挡不住的思念

带头闯

<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 &nbsp;2023年7月9日(阴历五月廿二),是我伯父诞辰90大寿的忌日。2022年2月27日(阴历正月廿七)凌晨4点45分,伯父病逝于上海彭江护理医院,享年89岁。</p> <p class="ql-block">  我的伯父祖藉浙江省岱山县东沙角铁畈沙金家,出生于1934年阴历五月廿二,按族谱排行为金门第八代之后。伯父年幼(年仍3岁)丧父,与兄长(年仍9岁)相依为命。那一年,一时家境贫寒,生活拮据,无奈在1938年随母黄氏改嫁至东沙角横街头做糕点糖果作坊的洪家。</p><p class="ql-block"> 在我爹爹13岁下海撑船谋生时,伯父(7岁)才略知自己身世。知道自己既有一位同胞兄长,又是铁畈沙的金家子孙。此后,他视二地都为家,空闲时会常去铁畈沙金家,到海滩边划小舢板,与小伙伴们一起游泳、钓鱼、捉蟹。由于伯父从小天姿聪明、机灵过人、逗人喜爱,因此也博得了铁畈沙族里的左邻右舍长辈们的呵护和疼爱。</p><p class="ql-block"> 每逄春夏季节时,他时而在海滩边上玩耍习凉,时而也会留在金家与其祖母同寝。复杂的家境驱动着他年幼的心灵,铸就了他从小热爱生活,热爱劳动。10余岁时,他就能主动地帮着继父干些力所能及的活,如炒芝麻、黄豆,炒花生、糯米,磨粉、做糕饼糖果等;逢年过节还能帮着继父上市设摊,招揽顾客,增加家庭收益。</p> <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 1951年春,年仍17岁的伯父,在我爹爹的世交好友祝伯伯牵线搭桥帮助下,漂洋过海、孑然一身来到灯红酒绿、繁华缤纷的大上海。经颠沛流离、四处奔波总算被落当到上海市虹口区平凉路547弄24号的私人机器厂当学徒(俗称做外国铜匠),从此开启了伯父在上海的人生历程。为了更好地安身立命、立足上海,他充分利用空闲时间报名攻读业余夜校,报考各类五金、机械技术培训班,啃书苦读完成了初中学业和五金、机械各课门技术资格证书。为以后的机械技术仕途奠定了良好基础。</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在1952年经人介绍,报考录取求职于上海闸北区共和新路752号的一家有200余人的私营企业"永业铁厂",被分配做车工工作。该厂于1958年6月和一家“生生机械厂"合并成立公私合营《上海永生纺织机械厂》。载止1959年1月在上海共和新路752号,正式挂牌成立了《国营上海第四纺织机械厂》。24岁那年结婚成家立业,膝下生一男二女。</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阔别了故乡和亲人,来到人生地不熟的异乡土地上,而且是在这偌大的上海,且举目无亲、顾影自怜。靠的是其自幼就能吃苦耐劳、热爱生活、脚踏实地、精明能干的扎实基础;靠的是其在幼小的心灵中蕴藏着一种善良、正直,一种自强不息、轻易不服输的坚韧不拔的性格。从此造就了他虚心好学、刻苦专研,对学习技术的渴望、执著和追求,以及强烈的事业性和责任感。</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在近半个多世纪来,他从进入私人老板工厂到公私合营企业,最后到拥有几千工人的国营第四纺织机械厂。伯父整整走完了89个春秋的沧桑历程,从少年的离乡背井到2022年2月27日的寿终,伯父经受了人生的甜酸苦辣、喜哀怒乐。这89年的平凡岁月养育了他一生勤劳朴实、默默无闻、节衣宿食、勤俭持家的优良品质。青年时期也称得上英俊潇洒,风度翩翩,但他从不铺张浪费,一生不抽烟,平时少沾酒,始终保持着饮食起居的良好传统习惯。因此伯父也算得上是饱经世故一辈子,栉风沐雨、含辛茹苦一辈子。</p> <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 在去年伯父逝世时,上海华嵘实业有限公司(原上海国营第四纺织机械厂)的领导,特地委派公司退管会的负责人前来参加吊唁和慰问,并且给于了伯父生前的高度评价和业绩肯定。</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公司在悼词中如实评价说:“……公司的干部职工惊悉金智霞同志的逝世感到十分的震惊,我们公司为失去了这样一位老党员、老同志、老同事、老师傅而感到十分的悲痛。金智霞同志的一生是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企业、热爱工作,热爱生活、努力奉献给社会的一生。