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次旅行是在2020年春节。这一篇游记写在2021年春节,因为疫情,守着老妈妈在石家庄过年,在家闲着没事儿,翻看去意大利旅行的照片,历历在目的是许多美好的经历和回忆,于是就动笔把它们记录下来。<br> 2020年在意大利过年,是提前半年就计划好的,当时堃从网上看到往返机票4000多块钱,过了一段时间5600了,于是就决定先把机票买了。<br> 然后,我开始每天晚上做功课,去哪儿玩、去哪儿吃、打算买些什么,很用心地计划着。准备办签证的材料、订行程、订酒店都是堃和我一块儿完成的,他在网上订了酒店、景点的门票和大交通的车票。我们的行程是:北京出发—罗马—梵蒂冈—五渔村—米兰—科莫—奥特莱斯—罗马—返回北京,一切都按计划推进。堃给我发了旅游英语视频,让我学习、熟悉,说到了意大利就跟着我走,当时心里着实有很大压力。<br>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计划行程和实际行程</h3> 我期待的旅行是漫游,不仅仅是打卡拍照,吃吃喝喝,而且是走慢一点,呆久一点,多感受当地人的生活和风情,所以我们将最初的行程做了调整,去掉了佛罗伦萨和威尼斯,增加了五渔村和科莫。堃这次没有选择租车自驾,我发现确实是不需要,在市区内景点离得都不远,步行挺好,可以在街上多走走、多转转,在这样古老的城市里游逛,对于我来说是惬意的。去其他城市、景点坐火车或公交也都方便。还有一个原因是,意大利为保护历史建筑区,很多城市和小镇中心都设置了限行区,限行区入口有特殊红绿灯和监控摄像,搞不清楚违章进入会收到高额的罚款单。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阿布扎比机场免税店</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罗 马</b></h3> 1月24日,第一站罗马,住宿Hotel Relais monti,一幢老建筑,原本没有电梯,在一层大厅的空隙间加装了很小的电梯。接待的姑娘英语流利,语速很快,表情丰富,再加上肢体语言,感觉十分热情。我们住在二层,房间里空间不大,床也不宽,很干净,被褥柔软舒服。 房间门口的小桌上放着一些糖果,还有罗马城市的地图,我拿了一张地图,之后的两天我们一直按照这张地图到处游玩,对我们的帮助可大了。<br> 在罗马,去的餐厅多是提前在网上看好的。到达罗马的晚上正是中国的除夕夜,我和堃在Mater Matuta吃的年夜饭,共七道菜。<br>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温暖的烛光,摇曳着异国他乡的温馨</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冰淇淋</h3> 接下来两天的早晨在酒店三层的一个小套间里就餐,里面摆了三张小圆桌,阳台上还有两张,靠墙有一个T型台摆放食物,面包、火腿,煮鸡蛋、牛奶、麦片、果酱和水果,可以自己做咖啡和鸡蛋饼。堃饶有兴致地做鸡蛋饼,吃着他最喜欢的Nutella巧克利酱。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酒店的早餐</h3> 有人说罗马城是一件精致的建筑艺术作品,的确,罗马是一座历尽沧桑的城市,到处都是古迹,漫步在罗马街头,仿佛置身在一个多元、开放的博物馆,目光所及之处都展现着浓厚的文化和艺术气息。一座建筑建上百年都正常,有的几百年才建成,街道的路面是小方石铺成,磨得光亮,这每块砖石也都有着历史的印迹。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罗马警察</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街边餐馆</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书报亭</h3> 在我眼里,街道上坡、下坡,有共享单车但少有人骑,倒有些人骑摩托车,道路中间的铁轨不那么忙碌,经常有楼房将一条道路分为两条。