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子罕》</p><p class="ql-block"> 朱自清的《匆匆》,以其清丽隽永的文字,浓郁的情感阐释了时光如流水,不舍昼夜地匆匆消逝,永不停歇,亦永不回头。让人摸不着,抓不住,留不下……不免焦虑,怅惘,惆怅……最后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p><p class="ql-block"> 教学《匆匆》这一篇散文,主要是带领学生读懂这篇文章所要表达的主题,体会作者对时间的无比珍视,进而体会作者珍惜时间,想实现理想抱负,不在世上白白走这一遭的心愿。明白作者是一位有理想,有抱负,有人生追求的有志青年。</p><p class="ql-block"> 而理解这些,先要看作者怎样在时光匆匆里挣扎、呐喊。作者用什么方式表达他内心里的苦闷、无奈和极想从徘徊虚度时光里冲出来的渴望。</p><p class="ql-block"> 在执教这篇散文《匆匆》时,我主要从读入手,再品析作者的表达方法:</p><p class="ql-block"> 1.排比句的运用。</p><p class="ql-block"> 2.对比、拟人、比喻修辞的运用。 </p><p class="ql-block"> 3.直接问连串问的写法。</p><p class="ql-block"> 4.开头结尾的特色。</p><p class="ql-block"> 5.传神的使用动词的写法。</p><p class="ql-block"> 通过朗读品析,深入理解作者的情感,并通过朗读传达出来,即做到有感情朗读课文,让自己沉浸在文章所传达出来的情绪里。</p><p class="ql-block"> 一、首先感悟时光匆匆,一去不复返。</p><p class="ql-block"> 我主要是按课文顺序一自然段一自然段的朗读感悟,抓重点品析。个人认为这样更能走进作者,体会作者情绪的变化,情感的表达。</p><p class="ql-block"> 第一自然段抓一组排比句,体会世间万物循环往复,可复返,与后文说时间一去不复返形成鲜明对比,让人印象深刻。再抓住破折号起解释说明的作用,明确作者试图猜想日子一去不复返的原因。问后答,答里再问,直接问,连串问,让我们感受到作者想寻求答案,追根求源的急切心情,以及求而不解的无奈、怅惘。</p><p class="ql-block"> 第二自然段抓“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这句提问,为什么我会这样?从而引导学生找原因,引出前面的“空虚”一词及比喻句,感受我的日子渐渐空虚,已逝的日子在时间的流里是那么渺小,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虚度时光,所剩无多,心中惶惶,怎不头涔涔而泪潸潸呢?而我的日子又是如何虚度的呢?</p><p class="ql-block"> 第三自然段抓第一句,去来之间,时光怎样匆匆。然后明确作者运用一组排比句,以时间的推移,列举在日常生活小事中,时间匆匆而逝,来具体形象地阐释第一句“又怎样的匆匆呢?”的。在这一段中,通过读这一组排比句,从语感上感受排比一泻千里,增强语言气势的作用;从内容上感受时光在日常生活小事中匆匆而逝的形象。并品析传神的动词“过去”“跨过”“飞去”“溜走”“闪过”的妙用。这一组动词既运用的恰当,而且排列顺序亦让人愈来愈感受到时光匆匆,不可不说作者心思细腻,匠心独运。让学生体会到这些后,我还让学生仿写一组表明时光匆匆的排比句,然后让学生把自己选的日常小事与作者选的日常小事“洗手”“吃饭”“默默”“遮挽”“躺在床上”“睁开眼与太阳再见”“掩面叹息”进行对比,思考作者所选日常生活小事有什么特点?作者想通过这些典型小事表达什么意思?让同学们明白作者所选生活小事都是些闲事,无关紧要的事,与理想追求无关的事,还有就是无用的遮挽叹息,表示内心的悔但没有用。作者通过这些事想表明时光匆匆,自己一直在虚度时光。为后文内容做铺垫。</p><p class="ql-block"> 二、感悟虚度时光的不甘心。</p><p class="ql-block"> 课文第四自然段明显的特点就是一连串的问。作者在不断的追问中,剖白着自己的心迹。“能做些什么呢?”“剩些什么呢?”“留着什么痕迹呢”“何曾留着游丝样的痕迹呢?”“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在这追问中,那个苦闷的,在时光流转中挣扎着、呐喊着,想有所作为的作者形象就浮现在我们眼前。让我们也紧随着作者的追问思考着自己的人生。思考着“为什么要白白走这一遭啊?”“能不能白白走这一遭?”思考着,思考着,那个有理想、有追求、有抱负却还没有实现的苦闷、惆怅、想挣脱的作者就栩栩如生的立在我们眼前了。我们也会受到感染,从而想珍惜时间,争取实现理想,不白白在这人世间走一遭了。这是文章的高潮部分。</p><p class="ql-block"> 三、感悟反复追问,首尾照应,突出中心。</p><p class="ql-block"> 最后一自然段是文章的余韵,与开头照应。反复追问,表明作者问而不得,苦闷、挣扎仍萦绕在心间,也引人深思。既突出了时光匆匆,一去不复返,劝诫人们珍惜时间的主题,又如警世长钟,余韵悠长,振荡人心。</p><p class="ql-block"> 而要让学生弄懂以上内容,主要通过有感情的朗读:理解的地读,品析地读。在读中感悟动词的作用,修辞的妙处,问句的引人深思……总之,用多种方法的读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领悟作者思想。</p><p class="ql-block"> 通过实际教学,我发现学生在仿写排比句上很轻松,但仿写流于形式,没有领悟深层内涵,当然,这难度有点大。另外,能做到有感情朗读的占60%,而真正能精准把握情感朗读的只占20%。学生能领悟时光匆匆,要珍惜时间。更深层次的内涵,比如内心的挣扎,体会不到,需要老师一再引导。</p><p class="ql-block"> 感觉自己在范读上做的比较好,但在指导学生读时还不够细致、精准。这方面的知识还比较缺乏,没有系统地学习钻研过,指导起来没有底气。</p><p class="ql-block"> 水已暖过,叶已绿过,花已开过,《匆匆》已教学过。在教学里,我也已得到了上述反思,也已领着学生在这个细雨纷飞的春天里细细品读《匆匆》,慢慢沉思《匆匆》。在细细密密的日子里,抑扬顿挫、舒缓急促地诵读着《匆匆》,感受着时光在静静地流逝,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亦不留一丝痕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