下这些遗址,向人们诉说着昔日的辉煌,无尽的叹息!</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广州西关风情远非用几段话可以描述全的,她还有老字号一条街、陶陶居、莲香楼、广州酒家等一批中华老字号享誉全球。她还拥有陈家祠、粤剧艺术博物馆、十三行博物馆、沙面岛、仁威庙等等大批历史文化建筑。她的博大精深,需要我们慢慢寻找慢慢的体验,才能了解其中的韵味和真谛。希望下次再来,会有更深刻的体会哦!</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2, 126, 251);">注:该视频网络摘取</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