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公共汽车</h3> 早上阳光很暖,吃完早餐出门。<br> 到了景点出示打印的网上购票信息,就可以走专门入口,不用去排长长的队购票。<br> 君士坦丁凯旋门,建于公元315年,是为庆祝罗马帝国皇帝君士坦丁战胜强敌、统一帝国而建,比1836年建成的巴黎凯旋门早了一千五百多年。紧邻斗兽场。那植物是意大利伞松(俗称罗马松),传达着浓浓的意大利元素。 如果说有一个建筑可以代表古罗马人的伤痛、荣耀和天赋,那一定是罗马斗兽场,从开始的兽与兽斗、兽与人斗,到人与人斗,这圆形场地、迷宫般复杂的通道展现着极端的血腥与残酷。即使时光相隔千百年,也仿佛听到几万人齐聚在这里的喧嚣、呐喊和嘶吼声。 听着语音讲解器里的讲解,站在二层,凝视整个斗兽场。此时参观的人们都驻足良久,表情凝重,静静凝视,大概在他们脑海里也同样活现着那个年代、那些场景。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从斗兽场遥望古罗马遗址</h3> 从斗兽场出来去古罗马遗址,也被称作古罗马废墟,跟斗兽场是联票,排了半天队才进去。这里曾经是罗马帝国政治经济中心,曾经是繁华闹市,还有蒂奥斯库雷神庙、维纳斯女神庙、恺撒神庙等群多神庙,虽然如今已是一片废墟,但仍能感受到它深沉的魅力和厚重的气息,那些矗立的断壁残垣、庙墩孤柱似乎在向人们讲述着它曾经的辉煌。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威尼斯广场</h3> 威尼斯广场,白色大理石建造,很有气势的新古典主义建筑。鸽子在天空中盘旋,凭添了一份祥和。<br>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万神庙</h3> 万神庙是至今保存完整的一座罗马帝国时期建筑,始建于公元前27-25年,由罗马帝国首任皇帝屋大维的女婿阿格里帕建造,用以供奉奥林匹亚山上诸神。主体呈圆型,四周墙体上没有窗户,穹顶上的圆洞是唯一的采光点,每天,在不同的时间,阳光从不同的角度照射出光柱。万神庙外观看上去有些粗糙,内部装饰却精致。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圣母雕像,拉斐尔葬于雕像下面</h3> 当地人和游客都喜欢在室外的凉伞下就餐,即使冬天也是一样。就餐前通常会先上一份免费的餐前面包,用篮子装着,不甜,不腻。我们在万神庙外街边的一家餐馆吃中饭,堃吃意面和比萨,我更想吃沙拉。这家芝士沙拉很大份,里面的芝士也是很大块,是好吃的,但吃不完。<br> 沐浴在正午的阳光里,边吃饭,边休息,边看着街景。<br> 旁边有货币兑换处和冰淇淋店。<br>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特莱威喷泉</h3> 特莱威喷泉,也叫许愿池,是罗马海神尼普顿的神殿。中间的大理石雕像是海神,驾驭着马车,两边是水神站立在礁石上,神态栩栩如生,古朴而精美,浅绿色的池水在暖暖的阳光下显得那么柔和。背朝许愿池,右手持一枚硬币从左肩向后抛出,许下三个愿望,其中一个必须是“再回罗马”。<br> 许下一个心愿,许下一份对未来的期待。<br>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圣天使堡和圣天使桥</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这是堃拍摄的我最喜欢的照片之一)</div> 台伯河是罗马的母亲河,从罗马城中穿过,河的东面是古迹密布的老城区,西面是相对较新的城区,河道的两岸种满了法国梧桐。台伯河上面有很多很有意思的桥,当地人喜欢在这里散步。夕阳下,沿着河岸慢慢地走上一段,看着缓缓流动的河水,听着街边艺术家的演奏,日落的美丽和音乐的美好,这个傍晚,让我们忘记了是在异国他乡。<br> 圣天使堡修建的时候准备做罗马皇帝的陵墓,后来曾经当作监狱,再后来被改建成一座华丽的罗马教皇的宫殿,现在是意大利国家博物馆。