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孩子 <p class="ql-block">在新中国拍摄反映战争年代的儿童片中,电影《红孩子》以其明朗、生动、朴实、自然的风格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片中小主人公苏保、细妹也成为那个时代英雄少年的经典形象。1958年2月14日,中午十一时左右,长春电影厂的摄影棚门忽然大开,一位身材高大,身穿灰大衣的人在中共吉林省委第一书记吴德和厂长亚马陪同下健步走了进来,"这不是伟大领袖毛主席么"!意外的惊喜使整个摄影棚顿时欢腾起来。毛主席边走边挥手向大家致意,问道:"你们是长春的吗?都是哪个剧团的?"孩子们回答说:"我们是北京的,都是学生。"看着孩子们依偎在毛主席身边这一问一答的动人情景,在场的人们心里感到暖乎乎的。当毛泽东走到一片树林前停下脚步询问扮演细妹的小演员一些问题时,摄影师们纷纷举起了照相机。毛主席见状笑着说:"你们把我也当电影拍了。”经过摄制组的努力,电影《红孩子》终于与广大观众见面了。影片上映后受到各方面的好评。作曲家乔羽为影片创作的主题歌《共产儿童团歌》也随之广为传唱,历久不衰。</p> 苦菜花 八一电影制片厂1965年摄制完成的《苦菜花》,以敌后抗日根据地复杂残酷斗争为背景,通过胶东农村一户人家境遇衍变,深刻鞭挞了日本侵略者的凶狠残暴和汉奸走狗的卑劣无耻,热忱讴歌了抗日军民前赴后继、不屈不挠的崇高精神,从一个侧面勾勒了人民群众在党的引导下,经过血与火的洗礼,逐渐觉醒并走向革命的进程。影片内容厚实、人物鲜明、格调深沉,具有颇为感人的力量。电影《苦菜花》是从贫苦农家子弟成为著名军旅作家的冯德英,根据自己同名长篇小说改编而成。在《苦菜花》的改编中,影响最大当数电影。影片于1964年正式开拍,最后确任执导的是八一厂年富力强的导演李昂。他经历过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对片中所表现的内容并不陌生,亦有颇为丰富的拍片经验,主要角色中的母亲、星梅、姜永泉,以及敌方的王竹、王唯一、清水等,均由八一厂演员剧团的曲云、袁霞、王志刚、谢万和、刘江、孟庆芳等饰演,娟子、王柬芝的演员,则是借用在《地雷战》中饰演过田嫂的济南军区前卫话剧团杨雅琴、空政话剧团顾岚。为从音乐上体现特有的胶东风情,专门找到曾拍摄以山东解放区军民自卫反击战为题材《红日》的上影天马厂,邀请脍炙人口的《谁不说俺家乡好》作者之一、亦是山东牟平人的萧珩,客串本片作曲,为之创作了主题组歌“苦菜花香”,同一曲调反复出现,根据规定情境歌词有所变化,或悲痛或深沉或高亢或欢乐,并由《红日》原唱的山东歌舞团的王音璇演唱,委托上影乐团演奏录制,极具感染力量和地方风味,为影片增色不少。 战火中的青春 影片《战火中的青春》根据陆柱国小说《踏平东海千顷浪》部分章节改编 。1959年,小说中高山和雷振林的故事受到人民文学杂志社编辑的喜爱,以《战火中的青春》为题单独发表,导演王炎看到后,半夜拜访陆柱国,两人联手创作剧本。由于二人无法在影片中续写两人的故事,便安排高山和雷振林赠刀分别 。因为社会环境的原因,《战火中的青春》自始至终都在回避战士的男女之情 。而影片为了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十周年时献礼,必须在12月31日之前停机,所以剧组夜以继日地拍摄了三个月。导演王炎想在影片中添点浪漫主义,因此他选中了庞学勤出演雷振林,因为庞学勤当过兵,而且被称为小白脸。但长春电影制片厂厂长亚马认为庞学勤不适合这个角色,但在王炎的坚持下,庞学勤最终出演了雷振林。全片550多个镜头中,动用了530个镜头拍高山和雷振林 。高山的扮演者王苏娅为拍摄影片,剪去长发,女扮男装,为此她整天哭哭啼啼,庞学勤于是买来糖果哄她,才使她破涕为笑 。王炎决定王苏娅出演高山时,王苏娅正拍摄《五朵金花》,于是《五朵金花》导演王家乙还赶拍了王苏娅的戏 。 