他在政治上积极要求进步,长期以来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他以自己坚定的组织纪律性,强烈的工作责任心和一名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赢得了广大干部职工的尊重和爱戴。</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他敢于吃苦耐劳、勇于进取、勤奋钻研,始终以饱满的工作热情做好每一项工作;他服从组织的安排,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精一行,在不同的工作岗位上都作出了突出的成绩,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他把自己的全部精力都积极地投入到社会主义的建设事业中,为上海第四纺织机械厂的发展壮大作出了贡献,并多次获得单位的嘉奖和表彰。</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他在工作期间,善于刻苦专研业务,工作上精益求精;爱岗敬业,几十年如一日;勤恳踏实、兢兢业业、忘我工作。平时处处严格要求自己,关心群众、待人宽宏大量,从不计较个人得失,与同志们和睦相处,受到了公司领导和职工们的称赞和好评。</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他那光明磊落、正直为人、忠于事业的优秀品质将永远铭刻在我们广大干部职工心中……!”</p> <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 伯父于1994年5月按法定年龄办理了退休后,又被公司反聘到2001年长达7年之多,实际参加工作整整50多个年头。他从一个极为普通的海岛乡下人到扎根上海70多年的老上海。使他成长为一个拥有500多名职工的金工车间主任,一个没有高等文凭的机械工程师,工厂的技术权威。几十年来,在他的言传身教下,为工厂培养出一批又一批的机械技术人才,传带出一拨又一拨的专业机械弟子。至今公司各部门及重要岗位上都有他的徒弟,有的甚至走上了各级领导工作岗位。</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有位己经古稀之年的李姓徒弟至今依然念叨我的伯父,他既自豪又动情地说:“我尼师傅技术老高,车、钳、刨、銑样样来赛。师傅伊勿仅自己工作带头、以身作则,而且对阿拉徒弟跟伊自已小囡、义子一样宝贝;伊勿仅工作上积极支持阿拉,技术上手把手、耐心细致地教阿拉,生活上更是无微不至地关心阿拉、照顾阿拉。如今师傅走了,可是我尼大家老想伊,伊对阿拉的好永远勿会忘记脱,师傅伊永远会留在阿拉心里头……。"</p><p class="ql-block">(解释:上海方言:&nbsp;我尼、阿拉都指我们,伊指他,来赛指厉害,小囡指孩子、义子指儿子。)</p> <p class="ql-block">  伯父虽然身在上海,但他心里却一直装着故乡岱山,系着从小患难与共、相须为命的胞兄。他始终视兄长家为己家,因此他不仅孝顺兄长,更视嫂嫂为嫂娘,逢年过节总是忘不了回岱山给兄嫂带上礼物。所以在他的心目中,兄长犹是父亲,兄长的家就是让自己可以成为遮风挡雨、广厦之萌的家。</p><p class="ql-block"> 自从伯父成家立业有了自己的家以后,他一成不变、依然如故,总是携妻带儿隔三差五年地回岱山看望兄嫂。1970年10月我支边去了大兴安岭,一晃就是十年。这十年的一年一趟探亲回家,每逢途径上海必定吃、住、玩在伯父家里,不管住多少天,我同样感受到与自己家里没啥区别,因为伯父母待我似同我自己的爹娘一样。</p><p class="ql-block"> 1979年我返城回到岱山同样有了我自己的家后,伯父回岱山的次数更为频繁。尤其是在伯父的三个子女成家立业以后,每逢春节总喜欢带着伯母一起回岱山与兄嫂团圆,与侄儿女们欢聚一堂共度春节。那怕是住上几天、乃至是一个星期,他也觉到很开心,感到十分的欣慰。直至随着伯父年龄的逐渐增大而减少了回岱的机会,但他心里却永远眷恋着自己的故土和亲人,一直是念念不忘、耿耿于怀,因为他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根在岱山……。</p><p class="ql-block"> 虽然伯父已离去,可是伯父的音容笑貌、言谈举止宛在;他那恪尽职守、求真务实、为人师表、乐于奉献的优秀品德和高风亮节将永远值得我们传承和缅怀!</p><p class="ql-block"> 跪拜伯父大人,我们永远怀念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