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0月25日是我们永吉中学70届68人赴东风农场老九队五十周年的纪念日(另一批泗塘中学70届19人于1971年11月16日进场),这天在上海半岛公馆举行了的纪念活动,有近一半的老九队70届与其他职工共计一百余人参加了活动。大家多年不见,能有机会相聚在一起,互致问候,特别高兴,在一片欢声笑语中,离不开的话题总是难忘当年在老九队的点点滴滴。<div><div> 趁着纪念活动后的余兴,我很想去看看,往日我们年轻人挥锄挑担、汗水洒满的这片热土上,如今有何新的变化?</div><div> 时值“三秋”的一天,我独自一人,走进了当年的老九队......。</div></div> ▲为筹备这次五十周年纪念活动,周水凤提前半年多召集组建了工作组,经多次商量后,确定在10月25日,假座上海半岛公馆举行纪念活动,因为这天是我们永吉中学70届五十年前乘同一条船到崇明的日子,时间上非常有意义。<br>周水凤是这次五十周年纪念活动的召集人,老领导邹华新与工作组成员一起热情参与策划纪念活动。<br>前排左起:奚铭基 周水凤 周张忠 高金妹<br><div>后排:吉伟成 贝运浩 周裕生 陈建 邹华新</div><div>(奚铭基拍摄)</div> ▲半岛1919文化创意产业园为国家级AAA旅游景区,这次五十周年纪念活动安排在该园内的6号楼半岛公馆,此楼建于1924年,1958年为国棉八厂的行政办公楼。 ▲大草坪后面是6号楼。 ▲半岛1919文化创意产业园内的景观。 ▲老九队70届部分职工在半岛公馆前的集体合影。<div>(本次纪念活动中的九幅集体照片由王乃乐拍摄)。</div> ▲老九队66年部分老职工和66届部分职工在半岛公馆前的集体合影。 ▲老九队72届部分职工在半岛公馆前的集体合影。 ▲老九队73届和74届等部分职工在半岛公馆前的集体合影。 ▲前排左起:蔡小飞 黄丽珍 王芹 蒋立珍<div> 后排左起:吉伟成 王宝兴 沈林祥</div><div> (以上七人均为泗塘中学70届)</div> ▲左起:王月华 王芹 杜英华 徐建冶 吉伟成 黄志德 沈林祥 ▲左起:周裕生 朱桂清 杨智新 袁春裕 ▲左起:楼静芳 郑琼美 周水凤 章院生 翁金萍 ▲前排左起:石月芳 翁金萍 施琴娣 黄惠玉 郑琼美 石美芳<div> 后排左起:周家华 栾龙英 陈玉珍 王岳近 郭能斌 沈亚刚 </div> ▲被誉为“长江门户、东海瀛洲”的崇明岛,位于上海市北部长江口,成陆历史已有1300多年,是我国第三大岛屿。<div><br></div> ▲1971年10月25日,我们永吉中学70届一批未满十八岁的学生,走出校门,踏上社会,从吴淞码头登上新型的双体客轮“沪航八号”,经二小时十五分抵达崇明南门港,再乘车到达东风农场老九队,开启了漫长的农场生活。。<div>五十年之后,2021年11月10日,我从宝杨码头乘上高速客轮约四十五分钟就抵达南门港,又一次来到崇明岛。</div> ▲崇明南门港的正门。 ▲南门港门口,出租车有序排队等候乘客。 ▲申崇汽车站位于南门港西侧,从这里乘上南风线公交车前往东风农场。 ▲南风线公交车途径南盘滧站,我按事先计划在这里下车,主要想体验一下,现在再从南盘滧走到当年老九队需要多少时间。<div>记得当年农场尚未开通公交车时,在回家休假前,为起早赶集买些当地的农特产,趁天还未亮就出发,借着公路两旁连队生活区透出的微弱灯光,脚步随着食堂上早班的鼓风机轰鸣声,一路摸黑步行七十分钟,从老九队一直走到南盘滧。<div>这次我从南盘滧沿三双公路,经三沙洪往东风农场方向走去,试试能否保持当年的速度,七十分钟走到当年老九队。<div><br></div></div></div> ▲南风线三沙洪站。 ▲从三沙洪站往前走到北沿公路,右转便是东风公路。 ▲三沙洪河道,当年我们老九队也到此开过河。