<br>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圣母圣洁之柱</h3> 西班牙广场是因为建在西班牙大使馆旁边而得名。这是白天和夜晚的“圣母圣洁之柱”,高二十七米,柱头是倒钟的形状,顶上是一尊圣母雕像,底座上是基督教人物雕像和浮雕,很漂亮的纪念碑。<br> 旁边是著名的《罗马假日》里赫本吃冰淇淋的大台阶,台阶上游人不断,都在拍照留念。广场周围布满了罗马最奢华的商店,各种服装店、珠宝店还有英式茶馆。逛着街边的店。感受着这个古城罗曼蒂克的气息。街上流动着淡淡的香水味儿。<br>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西班牙广场台阶和圣三一教堂</h3> 街上人行道比较窄,我跟堃不能并排行走,我一直跟在他后面。堃说:“说好了出来跟着你,可是你一直都跟在我后面,一点儿不动脑子可不行,你想去哪儿,我跟着你”,于是我就赶紧研究手里的地图,对照手机里的谷歌地图,上面的字那么小,还都是英文,我太难了。我在前面走,他在后面跟着,拍拍照片什么的。<br> 路过斗兽场往酒店走的时候,我带错路了,前面有几个黑人,手里拿着自己编的、木头片串成的小手串,我们过去的时候,其中一个人握住堃的手,一边很热情地聊天一边把手串往他手腕上戴,堃其实是不想要的,那个黑人又给我戴上一个,我也非常不想要,黑人一个劲儿地说:“你叫什么名字,这个不要钱”,这样,堃和我一人戴了一个走了。结果走的路还是不对,又返回来往另外一个方向走,这时又有另外一个黑人拉住堃,又很热情地聊,给堃手串,这次堃没有要。这时刚才遇见的那个黑人过来了,说这个是要钱的,我问要多少钱?他的意思是你看着给,我给了他5欧元,他把5欧元给了另外那个黑人,还要,我包里散放着的还有一张10欧元,他拿过去,还抻头看看我包里还有没有钱,没有看到就作罢了。继续往酒店走,我和堃心里都有点气,觉得被人讹了。堃说其实这几个黑人也并不坏,没有硬要多少钱,他们在这里给路人送自己编的小手串,其实是为了挣点钱的,不然在这耽误时间干嘛呢,我们开始拿了人家的手串,是应该多少给点钱的。所以,这件事也不是坏事。<br> 回到酒店,又把第二天要去的地方和路线仔细看了看,再出门心里就有数了,在售票机上买车票也觉得并不难,用现金买点明信片什么的,找的钱也能弄明白咋回事了。堃说:“你看,这样是不是很开心”。<br> 这个晚上没有睡踏实,外面年轻人在街上聚会,歌声、乐器的弹奏声很吵,不知道几点才散。<br> 这条街不知来回走了几趟,往返酒店总会穿过这条街,还会穿过一座一百多米长的桥洞。从台伯河往回走的时候,在谷歌地图上查到有一座叫埃斯奎利诺的山(拉奥孔曾葬于此处),我说想去看看山,跟着谷歌地图就走到了这座桥洞的上面,并没有山,堃说本地人就喜欢把这高点儿的地方叫作山。 离开意大利前从米兰返回罗马住了一晚,第二天从罗马启程返回北京。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罗马机场退税</h3> 特别想说说意大利的冰淇淋,名不虚传,每家店进去都好吃。就像“不是所有的牛奶都叫特仑苏”一样,也不是所有的ice cream都叫Gelato。在意大利人看来,意式冰淇淋Gelato与更加流行的美式冰淇淋ice cream区别是很大的,比如说,由于添加了更多纯天然食材,极少使用香精,大部分意式冰淇淋的保质期只有一周。又比如说,意式冰淇淋多数采用慢速搅打,甚至还有相当一部分采用手工搅打,冰淇淋里的空气含量比美式冰淇淋大大减少。意大利人对他们的特产gelato非常自豪,在博洛尼亚郊区修建了世界上第一家冰淇淋博物馆,从意大利第一口储存冰块的冰窖开始,讲述了gelato的前世今生。<br><br> 在意大利这些天,总是天阴,多云,我用手机拍照、技术又不行,拍的照片不好看,但这是真实的场景,真实的记录。那些好看的照片是堃用相机拍出来的。<br>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梵 蒂 冈</b></h3> 1月25日上午,来到圣城梵蒂冈,这是一个“国中之国”,坐落在罗马城的西北角,美丽的台伯河畔,它的面积仅相当于北京故宫的五分之三。梵蒂冈的国界除圣彼得广场外均以城墙为界,南、西、北三面有高墙与罗马城隔开,东面圣彼得广场这条刷的白线就是“国界线”,与罗马城自由出入,是一个没有国门的国中之国。