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跑线及其他 ——读《越群说教育》有感

赵良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1</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老同学王越群送了我一套《越群说教育》,厚厚两大本子,据作者前言中说,都是近三年来“越群公众号”里的文章,约二百余篇,合计有五十多万字。越群学的是历史,大学毕业后调了好几个工作,但多在学校里教书,所以就养成了爱思考教育的习惯,尤其爱思考幼儿园、小学到初高中基础教育方面的问题。还有一个激发因素,作者说他的爷爷旧时代就曾兴办“平民女子学校”,学校还没开学就被恶霸拆除了,告状没告赢反遭追捕,被打死在监狱里,他对教育的特殊情怀有继承爷爷遗志的意思。总之,在越群的心中,对基础教育是很看重的,有着强烈的责任心。</p><p class="ql-block"> 他的“惟宏隆德,情系教育”之心我能理解,也很佩服,可关于中国基础教育这个众声喧哗的热门领域真能说出什么新鲜的话吗?而且说了还想管用?我是深表怀疑的。因为以升学为目标的基础教育模式不仅远离了教育的本质,甚至连教育本质的概念都进行了偷换。</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2</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教育的本质是什么?我们一般的回答都是冠冕堂皇的,即以人为本,传道授业,教书育人。核心是教书育人,在这个组合词汇中,育人是关键,而教书则在其次。育人,育什么样的人?中国古代讲传道授业。其实是一种儒家精英教育。道,指道德,即社会生活的行为准则和规范。业,指书本文化知识,学业素质能力。说得通俗点,有道的部分,即理念,有器的部分,即知识技能。而其理想模式是《中庸》里的这句话: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意思是天所赋予人的东西就是性,遵循天性就是道,遵循道来修养自身就是教。要求受教育者将儒家的理念和知识技能融入血液中,成为一个有修养对社会有用的人。现代教育方针异曲同工。中国近代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说,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健全的人格。所谓健全的人格须包括:私德为立身之本,公德为服务社会国家之本;人生所必需之知识技能;强健活泼之体格;优美和乐之感情。许多现代教育学家也说过类似的话,教育的目的不是仅仅让受教育者学到知识,而是学习一种逻辑思维方式,有时时刻刻的自我觉知,打下终身学习的基础。</p><p class="ql-block"> 应该说我们的教育方针和教育先贤大家的话都没有错,但从幼儿园、小学到初高中基础教育的具体实践来看,教育促进人类生命个体健康成长的因素在减弱,而实现生命个体向社会人转化的因素在强化。因为我们的社会蓬勃发展,正在进入一个快速分层的阶段,对身份地位收益的焦虑笼罩一切,难免会浸染到基础教育领域。</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3</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一直有一种理论,叫教育决定命运。人与人的差距,取决于一个人接受教育的程度。说得通俗点,你是上等人还是下等人,有钱人还是没钱人,受尊敬还是被蔑视,和你受什么样的教育有关。继而引发出一种在孩子家长群里耳熟能详的“起跑线”理论。这种理论后来演变为教培行业的一句广告词: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而如何让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加大教育投入,买课外辅导资料,给孩子“一对一”请家教,上课外补习班等等。</p><p class="ql-block"> 现在对“起跑线”理论又有了新的诠释。我看到一个视频,说某个中学在做一个奔跑试验,几十名中学生被领到操场上,他们站在同一个起跑线上准备起跑,前二十名到达终点者可以拿到奖品。但比赛的方式完全出乎学生们的意料,准备起跑时,组织者先向学生们提了六个问题:一、你的父母都接受过大学教育吗?回答是的同学请向前走六步,到下一条线;二、如果你的父母给你请过“一对一”的家教,答是的向前走六步;三、如果你的父母让你学习功课以外的一门新的特长,而且你现在还保持了一定的水准,答是的向前走六步;四、从小到大有过一次出国经历,答是的向前走六步;五、你的父母是否承诺过你将来要出国留学,答是的向前走六步;六、从小到大你是不是一直是父母的骄傲,答是的向前走六步。六个问题问完,有人已走出了三十多米远,有人还在原地没动,他们的起跑线完全不同了。孩子们被告知,你之所以如此,和你以前的努力关系不大。但视频最后是励志的,组织者告诉同学们,如果现在起跑的话,站在前面的人会领先许多,但到达终点的不一定是他们,一切都取决于你的努力。加油!——尽管油又涨价了。