如今,河道两侧绿化丛丛,河水清清,如同公园的景观河道一般。 ▲记忆中的北沿公路很破旧,现在借2021年“花博会”的机会,北沿公路已拓宽,标志标线等配套设施已焕然一新。原从三沙洪进入东风农场的公路也改道从新辟的东风公路进入。 ▲这是新辟的经东风公路东风桥通往长征公路的十字路口,路口安装了红绿灯,这在当年的农场公路是没有的。 ▲设置红绿灯是为了交通安全,这说明现在农场公路的交通量增加了。 ▲东风公路路边绿化的背后护栏外便是东风河。 ▲经过整治后东风河已成为景观河道,靠东风公路的一侧安装了铁护栏杆。 ▲河道护栏杆旁铺设水泥人行步道。 ▲防护栏杆的木扶手,与人性化的木质亲水平台相配套,对岸就是新四队的范围。 ▲这里曾是当年老九队的河埠,现已用木板铺设改造为东风河的亲水平台。记得以前老九队食堂旁有水池,但还是许多人喜欢到河埠洗东西,就连食堂里淘米洗菜也常到这里洗,现在虽有了亲水平台,但见周边长满野草,说明平时很少有人到此光临。 ▲公交车南风线“橡胶一厂”站,即当年的“东风九队”站。 ▲公交南风线“橡胶一厂”站旁的水塔,现在已成了当年老九队遗留下的“历史建筑物”。 ▲当年老九队的路口。初看这个周边环境,大部分人会感到陌生,不知是什么地方,再仔细辨认,靠水塔旁,往这路口走进去就是当年的老九队。记得那时大家每天从这里进进出出,现在由于旧建筑早就拆平,只能凭记忆力,想象以前老九队的模样,老九队的每位职工从到连队的第一天,到最后一天离开连队,基本都是从这个路口进出的。 ▲从路口顺着这条水泥路走进去,有四幢新建平房,与以前的平房不一样,当年老九队生活区西面也是四幢平房:第一幢是有走廊的男宿舍,第二幢是有走廊的女宿舍,第三幢是小家户,第四幢是男宿舍。 <p class="ql-block">▲这是现在靠路口的第一幢平房,一幢五间,每间等于以前宿舍的两间大小。</p><p class="ql-block"> 当年我们70届刚到老九队,我被安排在第一幢靠东第一间大宿舍,十人一间,五张双人床,至今我还清楚记得住在同宿舍的其他九人(包括上下铺的情况):季泉、孙金富、朱桂清、沈亚刚、徐广中、黄志德、沈林祥,赵洪生(已故)、朱骑龙(已故)。</p> ▲这是现在第一幢平房的西端,记得当年最靠西的大宿舍里住的都是崇明老职工,其中就有老九队人人都熟悉的烧老虎灶的“烧水王”徐召林,那时每天清晨,他开始要为连队职工四、五百人烧开水(最多时有五百余人),还要负责老虎灶的柴源,春夏秋冬,一年四季天天如此很辛苦,后由连队安排70届的袁恒富、王岳近与72届的冯玉贵分别先后跟班协助烧水。<div> 由于烧水燃料受限,当时每人一天供应一热水瓶开水,要喝要用,还要留着次日泡早饭,大家每天只能省着用 ,但到了冬天,一热水瓶水就不够用了,年轻人干完农活出身汗回到宿舍,只好艰苦克服一下,洗用冷水是常事。</div><div><br></div> <p class="ql-block">▲这是现在靠路口的第二幢平房。以前这里就是第二幢女宿舍,那时每到夏天,总是有些人喜欢坐在屋山头纳凉,现在的平房安装了空调,说明生活条件改善了,这是很正常、很普通的事,但这在当年是不可想象的。</p><p class="ql-block"> 当年夏日炎炎,不要说空调,就连电风扇也没有。记得刚到农场时,晚上活动须涂驱蚊剂,一瓶驱蚊剂很快就用完,后学老职工穿上套鞋,虽不透气,有点闷,但防蚊叮效果好,还省钱。 </p><p class="ql-block"> 入夜,帐内又闷又热,难以入睡;帐外蚊子嗡嗡叫,如一不小心被钻进帐内,那非得要把它拍死,方可一夜安然睡到天亮。</p> ▲这是从路口进来见到的第四幢平房。以前这里就是生活区西面的第四幢平房,从401~410的十间男宿舍,记得当年我在七班时住在403宿舍,后调到在二班时住在409宿舍。尽管以前老九队的旧建筑早已拆平,但从现在这四幢平房的布局来看,似乎还有点原来的痕迹,不像河对岸的新四队,现在一眼望去除了农田,什么都没有了。 ▲当年老九队生活区以篮球场为中心,东面是三幢平房,西面是四幢平房,南面是二幢二层宿舍、一幢平房宿舍,北面是食堂,如今,除了新东家在西面重建四幢平房外,其他的旧建筑已全拆平。前几年,北面建了一座移动通讯基站,现在北面原食堂的旧址上又新建一座公共厕所。 ▲这就是新建的公共厕所,内设水箱冲洗,外设专用水斗洗手,从外观看上,其建成的时间不长。以前农场的公厕卫生条件差,记得刚到老九队时,大家上厕所都不习惯,慢慢随着时间久了,才逐渐适应了周边的生活环境。<div>“上公厕”也是体验农场艰苦生活的重要一环。</div> ▲当年老九队最后剩下的那幢二层破楼现已全部拆平,与周边土地连成片,变成农田了。丰收拖拉机正在原生活区东面的地块上耕地作业,当年老九队生活区留下的旧建筑,现再也见不到了。<div><br></div> ▲随着拖拉机的轰鸣声,一派浓浓的秋耕景象。丰收拖拉机的正前方是东壁路(往左通向东风公路,往右通向原新九队)。 ▲现在农田都是机械化作业,割稻不再靠小尖(镰刀),且留在大田里的稻草较多,可作绿肥改善土壤,有利于秋播的农作物茁壮成长。 ▲丰收拖拉机在耕地作业,左后为仓库,中后为四幢平房,右后为通讯基站和厕所。 ▲当年老九队的全景图:从左至右,依次为仓库、平房、基站、厕所。 ▲当年老九队的打谷场和仓库被新东家留下利用,并在此基础上又扩大了范围。 ▲打谷场水泥场地的范围比原先要大多了。 ▲以前大田班将稻谷脱粒后,晒谷等后续工作由打谷场保管仓库的几位年长的崇明老职工负责,期间稻谷翻晒是由人工用长柄木板农具推来推去,记得有几次碰到阵雨将要来临时,连队哨声一响,宿舍里的年轻人即刻奔到打谷场,大家齐心协力地赶在下雨前将稻谷装袋入库。 ▲现在打谷场上翻晒稻谷实行机械化,效率高,取代了以前靠人力的原始劳动。 ▲晒谷。 ▲打谷场上铺满了金黄色的稻谷,“民以食为天”,“手中有粮,心中不慌”。 ▲打谷场仓库扩大后,提高了储存能力,可以预见不久这批稻谷在经加工和商业包装后,将以光明米业的品牌走进超市,出现在千家万户的餐桌上。 ▲在打谷场上,当看到金灿灿的稻谷,不由地回忆起当年种稻艰辛的全过程:小苗育秧、拔秧插秧、施肥喷药、割稻脱粒、扬谷晒谷、直至稻谷全部达到入库标准,才可将公粮送交场部粮站。<div>凡在大田班干过农活,有过种稻经历的人,对于自己曾经出过力,流过汗,吃过苦,受过累,付出了青春年华的都会亲身体验到“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div>这次我特意站在丰收之后的稻谷堆前,以第四幢平房替代当年的宿舍为背景,留下了赴农场五十年之后的身影,以资纪念。</div></div> ▲在打谷场偶遇一位约五十多岁的安徽打工者,问其收入,他讲每月三千元左右,再问:有年终奖吗?,他竟回答:老板很抠,到年底不扣钱算好的了。 <p class="ql-block">▲我告诉这位安徽打工者:五十前我们中学毕业后,从上海市区到这里工作,当然,还有比我们还要早三年到这里工作的一批老知青,我们那时在大田里都是靠体力人工种地,劳动强度比现在高,第一年每月18元,次年每月24元,现在都是机械化作业,田间几乎看不到人,那个年代你在老家可能还小吧!那人听完有点惊讶,似乎不知如何说好,然后一声不吭地扭头转身就走开了。</p> ▲整个打谷场上,只见一辆拖拉机来回不停地翻晒稻谷,速度快,效率高。在拖拉机司机中途回平房休息喝水时,我取出随身携带的保暖杯,他很客气倒了开水,我问,这是桶装水吗?他说,现在都喝自来水,自来水管道接上已有好多年了。我喝了一口,水质口感比市区的自来水好,可与净水相媲美!<div>当年在农场没有自来水,都是先将河水经明矾处理并烧开后再饮用,而热水瓶底部总有浑浊的沉淀物,那时在倒热水瓶水时,都会留下一点直接倒掉,离开农场后的一段时间里总还有这个习惯动作。