柳堡的故事 电影《柳堡的故事》剧情:1944年春,宝应县柳堡地区终于解放了,新四军战士纪律严明、作风严谨,很快就解除了当地百姓的疑惧心理,与百姓们打成一片。四班副班长李进在村民田学英家养伤的时候,两个人互生好感,但为了革命事业,李进放下了这段感情,随部队南下作战。五年后,李进成为连长,二妹子也光荣入党成为革命骨干。除了美好的青春与爱情,《柳堡的故事》还把另一种美的享受带给了观众,这就是优美景色与悦耳音乐的完美结合。在导演王苹细腻抒情风格的指导下,摄影师曹进云将苏北水乡恬静,优美如画的景色展现得淋漓尽致。影片开始时江南的小桥流水,绿色的田园,转动的风车,动人的音乐将观众很快带入一个和平、宁静、温馨的环境,预示着一个优美爱情故事的即将发生,而影片那首主题曲《九九艳阳天》更是将这种妙不可言的美丽推向了极致。据说啊,当时剧本在写到李进帮助老乡修房子时,黄宗江觉得这里应该有一段音乐,而且一定要是民歌体的,于是就把想法告诉作曲高如星,这便诞生了传唱半个世纪的经典——《九九艳阳天》。 枯木逢春 1961年,编剧王炼原即血吸虫病患者,他根据自己的经历和感受创作了同名话剧,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同年,编剧王炼受著名导演郑君里之邀,将其成名作《枯木逢春》改编为电影剧本。影片成功地将江南农村彻底消灭血吸虫病这个震惊世界的奇迹再现于银幕,导演郑君里以细腻的手法和富于诗意的画面,讲述了这个故事。影片追求画面结构的严密和蒙太奇构思的新颖独到,故事叙述流畅自然,摄影大量吸取了中国古典戏曲和绘画的表现方法,尤其是横移长镜头的出色应用,使影片具有含蓄隽永的艺术意境和浓郁的抒情色彩。片中的插曲“重逢”至今也传唱不衰。 蚕花姑娘 《蚕花姑娘》是上海电影制片厂摄制于1963年的一部电影,其主要剧情为:蚕乡姑娘小萍,想当演员,养蚕粗枝大叶。嫂嫂巧莲学习养蚕虚心踏实。一次小萍为看戏使蚕生了病,挨了批评。一气之下跑到镇上找到剧团里当演员的小梅,刚巧小梅也因要演主角在闹情绪,见此情她有所悔悟。这时巧莲赶到,以姑嫂情谊感动了她,使她转变了思想,决心做一个热爱农村的蚕花姑娘。在记忆的长河里,有太多的美好影像定格在我们的脑海深处无法抹去,如今再想起,依旧是那样的温馨而美丽。而剧中的演员,除了大家都所熟悉的以外,还有一位年轻美丽的女演员,给我们留下了非常深刻难忘的印象。她,就是在影片中扮演小萍的尤嘉。所以她也成为那个时代的“清纯美女”的代言人。特殊十年期间尤嘉和许多同期优秀的电影演员如向梅、朱曼芳等人一样无戏可拍。直到1973年,她才重新出现在银幕上。但是1985年,这位美貌的女演员,就过早地离开了影坛,前往香港经商和定居。按照年龄来算,如今的尤嘉,也应该有82岁高龄了。可惜网络上却找不见有关她近况的任何消息,甚为遗憾。 护士日记 上海某护士学校毕业生简素华,不顾男友沈浩如的反对,毅然远赴北方一荒凉简陋的工地医务站工作。特大风暴来临的时候,简素华悉心照顾病人,并没有时间和前来探望她的男友儿女情长。在男友带着对简素华的不理解另组家庭后,简素华依然无怨无悔地工作在医护前线。而此时走入她感情生活的,是一直对她怀有敬慕之心的高昌平…… 这部拍摄于1957年,由王丹凤主演的《护士日记》,讲述了护士工作、生活、爱情中面临的诸多矛盾。简素华,这个最负责、最典型的护士,树立了护士在银幕上的经典形象。里面的插曲“小燕子”也是脍炙人口。 神秘的旅伴 <p class="ql-block">影片《神秘的旅伴》根据白桦短篇小说《一个无铃的马帮》改编。 本片着力描写了新中国建立初期边境地区的复杂局面,以及边防军指战员和少数民族人民携手同德、与敌特分子作斗争、保卫边疆的故事。该片情节曲折,具有较强的故事性;导演手法质朴清新;所展现的少数民族和边地的风俗人情,也为观众增添了观赏趣味。片中的插曲《缅桂花开十里香》也被改编成多种音乐形式广为传扬。</p> 三 笑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一部香港拍的电影曾风靡一时,从城市到乡村,男女老少都爱看,超越了观念和趣味。