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南、西、北三面的城墙为国界线</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圣彼得广场前面的白线是“国界线”—网上图片</h3> 梵蒂冈最恢弘的建筑当属圣彼得大教堂,原来是罗马教皇的宫廷。教派在古代欧洲具有绝对的权利和影响力,而梵蒂冈是全世界天主教的朝圣地,每天接待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朝圣者和游客。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圣彼得广场全景-网上图片</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圣彼得大教堂和圣彼得广场</h3> 排队等候进入圣彼得大教堂的参观者摩肩接踵。我们没有进去,就不多赘述了。<br> 教堂前面的圣彼得广场,是罗马教廷用来从事大型宗教活动的地方,能容纳50万人,地面用黑色小方石块铺砌而成,两侧被284根大理石圆柱和88根方柱组成的半圆形回廊环绕,回廊顶上有142个殉道者的雕像,人物神采各异。 广场中央矗立着41米高的埃及方尖碑,它是从埃及亚历山大城运来的,碑顶曾安置着一个铜球,里面保存着凯撒的骨灰,后来铜球被取下,取而代之的是一个铜十字架。 圣彼得大教堂左侧是圣彼得高大的雕像,他神情自若、面带微笑,右手握着那把耶稣送给他的通向天堂的金钥匙,左手拿着一卷耶稣给他的圣旨。他头上的缕缕卷发、脸上的条条皱纹、下巴上的撮撮胡须和身上的层层长袍无一不被雕琢得细腻、逼真。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街边艺术家</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协和大道通向圣天使城堡</h3> 圣彼得广场前面的街道是协和大道,非常热闹,两边有商店、邮局、冰激凌店,可以买到各种明信片、邮票和纪念品,沿着协和大道向前就是圣天使城堡和圣天使桥。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梵蒂冈博物馆</h3> 如果你一生注定要去一次罗马,一定不要错过梵蒂冈博物馆,你不必有多懂这些高雅艺术,也不必担忧有附庸风雅的嫌疑,因为只要相遇,便是永恒。<br> 梵蒂冈,这个小小的国家,却有着一家大大的博物馆,博物馆中有六公里的展示空间,拥有12个博物馆、5条艺术长廊和屋顶花园,每个博物馆里有许多小展馆,汇集了无数古希腊、古罗马、古埃及、中世纪的艺术珍宝,还有大量文艺复兴时期大师们的精华之作,是西方文化艺术最宝贵的珍藏。<br> 其中包括我们耳熟能详的名作:“创世纪”、“最后的审判”、“雅典学院”、“基督变容图”、“基督下十字架”“克尼多斯的维纳斯”、“沉睡的阿莉亚多尼”、“尼罗河河神”,还有三大镇馆之宝拉奥孔雕像、残躯雕像、阿波罗雕像,当然也包括其博物馆欧洲宫廷式建筑本身。<br>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博物馆侧门的雕塑,左边是米开朗基罗,右边是拉菲尔</h3> 梵蒂冈博物馆太大了,稍不留神就可能转得晕头转向。进馆以后,我们领到一张游览图,上面是馆方设计的参观路线。我和堃租了一台语音讲解器,插上耳机,一人听一边,有几种语言可以选择,其中有中文,在讲解器上按下展厅号码、再按下展品号码,就可以听到关于这件展品的讲解。<br> 参观线路大概是这样的,入口→埃及馆(各种木乃伊、阿努比斯雕像)→凯撒馆→新翼陈列室→八角庭院→缪斯馆→希腊十字馆→挂毯馆→地图馆→拉斐尔画室→西斯廷礼拜堂→出口。