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1983年8月14日,毕业于保山高等师范专科学校的我带着心里淡淡愁绪和对未来的期盼与无奈,与单位前来接我的老师登上了由保山开往潞江坝新城的班车,来到了国营新城青年农场职工子弟学校。</p> <p class="ql-block"> 那是一个坐落在祖国边陲的国营农场,于1955年12月组建,汇聚了一批来自昆明的热血青年。经历了农垦几代人艰辛开垦,这片充满乌烟瘴气的莽荒之地变得橡胶成林,咖啡成片;胡椒园、甘蔗林、稻田相互交织。营造出一片热带植物生态体系,成为了当地农业的领先和示范。</p> <p class="ql-block"> 那时候农场以营为建制,下设生产连队。场直单位有职工医院、职工子弟学校等。医院的医务工作者和学校的教师几乎都是由有一技之长的下放右派以及来自四川、上海等地的知情经过培训任用,他们撑起了农场医务和教育的蓝天。</p> <p class="ql-block"> 79年知青大返城,农场的医院、学校遇到缺少医生、教师困难的瓶颈期。面对这一困难,农场用优惠政策面向社会招揽医务工作者和教师,那时候有许多为了解决爱人的户口和招工问题的医务工作者和教师举家迁入农场,农场的燃眉之急得以缓解。</p> <p class="ql-block"> 我到农场的时候,农场经历近30年的开垦和种植,经济效益也达到了巅峰时期,按农场种植的区域规划,主要有橡胶种植区,咖啡种植区,水稻种植区,和甘蔗种植区,各种植区内都有相对专业的生产连队。</p> <p class="ql-block"> 那时与农场一起衍生的有机务队、基建队、电站、商店、医院、学校、电影院、派出所……,各司其职,承担着农场非农行业和社会事业职能和职责,真所为:麻雀虽小,五脏俱全。</p> <p class="ql-block"> 我所在的国营新城青年农场地处美丽富饶的潞江坝,这里得天独厚的干热河谷气候,适合天然橡胶、咖啡、胡椒等热带经济作物的种植。它是世界上橡胶分布纬度位置最高的橡胶种植区和闻名遐迩的小粒咖啡的主产区。</p> <p class="ql-block"> 橡胶种植主要分布在二队、三队、五队、六队等生产连队,那时正值橡胶的盛产期,橡胶也成为当时农场经济收入的支柱。橡胶开割期间,每天早上四五点钟橡胶工人便进去橡胶林割胶,中午时分,乳白色的胶乳汇入加工厂,制成橡胶初级产品——橡胶片。</p> <p class="ql-block"> 橡胶林的枝繁叶茂,点滴胶乳的流出,离不开农垦人二十多年的辛苦种植和呵护,当年那一株株幼小橡胶苗从遥远的海南岛千里迢迢落户在了这一座座山头的梯田里。锄头、胶刀在老垦荒队员、老职工、下乡知情、土生土长青年工人手中传递。一座座山头胶林密布,生机怏然。</p> <p class="ql-block"> 90年代初期,由于橡胶市场价格的低迷,农场橡胶种植规模较小,树龄老化,产量逐年减少,经济效益差等原因。大片的橡胶林被毁,世界上纬度最高的这片橡胶林淡然无存了。</p> <p class="ql-block"> 我所在的子弟学校与农场场部在一起,比邻的是二队和三队两个橡胶种植连队,站在教学楼上远眺,皆是成片的橡胶林。我曾好奇橡胶树三叶组成的叶片,三叶橡胶似乎是云南农垦的象征,三叶橡胶也代表着农垦人坚韧不拔的精神。</p> <p class="ql-block"> 我离开农场20余年了,当年那一条条通往橡胶林的机耕路;那粗壮的树干割胶留下的疤痕;那盛满了白色胶乳的胶碗;那火炉中熊熊燃烧的橡胶果壳;那咀嚼在口中满口溢香的86号橡胶果味;那点滴胶乳凝聚而成橡胶片,那刚刚走出学校满脸稚气的年轻胶工……。虽有点支离破碎,但仍然时时在我脑海中涌现,我忘不了那片逝去的橡胶林,更惦记我在那里逐渐成熟的经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