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江大学旧址,位于杭州市杭富路六和塔西侧,系1910年美国长老总差会创办的教会学校,因为钱塘江在杭州城南接连拐弯两次,形成“之”字,由此而得“之江”雅号。</p><p class="ql-block"> 2019年7月,我退休前检察官职业的最后一次全国业务培训在之江大学举行。江边我沿着小路登山,穿过密林不久便见到绿树环绕中错落有致的红色校舍。现有钟楼、主楼、图书馆、慎思堂、都克堂等建筑20余幢,整个建筑布局高低错落,与空间环境融为一体。</p> <p class="ql-block"> 同怀堂又称钟楼,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由史量才家属捐建,“经济学馆”四个字由校长李培恩题写。钟楼主体三层,中间四层为钟塔,是典型的近代建筑。钟楼是学校的标志性建筑,高耸的钟楼使得整座建筑呈山字形。站在钟楼楼顶,钱塘江、钱塘江大桥、六和塔等都在视野之内。</p> <h3> 主楼原名慎思堂,又名赛佛伦堂或赛佛伦斯堂(Severance Hall),建于宣统二年(1910年),由美国俄亥俄州赛佛伦夫妇捐资捐建,为校长、财务、教务、总务、会议室等行政办公之用。宣统三年(1911年)2月落成,建筑面积515.5平方米,建筑面积2062平方米。<br></h3> <h3> 3号楼原名工程馆,又称机械系楼,建于1951年,由政府拨款建造,是上世纪五十年代的建筑风格。<br></h3> <h3> 1号楼原名东斋,建于宣统三年(1911年),由美国俄亥俄州甘卜夫妇捐建,故又名甘卜堂。</h3><h3><br></h3> <h3> 5号楼原名材料试验所,建于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由当时之江大学教职员、校友筹资兴建,是创校以来的首座实验楼。2010年11月,之江校区二期修缮工程完成,5号楼成为浙大图书馆法学分馆。</h3> <h3> 图书室</h3> <h3> 图书馆,面积为700平方米,建于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7月,由之江大学同学会募捐修建,之江大学建筑部设计建造。占地596平方米,建筑面积1192平方米。图书馆的建筑风格比文艺复兴后期的巴洛克风格更为简约一点,但还是吸收了那种风格的精华。<br></h3> <p class="ql-block"> 红房为2幢别墅,分称上红房和下红房,圆拱门廊,雕花柱子,留有古罗马建筑的痕迹,非常考究。原为校领导宿舍,后作为教师宿舍,司徒雷登曾经就在下红房居住过。</p> <p class="ql-block"> 司徒雷登曾经就在下红房居住过。</p> <p class="ql-block"> 下红房</p> <p class="ql-block"> 下红房</p> <h3> 上红房</h3> <h3> 红房为2幢别墅,分称上红房和下红房,圆拱门廊,雕花柱子,留有古罗马建筑的痕迹,非常考究。原为校领导宿舍,后作为教师宿舍,司徒雷登曾经就在下红房居住过。</h3> <h3> 灰房子</h3> <h3> 灰房原名康沃斯楼,建于宣统三年(1911年),是之江大学外籍教师别墅之一。灰房的建筑采用的是清水青砖墙,主立面为对称外廊,呈现为殖民地外廊式建筑风格。</h3> <h3> 小礼堂原名育英堂、都克堂,建于民国八年(1919年)1月,由美国新泽西州都克家族捐建,是教会大学的象征。窗户上的尖券使其哥特复兴式的建筑风格十分明显,此建筑采用石料结合水泥,从用材到风格,在当时都是属于比较现代的建筑。占地360平方米,建筑面积439平方米。</h3> <h3> 之江大学旧址整个建筑群依山而建,藏于青松翠柏之间,布局高低错落,与空间环境融为一体。建筑中西合璧,带有欧洲近代建筑的风格,也留有文艺复兴时期的影子,简朴新颖,较好地体现了近代建筑设计思想,曾荣获世界近代学府建筑完整保护建筑第二名。至今,是中国保存最完整的近代大学校园之一。</h3><h3>2006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h3> <h3> 2006年国务院公布之江大学旧址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h3> <h3> 浙江大学之江学院南门校牌石。2019年7月28日—8月3日陕西省西安市蓝田县人民检察院、灞桥区人民检察院、宝鸡市陈仓区人民检察院110名干警在这里参加了为期一周的“新时代检察系统司法改革与司法能力提升培训班”。</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