这部电影就是香港六十年代拍的音乐喜剧故事片《三笑》。《三笑》出现在八十年代初,刚好是国内文艺思想转变的时期,观众从思想性、观念性一向鲜明的政治化电影的惯性中,突然看到了纯粹的娱乐性电影,为这种以放松和欢娱为目的的电影所倾倒。《三笑》走了一条中国最传统的故事路线,情节上忠实民间故事,结构上倾向古典小说,表演上效仿传统戏剧,深得中国传统艺术的精要,是以传统文化征服观众的典范。《三笑》以喜剧性质的音乐表现行片,始终贯穿了一种轻松、机智的气氛,让观众愉快欢乐,笑声不止。其中人物的内心思想活动、对话交流等,多用唱段表现,对话明显少于歌唱。而且,聪明的导演把那些经典的江南民歌拿来,套上故事需要的唱词,整个电影流淌着江南民歌那种温暖、精巧、流畅、委婉的情思,音乐贯穿了整个故事,却又完全不同于歌剧,在形式上作出了可喜的探索,并获得了巨大成功。当然,这部电影还得宜于主要演员的表演才情,唐伯虎由向群扮演,表演准确细腻,神采飘逸,而演秋香的陈思思,更有回眸一笑百媚生的韵味,迷倒了当年大批观众。《三笑》中的歌曲曲调都是江南民间小调,有《茉莉花》、《吟诗调》、《吴江歌》.《好一个婵娟》等。《三笑》中有30多首歌曲,都很好听。 海 霞 “大海边,沙滩上,风吹榕树沙沙响。渔家姑娘在海边,织呀么织渔网„„”一提起《海霞》这部影片,相信已过而立之年的人耳边就会响起影片中这首旋律优美、曲调婉转的插曲《渔家姑娘在海边》。然而,就是这样一部深受广大人民群众喜爱的优秀影片,在其创作及上映的过程中,却经历了常人难以想像的艰辛和波折。1971年5月20日,长于故事片拍摄的导演谢铁骊同导演成荫、摄影钱江联名给周恩来写了一封信,反映广大工农兵群众对故事片的迫切要求,并就如何抓好故事片摄制等问题提出了自己的意见。正是由于周恩来的干预,1972年,由江青掌管的国务院文化组这才决定恢复故事片的生产。谢铁骊随后组建了《海霞》摄制组。刚从干校回厂的王好为进入导演组,成了他的副手。老搭档钱江负责摄影。班子搭好后,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一场演员选拔,最后确定由“文化大革命”前已经成名的王苏娅出任女配角阿洪嫂,在北京前门一家副食店发现的张力维饰演彩珠,从北京的一所小学里找到蔡明出演小海霞,天津的中学生洪学敏扮演玉秀。戏中女主角海霞原打算由谢芳扮演,但由于她的年龄偏大,后来改由福建省京剧团的吴海燕扮演。经过一番紧张的劳作,1975年初,谢铁骊终于完成了《海霞》的拍摄。1975年6月15日,经过第二次修改的《海霞》送文化部审查,这也是文化部第三次对该片进行审查。于会泳等人当日便看了影片,仍然不予通过,派人到北影厂封存了影片的全部底片和样片。在北影厂召开数不清的大会小会上,大肆讨伐谢铁骊,还声称要追查出谢铁骊背后的“黑手”。但谢铁骊并没有屈服,他将申诉信送到了国务院信访局。他在信中驳斥了文化部给《海霞》定下的违反“三突出”的罪状,指责掌管文化部的于会泳和刘庆棠借影片整人。7月25日,他还与钱江联名给毛泽东写了一封信,请求他过问。毛泽东在信上批示:印发政治局各同志。月底,邓小平亲自主持政治局审看了《海霞》,肯定了这部片子,《海霞》终于获得了一张“准映证”。同年8月,在邓小平支持下,历经坎坷的《海霞》在全国公映。<br> 带手铐的旅客 1979年底,于洋发现了名为《戴手拷的人》的剧本,看后很喜欢 。他认为让人们牢牢记住历史悲剧不能重演,是每一个饱尝灾难的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另一方面,他曾为自己的导演工作制定过一个计划,即趁腿脚灵活时拍些动作性强的片子,而这个剧本正好符合他的要求。他找到北影厂的厂长汪洋,提议拍摄《戴手拷的旅客》。该片的主演,于洋最初属意曾出演过《铁道卫士》、《国庆十点钟》等惊险片的印质明。但印质明看过本子后,认为自己不合适,反而建议于洋亲自出演主角刘杰。赵子岳、汪洋等人也鼓励于洋自己担任主演。于是,于洋第一次尝试自导自演 。