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圆形展厅的穹顶</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地面</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埃及馆</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基督变容图》</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基督下十字架》</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美洛佐.达》</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天顶画</h3> 梵蒂冈博物馆最著名的是拉斐尔画室和西斯廷礼拜堂。<br> <br> 其实不用怎么用心辨认,一下子就能感觉到步入了拉斐尔画室,因为这里的房间满墙壁、满天花板全部都被拉斐尔的各种壁画填满。<br> 拉斐尔·桑西是意大利画家、建筑师,与达·芬奇和米开朗基罗合称“文艺复兴三杰”。他性情平和、文雅,他的绘画以“秀美”著称,人物清秀,场景祥和,洋溢着明净的色彩、柔和的线条和宁静而优雅的节奏感,这也是我喜欢拉斐尔的原因。年轻的时候喜欢《读者文摘》,每期的封底都会有一幅油画,都会把它剪下保存起来,其中最喜欢的就是拉斐尔和达·芬奇,还有梵高,他的向日葵和他的自画像总是让人记忆深刻。<br> 26岁时,拉斐尔受教皇尤里乌斯二世的委托,装修教皇宫殿,包括教皇的住所、书房、会客厅在内的房间,房间的四壁、屋顶及宫中长廊由拉斐尔及其助手绘制了一系列壁画,这也成为了后来的拉斐尔画室,主要有君士坦丁厅、埃利奥多罗厅、签字厅、火灾厅。<br>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雅典学院》</h3> 签字厅是拉斐尔画室的核心。天顶和四面墙壁的四幅绘画分别代表神学、哲学、诗学和法学。其中场面最宏伟、意义最深刻的是《雅典学院》,被誉为古今壁画艺术的登峰造极之作。绘画中汇集了西方从古希腊到文艺复兴各个不同时代的哲学家、科学家和艺术家,居于正中的是正在进行哲学辩论的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中间坐在台阶上的是第欧根尼。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佛利尼奥的聖母 》</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圣母的婚礼》</h3> 拉斐尔创作了大量的圣母像,《圣母的婚礼》是他的成名之作,创作这幅大型祭坛画时他还不满21岁。1520年,拉斐尔37岁时,因高烧猝逝于罗马,葬于万神庙。他的生命像一颗璀璨的流星闪耀而短暂。<div><br></div><div> 西斯廷礼拜堂也叫西斯廷教堂,建于1480年,是教皇的礼拜堂,后来也成为了选举教皇的地方,庄严程度非同一般。最著名的是米开朗基罗的壁画巨作《创世纪》和《最后的审判》。<br></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创世纪》</h3> 《创世纪》是米开朗基罗创作的穹顶画,位于西斯廷礼拜堂正中央的天花板上,绘画由九幅组成,取材于《旧约·圣经》。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最后的审判》</h3> 《最后的审判》,同样是米开朗基罗的巨作,画面占满了西斯廷天主堂祭台后方的整面墙壁,自上而下描绘了天堂、人间和地狱的场景。画面中央是耶稣站在云端主持着正义的审判;圣母在耶稣身旁怜悯地注视着世人;画面左侧,行善者在耶稣右手的指引下升入天堂;画面右侧,作恶者在耶稣左手的示意下堕入地狱。<br> 米开朗基罗自幼被父亲送去石匠家寄养,在击石声中度过了他的童年。他天性聪慧,但个性的倔强让米开朗基罗的作品始终充满着刚毅不阿的情结,也正是他的这种性格,让他的一生都在悲壮中度过,始终饱受非议,八十九岁那年他在自己钟爱的岗位上走完了一生。<br><br> 梵蒂冈博物馆在雕像中最著名的三大镇馆之宝是:拉奥孔雕塑、阿波罗雕塑、残躯雕塑。<br> 1506年,《拉奥孔》雕像在罗马圣母玛利亚大教堂附近的一个葡萄园里被发掘出来,震动一时,被推崇为世上最完美的作品。