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童年的柴米油盐酱醋茶</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吕钢</b></p><p class="ql-block"> 俗话说,每日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这七件现在看来稀松平常的事在我小的时候却对每个家庭来说都是大事情。</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童年生活之柴</b></p><p class="ql-block">我的童年是在河北承德的一个矿山(兴隆矿务局马圈子煤矿)度过的。在那个既没有液化气又没有天然气的年代,煤炭是日常生活中最重要的燃料。生活在矿区的最大优势是不用为燃煤发愁,此事的缘由我已在《故乡的冬天》一文中给大家介绍过。但日常生活里光有煤是不行的,因为煤不是可以直接点燃的,需要用木柴来引燃,所以每家都还要准备大量的木柴。矿上每年都给职工发放劈柴票,职工凭劈柴票到矿上小木厂去买回一些板皮。那时候矿井下很少有金属液压支柱,支柱的主要原料是木材。做支柱的原木要将周边的表皮切掉,切掉的部分就是板皮。板皮有长有短,有厚有薄。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买回的板皮不可能全部作为烧柴。厚一些的要挑出来,攒着做简单的家具,长一些的要用来加杖子或做棚顶。稍稍可以利用的板皮都挑走后,剩下的才是烧火用的木柴,但这挑剩下的木柴却远远不能满足需要,然而这却难不住那时各家各户的人们,大家想出各种各样的办法来解决木柴不足的困难。</p><p class="ql-block"> 扒树皮就是办法之一。扒树皮不是扒活着的树的树皮,而是去矿上的大木厂用那时家家必备的木铲子去扒从林场运来的还未加工的原木上的树皮。原木的种类很多,有松木、杨木、桦木、杂木等等等等,其中松树皮和桦树皮是最受大家喜爱的。桦树皮薄且易燃,是最好的引柴燃物,松树皮含有油脂既可以引燃煤块,也可以烧大灶。扒回来的桦树皮院子里放不下,便被打成捆儿放到房顶上。你从胡同里走过,抬头看见谁家房上的桦树皮多,那么这家的主人一定是非常勤快的。除了扒树皮,还有许多人去小木厂收锯末烧。锯末是原木加工时带锯锯下的木屑,人们把锯末装在麻袋里,用自行车驮回家。烧锯末的炉子的结构与烧煤的不同,没有炉箅子,锯末要砸实,中间留有火道,一炉锯末不仅能做熟一餐饭还能烧开几壶开水。 </p><p class="ql-block"> 我们住的地方紧邻着山,农民在山上种满了高粱、玉米和谷子,所以还有一种柴火也是我们小时候几乎家家都用过的,那就是“茬子”。茬子就是庄稼收割后留在土壤里的根儿。秋收过后,家里的孩子们就去农民的田地里,把高粱、玉米和谷子的茬子用锹镐刨出来,在石头上磕去土弄回家烧大灶,我们管这种活儿叫打茬子。</p><p class="ql-block"> 回想那个时候,不管是扒树皮还是打茬子,虽然很辛苦,但却总是能给人带来满满的喜悦和乐趣。只是这种辛苦换来的喜悦和乐趣,现在的人们却再也体会不到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