为了表现人物的坎坷命运以情动人,于洋在摄制组刚建立时就决心要一首动人的歌曲倾诉战友情。他和作曲家王立平一字一句研究切磋,默契配合,创作了《驼铃》。因为于洋对歌词做过多处修改,王立平提议歌词作者也署上于洋的名字,但是被于洋谢绝了 。 小 花 1978年,谢添看了反映1947年解放军由战略防御到战略反攻的文学作品《桐柏英雄》后,决定将其改编为电影并搞了一个剧,但他后来改变主意拍摄《甜蜜的事业》。正巧北影厂的另一位导演张铮正愁没有好剧本,她便接手了这个项目 。张铮曾随汤晓丹导演拍摄过《铁道游击队》,对拍军事片有一定经验。她一开始也准备按战争军事片的思路拍,但是在摄影师云文耀的启发下,她决定换个角度,尝试在片中融入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手法。经讨论后,主创人员达成共识,要通过妹妹找哥哥的曲折过程反映深厚的兄妹情,将人物命运而非战略思想当成影片的主要内容。这个想法得到了时任文化部副部长的陈荒煤、北影厂元老谢铁骊和聂晶等人的支持 。根据主题的改变,编剧把战争场面推为背景,围绕人物感情戏重新写了剧本,省略了与主线无关的情节,片名也改为《觅》。三兄妹童年的苦难生活曾经是主创人员修改剧本时最头疼的难题。他们一开始依照编年史方式来写,但发现如果影片出现大段回忆会乏味枯燥。于是,他们决定打破中国革命题材影片的传统手段,在彩色片中插入黑白片的倒叙、回忆、幻觉,打破时空概念,把过去、现在和幻觉交织在一起 。剧本完成后交由陈荒煤审查,他主张再增加几场有人情味的戏,翠姑跪抬担架的戏也是他建议加的 。片子完成后,内部试映时反应不错,但是大家都认为片名《觅》太生涩。张铮到影评家钟惦斐的家登门请教,钟老提议片名改为《小花》,寓意是“报晓中国电影春天的一朵‘小花’” 黄健中打电话邀请刘晓庆出演《小花》里的角色时,说剧本很快会寄给她,结果刘晓庆等了好多天也没见剧本寄来,出于对北影厂的信任,虽然不知道自己要扮演什么角色,她还是去了北京报到 。为准备拍摄翠姑跪抬担架的戏,刘晓庆每天要在黄山的石梯上跪着走几遍,有时吃完饭上楼梯也要跪着走,膝盖跪得又红又肿 。一开始,北影厂给剧组的是黑白胶片,摄影师云文耀不甘心,硬是到片库里找到三大盒比利时产的彩色胶片、14小盒富士彩色胶片,这就为影片能拍成黑白、彩色交替的形式打下了物质基础 。为了写好主题歌,王酩与剧组一起体验生活,他喜欢喝酒,《妹妹找哥泪花流》《绒花》就是他在喝得大醉时创作的,写完后,他还找刘晓庆试唱,根据录音反复修改 。 归心似箭 1960年,编剧李克异应八一厂之约创作电影文学剧本《杨靖宇》,一直写到1961年。李克异由于工作关系曾接触过冯仲云等抗联将领,熟悉抗联的发展史,而为创作《杨靖宇》,他又翻阅了大量抗联初创和发展时期的资料,虽然后来剧本暂时搁置,但抗联英雄们的事迹始终萦绕在他的脑海中。这时,李克异看了一部外影片,影片塑造了一个对生活感到迷茫的反法西斯英雄。他受到触动,认为自己也有义务塑造出抗联英雄和东北人民中的典型人物。所以,他仅用了一周的时间,写出了剧本《一片归心》(后改名《归心似箭》),并得到了八一厂的厂长陈播和导演李俊的支持。1962年电影摄制组成立,李俊连分镜头剧本都准备好了。但不久后,因为剧本涉及人性问题遭到批判,摄制组被迫停止活动,这一停就停了十六年 。李俊一直惦记着《归心似箭》。十年动乱结束后,他重新修改了分镜头剧本,强化了剧情的人性味和人情味 。例如,为了使玉贞这个人物性格更丰满,他在文学剧本的基础上增加了玉贞“使性子”一场戏 。尽管当时有意见认为他写抗联战士的爱情戏有风险,但李俊认为,爱情与战争不是绝缘的,只要魏得胜和玉贞的爱情是真实的、合情合理的,人们接受起来就不会有问题。样片出来后,制片厂组织领导、专家和同行观看,专家提意见说故事结尾有些平淡。李俊想通过加戏来解决这个问题,但是片中主要矛盾均已经解决,加戏只能画蛇添足,所以他转而考虑用插曲来丰富人物的情感,亲自动手写了插曲《雁南飞》的歌词。片中主题曲的演唱者:单秀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