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王宁老师是我十分尊敬的人,参加工作的第一年就与她相识,距今已有二十三年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那时 ,我被分配到新城小学任教,她是学校里数一数二的“把关”教师。第一天的教学生活让我焦头烂额,毫无教学经验的我满眼都是无助和迷茫。这种艰难处境一直持续到开学第四天,校长带我去听王老师的课,课的内容是李白的《赠汪伦》。时隔二十多年,我依然清楚地记得王老师上课的情形,严谨漂亮的板书,清晰透彻的语言,生动贴切的比拟,使整个课堂充满了诗意。她循循善诱的教学思想和环环相扣的教学思路为我今后的语文教学打开了一扇窗,值得我不断琢磨、深入领会和研究。直到今天,这样的教学方法在不断地改革和创新中,依然适用于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是“双减”背景下高效课堂的典型案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初出茅庐,得遇良师,这是人生的一大幸事。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不断得到王老师的指导和帮助。她的学识和为人处世,还有对学生的无私付出,都是我学习的榜样,她身上由内而外散发的人格魅力,给我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影响。熟识王老师的人都说她是一个非常有气质的人,可她一向素面朝天。她的气质里真的藏着她走过的路和读过的书。她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一颦一笑都至善至美,让你感到一股书卷之气、一种娴静之气,正如她的名字一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就在前两天学校组织的课堂教学观摩活动中,在教学《景阳冈》这一课时,她带着学生一遍遍在课文中行走,品词析句,体会作者遣词用句的精妙,给我们提供了“深度语文”的范例。三十二年来,语文教材换了又换,王老师教学的基本功愈加扎实,解读文本的能力愈加精准、深刻,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兜兜转转,我和王老师再次在亦乐园重逢,再遇良师,何其幸哉!那一刻,我注视着王老师,她已不再像二十三年前那样年轻,无情的岁月不仅消融掉她浓密的长发,也苍老了她的容颜,但她眼里依然闪烁着智慧的光。今年52岁的她,依然坚持高年级语文教学,这份对语文教学的热爱和坚守,这份不老的教育情怀,着实让我敬佩。</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我们学校有161位教师,其中女教师122人,每一个都是一个有趣的灵魂。2019年,在准备第一届校园读书节报道时,我想多收集一些女教师的读书照片,就去各个教研室随拍。和王老师聊到读书的事,她兴致勃勃地谈起上平凉师范时借宿舍同学的收音机,收听李野默主播的《平凡的世界》时的痴迷,谈到95年再读《平凡的世界》合卷本时的顿悟。这本书她每读一遍都有一遍的收获和感慨。后来,又谈到严歌苓的《芳华》,龙应台的《目送》《亲爱的爱德烈》《孩子你慢慢来》和贾平凹的《愿人生从容》。教师是天生的职业学习者,职业读书人,王老师坚强、乐观的性格,对学生的宽严有度,对生活的知足心态,正是她走心阅读的结果。她的读书永远是知行合一的,永远是一种发自心灵的、对读书的本然喜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吴非老师曾在他的教育随笔《不跪着教书》中说:“一位教师,只有不断地进德修业,把自己的工作和学生的成长结合起来,让自己成为学生的表率,才能得到学生的敬重,才能让学生成为真正的人。”从教三十二年,王老师身体力行地、踏踏实实地以一个真诚的探索者、智慧的求知者的教师形象,在教室里、在讲台上、在学生中间、在知识面前践行着教书育人的本分。和王老师在一个教研室的老师都知道,王老师的备课不仅限于一本教案、一本教参,在她的语文书和业务笔记上,密密麻麻地标注、记录了很多教学要点,小到一个生字的读音,大到文章的写作背景、谋局布篇的章法,她都通过翻阅大量资料,结合学情,备注得清清楚楚。人们都笑话书教得多了,人会变得迂腐,殊不知迂腐的背后是多少操不完的稀碎爱心。一个教师的教育理想、教育信念、教育思考、教育智慧、教育活力、教育创新都来自于自觉地读书,教育的生命孕育了生命的教育。每天,每年,就这样在一茬又一茬学生中,王老师演绎着看似单调却又内心踏实的人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我在教师档案里,粗略地罗列了一些王老师在课堂教学上取得的成绩:1994年5月获全县小学低年级语文课堂赛讲最佳课奖;2000年3月被静宁县妇联评为“优秀女知识分子”;2000年12月被静宁县教育局评为“学科带头人”;2001年12月被平凉地区行署教育处评为“小学语文骨干教师”;2002年9月论文《华侨老人的三次哭》在第一届“乐教杯”全国小学语文教师好文章征文大赛中获得二等奖;2003年5月《<“诺曼底”号遇难记>教学建议》在《小学语文教学》编辑部举办的“我最满意的一份教案”征文活动中获得二等奖;2013年5月,参与指导《青铜葵花》阅读展示课,在全县阅读展示课比赛获得了一等奖……透过这些荣誉,我看到了王老师执着的初心,感叹她把教书当成一种事业的信念。</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她是真正指引学生攀登高峰的“人梯”。读书于她,已经是一种生活习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习以为常的备课。我们教研室常常会因为一道缩句练习题或者一个多音字的准确读音展开激烈辩论。