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在世界面前,能够代表中国的美术就是中国画。它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精英文化,是国粹,是中国美术的核心主体。几年前,遇到一个搞国学的长者,问:“是画家吗?”“是。”“画什么画?”“中国画。”“唉,现在哪还有中国画,都成洋垃圾了。”十分惊诧。读《陈绶祥:中国画并非水墨画》,文中提到:“当前的绘画,非常简单,不中不西,没有准则,没有目的。”这“不中不西”说明现在的中国画,已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中国画了。著名艺术收藏者郭庆祥大喊“中国当代艺术就是一堆垃圾”。</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5年一届的全国美展,是中国美术的最高盛典,它既检阅全国每5年的美术创作成果,代表着中国美术的最高创作水平,同时也引导着中国美术发展的方向。然而自第六届起就诟病很多,到第九、第十届时则引起了众多人士的喊停声,要叫停这个展览。不是国家要办这个展览不好,相反是一个非常好的事,而是举办这个展览出了问题,它没有达到办展的目的,相反起了非常大的副作用。</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2014年的全国第十二届美展观者如云,叹息声声,更多的是悲哀和迷茫。因为这已经不是一个中国画展了,有人说最多算一个“山寨版的中国画展”,也有人说可算“半个山寨版的西洋画展”。整个展览入选作品近600幅就有近500幅工笔画,一个全国中国画展竟成了一个全国工笔画展。是工笔画便于造型更接近西画的感觉?谁都知道中国画以写意画为主体,工笔只是一个基础画科,再好的一幅工笔画都无法代表中国画的最高水平。</p> 从整个展览的作品来看,有如下几个特点:第一无论是工笔还是写意都立足于物象的素描立体造型。第二都注重于人工制作,甚至拼贴和机械打造。第三追求画幅大、画面满,甚至堆砌,一味追求画面视觉冲击力。第四不讲究笔法和墨法,也就是不要笔墨。第五,互相照抄照搬,多人一面,部分抽象作品直接搬袭西方。有人说按这个标准,无论是石涛、任伯年、吴昌硕,还是张大千、黄宾虹、李可染、潘天寿、齐白石等任何人最优秀的作品都无法入选这个展览,原因只有一点,不在一条道上。近600幅大作,浩浩荡荡,展线数千米,一小时路没走完画已看完。想一想曾于美术馆看一幅黄秋园的扇面都要驻足数小时之久,原因也只有一个,一个是表象,一个是内在。 <strong>到底什么是中国画?</strong>中国人举办一个中国画展,成了一个山寨版。尴尬之余,就得回头来问一问:“到底什么是中国画?”也许这个问题很可笑,但确实没有多少人可以说清楚,因至今也没有一种确切的定义,好像是一个没定型或没成熟,一直在发展变化中的事物,这就是国人的悲哀了。把祖宗的东西弄丢了,把一个存在了几千年的东西搞忘了,是失忆还是真的文化断层了呢?<h3> 其三,从中国画的元素组成来看,中国画由诗、书、画、印等几个方面组成。“诗”并非一定要在画面上题上诗句,“书”也不一定要在画面上写上书法,而是指画面造景要有诗意,要崇高,美妙动人。而物景造型则要求是书法的笔法,要求变化无穷,而又恰到好处、浑然天成;“画”是画面形体,要求在似与不似之间;“印”也非独立于落款,而是在于均衡,补白,添彩而用,更要“印”的大小,形状,刀刻风范同画家气质,画面风貌吻配天成。这些说明中国画要求有很高的综合能力,单一的绘画造型能力只是其最基本的功力,而更多的是绘画造型以外的东西。自古以来,也有许多精于造型的绘画,但都被称之为“匠”,真正的中国画必须有书法、文学、哲学、伦理学以及自然、社会等众多综合功力。 其四,从中国画的表现形式看,那就是笔墨了。笔墨是指画家用笔和用墨的形态和法道。画家通过笔墨形态来表达自己独特的情感和理念,古有“画如其人”之说,因此笔墨形态是中国画的第一要素,对笔法和墨法的研究是画家的主要追求。因笔墨本身具有独立的生命性,承载着民族社会意识形态和审美理念,如书法用笔中“藏锋”,为什么要“藏”才美?因为要“收敛”,不要“锋芒毕露”。“富不露财、穷不短志”都是一种社会认知。古有“文以载道,画以载道”之说,“道”既是事物发展之规律,又是社会认知和智慧,画中之“道”多为笔墨之“道”,如中国画的一根线条,要求“一波三折”曲直、浓淡、粗细、枯湿、虚实等诸多变化,行笔要有轻重快慢之气。一根平直不变的线条,被称为“死线”。这种特殊的审美观正是中华民族的世界观,即变化和发展是事物的真谛。因此有“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胜不骄,败不馁”、“运去金成铁,运来铁成金”、“防微杜渐”、“莫看今日闹得欢,等到日后拉清单”等等都是相对变化的人生来说的。如中国画中两根相接的线,最好不要直接连上,而是稍微离开一点,叫“笔断意连”,其实生活中如建筑上就有“有缝对接”之讲,否则热胀冷缩就会出问题;人与人的关系亦是“君子之交淡如水”;夫妻之间也要“相敬如宾”;在为人做事上则是“说话不能满,做事不能绝”,都要留有余地。黄宾虹大师的山水画则直接“以点代线”,空灵、丰满、厚重、清雅。 其六,从中国画的题材主题看:虽分山水、人物、花鸟,但都遵循一个“高、大、上”原则,“高”是高洁、高尚;“大”是大气、正气;“上”是至尊、至雅。这是我们民族精神,如山水画中“搜尽奇峰打草稿”,以“奇”、“俊”、“伟”、“雄”等为美;花鸟画中的“梅兰竹菊四君子”尽受人爱戴,因为梅花抗寒,菊花傲霜,兰花幽香,刚竹虚心,都是至高品质。当年齐白石在北京画界尽受排挤,尽管徐悲鸿抬举,乃受多人白眼,原因并非全是摆地摊出身,而是他破了中国画题材禁忌,如马桶、粪箕、老鼠、昆虫等等一些不入流的东西都搬到了画中,人称他下里巴人,不识高雅,最后还是给了他一个“大雅大俗”之名。中国画给予人的是最高的境界,至尊的理念,卓越的智慧,以净化心灵。有人把《易》经总结为3个字,即“上、止、正”,“上”就要积极向上,向前看,有追求,“止”就是有底限和准则,如“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正”就是道,要顶天立地,堂堂正正。中国画其实不仅是题材,笔墨、结构、意境,所有的一切,都在追求的就是这3个字。<br></br> <p class="ql-block">这样看来,中国画不是一门纯粹的绘画艺术,因为它不以描绘物象本身为第一目的,更多的是通过描述物象的笔墨表达一种社会理念,表现的是人类的聪明、智慧、道德和伦理,以及对世界的认知和把握。如果从中西方绘画来看,西画是科学,中国画则是哲学;西画给予人形象感知,中国画则更多给予人理念的启迪和心灵的净化;西画讲技术,中国画讲功力;西画叫看,中国画叫品;西画是表现,中国画是传道;西画让人激动,中国画让人醒悟。</p><p class="ql-block">文/画里画外</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