<br> 拉奥孔是希腊传说里的特洛伊英雄。古希腊对特洛伊城久攻不下,最终用木马计攻破城门。拉奥孔是特洛伊城的祭司,看穿了希腊人的图谋,警告人们不要把木马放进来。然而天机不可泄露,拉奥孔的行为激怒了女神雅典娜,雅典娜派两条蛇把拉奥孔和他的两个儿子勒死。<br> 作品表现了拉奥孔和他的两个儿子被巨蛇缠绕、濒于死亡的时刻,身体形态狰狞、紧张,面部表情刻画得非常传神。<br> 说起这座雕像,还有一个小典故。由于雕像出土时拉奥孔的右臂是残缺的,当时正处于文艺复兴时期的各位大师们对右臂的讨论非常激烈,米开朗基罗认为拉奥孔的右臂应该是弯向肩头,而其他人则认为右臂伸向空中的姿态更有英雄气概。教皇组织雕塑家们进行了一次非正式的竞赛,拉斐尔作为评判,最终手臂伸展的方案胜出并被安装到雕像上。然而,戏剧性的是1957年在罗马的一处建筑工地上发现了缺失的拉奥孔右臂,右臂的姿势却正如米开朗基罗所主张的那样弯向肩头。实在令人赞叹!<br> 据考证《阿奥孔》雕像系阿格德罗斯和他的两个儿子共同创作,许多艺术家曾经复制过它,而一些大师的仿制品也同样珍贵,现存于佛罗伦萨的乌菲兹美术馆、乌克兰敖德萨的考古博物馆等。<br>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望楼的阿波罗》</h3> 《望楼的阿波罗》,雕塑刻画了阿波罗张弓搭箭时的动作,人物面庞俊美,姿态优雅,皮肤光洁,线条流畅、自然,透过冰冷的大理石似乎能够感觉到阿波罗的身体富有弹性和温度。这一作品被赞为古希腊最完美的雕塑。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残躯》</h3> 《残躯》,起初这尊雕塑并没有引起我过多的注意,因为整个雕塑并没有之前那些那么气势磅礴,所以走过路过容易被忽视。仔细欣赏,会看到虽然这座雕塑在岁月中已剩断臂残躯,但依然传达出生命的力量和人体的美感。传说尤利乌斯二世曾委派米开朗基罗对其进行修复,却被一口回绝,因为米开朗基罗认为这具大理石雕成的生机勃勃的身躯已足够完美。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尼罗河河神》</h3> 走进地图陈列馆,几乎所有人的注意力都是先被金光灿灿的屋顶吸引了,长长的廊道拱顶如同一条金色的缎带伸向远方,由于太过精美华丽,以至于喧宾夺主而淡化了挂在两侧墙上的地图。 长廊的天顶画,包括罗马、皇帝、教皇等相关历史的场景,还有来自神话和《圣经·旧约》中的场景。两侧墙上挂着的40幅地图壁画描绘了十六世纪时意大利各地区的地形地貌。<br> <div> 挂毯馆也是我最喜欢的,它的格调柔和、温雅。在长廊的两侧墙壁上挂满了挂毯,全都是工人按照草图一针一线编织出来的,十分精美,每一幅挂毯讲述着一个故事,其中讲述耶稣生平的有19幅,每幅都有四、五百年的历史。虽然我并不懂其中的故事和含义,但就从欣赏的角度而言,那犹如油画一般的质感、立体感,从人物表情到动作都栩栩如生,会让人被它感动。<br></div> 感叹啊,历史、文化、艺术太深邃、太丰富,我的了解和表达太匮乏了。<br><br> 漫步在梵蒂冈博物馆内,不仅能感受到浓厚的教宗博物馆气息,关键是每进入一个展厅都让你感觉到强烈的震撼,瑰丽宏伟的绘画、壁画、雕塑、历史、文化、艺术、宗教一一呈现,展厅里满墙壁、满天花板包括地面都是精美作品,奢华之风一阵阵扑面而来,整个人被大师的作品包围着,感觉真是奇幻。<br>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出口处的旋梯</h3> 参观到最后还有一个意外的惊喜,便是出口的双层旋梯,是1932年摩莫的作品。这个旋梯的独特之处在于它会让人产生视觉误差,看似一个旋梯,实际是双层的,入口也是两处,但只开放了一处入口,因此只有一层有游客,另外一层是没有人的。走完旋梯便是博物馆的出口大门了,就此整个参观结束了。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博物馆窗外的意大利伞松</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