大家不是随手翻开自己的读书笔记,就是打开手机“收藏”中的链接,据理力争。王老师不同于我们,她具有高瞻远瞩的远见,这些内容她在备课前就已经反复研读了多次。在指导学生阅读上,她很少长篇大论地对学生讲读书的好处,只是静静地和学生一起捧着一本书边读边画,边读边想,或者就书中的一个情节,一个人物交流各自的想法。做她的学生,不能不自觉读书,不得不爱上读书,因为谁都不想做那个一问三不知的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如果情感可以考古,王老师对于学生的情感记忆,全部都是教学生活中那些刻骨铭心的生命痕迹。其实,对于所有从事教育的人来说,我们都是“信奉平凡即是伟大”的一些人。面对形形色色的学生,我们一直努力扮演着“水龙头”和“指路灯”的形象,倾注心血给予学生知识上的点拨,行为上的示范,理想上的引领。那些一笔一画教过的生字,一遍一遍纠正过的字音,在时间的长河里销声匿迹。繁琐的教学日常不足以成为丰碑,在亦乐园,这样的基因链条却在三尺讲台代代相传。每一个平凡之路上的人,阅尽了芳华,保卫着平凡,王老师如是,我们如是。</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如果情感可以陈列,王老师对于学生的真心付出,点点滴滴都是教学生活中那些触动心灵的动人痕迹。我们这些“信奉教育即是良心”的一些人,在这样的展馆里,更多看到的是一届又一届学生的名字和他们可爱的脸庞,抑或是一个磨损了的黑板擦,一支老旧了的红蘸笔,还有那些因人而异的作文批语,或者是那些听写更正,更正默写的听写纸。可惜,当一届学生毕业,像鸟儿一样展翅高飞之后,我们什么也没有留下,反倒因为他们的长大内心变得空空落落。</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一次,在路上偶遇一位我们班的学生家长,见面的第一句话竟是:“我是王宁老师的学生!”我明白这句话背后的含义,她以自己是王老师的学生引以为荣,甚至相信这样的一个背景会让任何一个和王老师有过交集的老师对她的孩子另眼相看。这是一个母亲朴素的感情,也是一种口碑相传的赞美。想到王老师曾经资助过的那些孩子,想到她抚在学生肩上那双温暖的手,想到那一沓沓红笔批注过的作业本,工作中的辛酸苦辣也就释然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曾和一位同事谈起有温度的教育,我就想到了王老师以及其他一些老师,他们的教育首先让我感受到的是温暖,这样的温暖足够化解他们的严厉。教学水平的高度固然重要,但教育的温度更加重要,这是永恒的道理。从教三十二年,她收入囊中的是沉甸甸的岁月,她不争不抢地默然行走在人生路上,面对名利,她安之若素地坐享两袖清风,眉宇间写满风调雨顺,对往事绝口不提,安静于暖,安然于心。 她心性高,责任心强,把学生当做自己的孩子。不会因为成绩差去歧视一个孩子,相反,她会藏起一万个失望和无奈,耐心地、一遍又一遍地去辅导。我曾私底下劝她换一个相对压力小的岗位,她说不想因为自身的原因去为难别人,为难学校,我觉得她恰恰一直在为难自己。如果,非要给这样的行为找个合理的解释,我想这一切都缘于她对语文教学的挚爱,对学生的挚爱,对教育事业的挚爱。我不知道,在这三十二年里,王老师教过多少学生,他们是否还记得王老师苦口婆心的谆谆教导,但是我相信,这些学生们一定是幸福的,因为他们接受的教育是有温度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她不仅是学生登天的梯,也是年轻教师进步的梯。每当学校有老师参与课堂教学比赛,王老师都无怨无悔地给予指导和帮助。为了打磨一节好课,她陪着年轻人通宵达旦,大家都说:“有王老师坐阵,心里有底。”作为主角,她压得住气场;作为配角,她懂得适时退场。对于荣誉,她淡在名利之外,淡在诱惑之外,只把教师的本分谱写得浓墨重彩。无论与谁相交,态度皆是不卑不亢;处理问题也能做到不偏不倚;不为利害所动,不为世故所淫,也不为世俗左右。她始终坚守着自己的本心,秉持着情操,有所为有所不为,此种境界,大概就叫落花无言、人淡如菊、心素如简吧。能与这样的人同行是我莫大的幸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1, 1, 1);"> 身为人师,她兢兢业业,一丝不苟;</span><span style="font-size:22px;">作为长女,她时时事事都想着体谅父母的辛苦,给弟弟妹妹做好榜样。</span><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1, 1, 1);">她是最贤的妻,最贴心的女,最孝顺的媳,两个孩子也教育得非常优秀,</span><span style="font-size:22px;">女儿研究生毕业现供职于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儿子研究生在读。这个温馨的家在2003年被评为“甘肃省五好文明家庭”。每个角色,她都尽心竭力地付出,生活也以同样深情回报了她的善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1, 1, 1);"> 德行天下,成就芳华。教育无他,唯爱与德。如今的她,临近退休,依然无悔无怨,努力把一方三尺讲台演绎成精彩人生的大舞台。爱,在三尺讲台蔓延;德,在三尺讲台传承。那里记载了王老师三十二年最美丽最珍贵的青春岁月,而且,它还在继续,并将一直继续下去……</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我不知道这些干涩的文字,能否表达出心中沉淀已久的情感。只是,每当我看到王老师在校园里奔忙的身影,就会情不自禁地想起她的好,想起亦乐园里和她一样默默无闻的老师们,想起那些和她一样吞下委屈喂大格局的老师们。言不及义,且让文字随着记忆静静流淌,在春暖花开的季节,借着这些温暖的梯子,一起眺望亦乐园的撩人春色。</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