</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4</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我看来,这个关于起跑线的视频看似是对学生的激励,但实际上是对学生家长的鞭笞,只会加剧他们本来就有的焦虑感与挫败感。</p><p class="ql-block"> 我之所以不厌其烦解释起跑线理论,是想揭示一下我们的基础教育所面对的社会环境。正因为是这样一种社会环境,所以任何一个关于基础教育的政策出台都会引发社会的强烈震荡。如教育部近期发声:中考迎来改革,将职高与普高的录取比例从4:6调整为5:5。许多家长不明就里,第一反应是:当上等人或进入中产阶层的希望又破灭了。</p><p class="ql-block"> 处于这样一种社会状况和社会心态中,基础教育想贯彻教育方针还原教育的本质好似天方夜谭,几乎是不可能的。这就好比给一个经常挨饿的人教礼仪,他既没有学习的心思,也没有这方面的迫切需求,他最需要学的是抢食的本领,即很快抢到食物把它吞进肚子里。于是,基础教育就剩下了一个使命:逼迫生命个体向社会人转化以便快速适应现实。这种急功近利的强化训练最伟大的榜样并不在各个学校里,而在各种各样的公司和培训机构,只要你有需求,这些机构就可以按照固有的程序拿出样品,并进行大批量地强化培训。他们掀起办班热,不是领袖班,就是总裁班,乃至二奶班,小三班,不一而足,搞得跟传销似的,大家都在那儿学习技能,发展“人脉”,目的只在于攫取“成功人士”的桂冠,成为凤毛麟角的“人生赢家”。这一风潮不可能不刮到基础教育领域。</p><p class="ql-block"> 学生们的书包更重了,学习的时间更长了。减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日常作业和校外培训的负担——即所谓的“双减”政策与中考改革职高普高录取比例规定一前一后出台,被相当一部分学生家长视为一种阴谋,这是剥夺孩子们上大学的权利啊,为应对这一“阴谋”,家长普遍为孩子们上足法条。</p><p class="ql-block"> 这是个不同教育理念相继侵入、各种矛盾的诉求充斥,理想、亲情和青春意绪搏斗又受大众特别关注的领域,也是教育部门出台政策进行调整应对、短期和长期试错、老问题逐渐解决新问题层出不穷的领域。至今看不到令人满意的结果。而且我认为不可能有令人满意的结果,因为要达到让大多数人满意,已超出了基础教育的范围。这涉及到整个国家发展方针的调整,单位用工制度和社会氛围的改变,学生、老师和家长价值观念的变更,这又如何是教育部门能够左右的?更何况是基础教育部门。</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5</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王越群的《越群谈教育》展示的就是基础教育领域近年来随着时代发展人心演进观念变更政策应对的整个过程,可以说是众目睽睽下沸反盈天的过程——当然主要是他个人对各种现象、政策和问题的评论。</p><p class="ql-block"> 全书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为“教苑微说”,内容涉及与国家和省市等各级政府基础教育政策决策实施有关的诸多问题,主要是对一些焦点、热点、难点、痛点问题和现象发表评论和看法;第二部分为“师苑杂说”,内容涉及教师专业化发展和学校教育教学等;第三部分为“家苑细说”,内容涉及与中小学和幼儿园家庭教育及家校(园)共育有关的盲点、误区、乱象,以及改进方向的思考。</p><p class="ql-block"> 作者在前言里写道:“近几年,中国的中小学及幼儿园教育发展迅猛,日新月异,相关的教育方针和政策也层出不穷。本书所收录的文章都是针对当时的教育问题和教育政策的论述,随着国家教育方针、政策的更新,其中有些文章已经不再适合当前的形势,成为历史记录,但作为中国教育事业发展历程上的某一个点,仍然具有一定的学术研究意义。”</p><p class="ql-block"> 我对此表示赞同,正确的话谁都会说,具体的事例、具体的状况和具体的政策则意味深长,即便政策现在已不适用,即便事情仅仅是个个案,但里面包含的信息又不是三两句正确的话能够概括得了的,这些貌似已经“过时”的文章仍然充满了“读点”,给人以回味和启迪。这些具体的事例、个案、状况和政策,以及他对它们的即时评论,正是这本书最有价值的部分。</p><p class="ql-block"> 王越群的书是大开本,为了便于阅读,字号也大,竟然洋洋洒洒有八百页之多,拿手里像两块砖头,不管他那些议论正确与否,是否入脑入心,都是在唤醒人们对基础教育的重视,对国家出台的教育政策的关注。所以,我用这两块砖头把人砸一下,希望大家关心下一代的成长,共同参与到培养下一代的具体操作中来。我们要对自己的基础教育抱有信心,尽管其存在很多问题,有些问题可能永远都解决不了,但能解决多少解决多少。说句实在话,它毕竟是大多数人的子女都能接受的成本最低的教育。</p><p class="ql-block"> 至于教育,尤其是决定青少年人格和三观形成阶段的基础教育的重要性,我就不多说了。在这里,我只引用法国思想家古斯塔夫·勒庞的一句话:一个国家为其年轻人所提供的教育,可以让我们看到这个国家未来的样子。</p><p class="ql-block"> 2022.3.18.</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