</div><div><br></div> ▲据这位老司机介绍,他来自长江农场,是土生土长的崇明人,由于前哨农场、前进农场、东风农场划并给长江农场后,他调到这里工作了,现在每月预领工资三千元,到年底结账再领取年终奖,平均下来每月可得约六千元左右,他说,民工与正式职工的收入是不一样的,他对自己的工资收入颇感满足。据悉,跃进农场、新海农场、红星农场、长征农场,这四家农场的生产职能现统一归入光明集团跃进有限公司,生活管理功能归新海社区。 ▲远处,一老农身穿塑料雨衣在扬谷。 ▲打谷场上的秋景图。 ▲打谷场西侧的便道通向当年的菜园班和畜牧班。 ▲与五.七一连交界的西1条大田,已播种油菜。 ▲西3/4条大田,田野上的麦苗一片片。 ▲西5条大田已种上油菜。 ▲西7/8条大田的油菜。 ▲东壁路与东风公路交界口。 ▲右侧是东壁路,以前是从东风公路往南通向新九队的机耕路。 ▲东壁路桥,桥北是老九队,桥南(路灯方向)是新九队。 ▲东壁路桥下是南小横河,老九队与新九队隔河为界,停下脚步看看,这里可与郊野公园的景色媲美。 ▲高压电力铁塔矗立在东八条大田里,表明现在农场的用电需求量增加了,以前大田里是没有此类输电设施的。 ▲东五条大田。 ▲东三条大田,现已新辟为南北向的建设公路。 ▲新辟的园北路位于建设公路东侧,与南小横河平行,此路段是当年老九队的范围,现为崇明花博会配套新建的。 ▲与新10队交界处的林带,位于老九队的东南角,其左侧是老九队的东一条大田,其右侧便是新10队的范围, ▲东一/二条大田。支渠右侧的东一条紧邻新10队,这是离老九队生活区最远的大田。记得1976年~1977年我在二班时,东一条靠南端有二班的棉花田,每到采摘棉花时节,每人腰系棉花袋,到了田头大家一边采摘,一边说说,这是相对轻松的农活。到摘完棉花收工时,大家又各自肩背棉花袋回到连队仓库交棉花,而留在田头几个采集存放棉花的大包,总是由我们几位班长和骨干走在最后用扁担扛回来,此时天色渐暗,透过林带,远处老九队生活区的灯光隐约可见,我们一路负重走了近半小时回到连队仓库,等将棉花入库后回到宿舍,班内一些人晚饭早已吃完了。<div>此番场景在我的记忆中印象非常深刻。</div> ▲当年老九队简陋的车口已被新建的灌溉泵站取代,记得原来的车口是由崇明老电工吴仲康负责的,不知现在他还好吗? ▲从灌溉泵站的铭牌名称可以知道,东风农场易主后的新东家为上海光明长江现代农业有限公司,当年老九队也改名为平西队。 ▲下午准备乘南风线回南门汽车站。 ▲记得以前东风公路两旁树木稀少,现在道路两旁绿树成荫,这是在南风线“橡胶一厂”站旁拍摄的东风公路一瞥。 ▲这天,微信运动显示24897步,接近25000步了,这是我的徒步运动最高纪录。<div>盘点一天行程的路线图:<div>从南门汽车站乘上南风线公交车到南盘滧站下车后,步行九十分钟走到当年老九队,扣除拍摄时的停留时间,实际耗时约七十分钟,依旧保持五十年前的徒步行走速度。<div>沿着当年老九队的范围,从毗邻五.七一连的西一条起,走到南端的南小横河,往东走到与新10队交界的东一条,最后回到北端的东风公路。</div><div>一路走走停停,聊聊拍拍,所见所闻,真实纪录,尤其对“进出口”(自来水和公厕),印象深刻!</div><div>如今现代农业,正在与时俱进。</div><div>下午15:09,南风线公交车准时到站,随即徐徐离站, 往南门汽车站一路驶去......。</div><div>再见了!难忘当年老九队!。</div><div><br></div><div>归来感言:</div><div>匆匆一日崇明行,</div><div>走走当年老九队,</div><div>处处旧貌换新颜,</div><div>满满回忆翻新篇。</div></div></div><div><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