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秘鲁古代文明展》

岭子

<p class="ql-block"><b>导引:</b>2020年10月去湖南省博物馆参观长沙马王堆汉墓时,顺便看了《秘鲁古代文明展》,感觉到南美洲的祭祀文化<span style="font-size:18px;">和彩绘形象</span>中非常崇尚英雄、敬重神灵;在<span style="font-size:18px;">陶瓶工艺和纺织技术上思想开放,技术先进</span>,与我国古代历史有很大的不同,于是用手机记录了展览中部分的展品和讲解词,整理出来分享给美友们。但由于文化的差异性,整理过程耗时慢长,因此这是一篇迟到的美篇,如有不到之处敬请谅解。</p> <p class="ql-block">湖南省博物馆(图片源于网络)</p> <p class="ql-block"><b>前言:</b>在遥远太平洋彼岸的南美洲西部,有着一个神秘国度——秘鲁,安第斯山纵贯南北,形成了独特的自然生态环境,养育着一代又一代的印第安原住民和后来移民,创造出绚烂多姿、令人无尽遐想的悠久文明。</p><p class="ql-block">秘鲁古代文明源远流长,自公园前13000年前亚洲蒙古人种穿越白令海峡,来到这片土地后,经过漫长发展历程,最终创建印加帝国,把秘鲁古代文明及整个安第斯文明推向发展最高峰。以秘鲁为中心的印加帝国虽然淹没于16世纪西班牙殖民者的侵略之下,但她留给人类文明史的印记以及印第安人关于祖先的记忆将恒久地存留在人们心中。</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255, 138, 0);">【</span><b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255, 138, 0);">库比斯尼克文化</b><span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255, 138, 0);">】</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255, 138, 0);"></span><span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1, 1, 1);">(前1500--前500年)</span></p> <p class="ql-block"><b>吹笛男子陶雕像,</b>制作男性陶雕像起源于厄瓜多尔海岸,在约公元前4000年便开始制作这种小雕像,之后,此艺传入安第斯地区并广泛流传,在沿海地区尤其盛行。该雕像来自秘鲁北海岸,描绘一个双手握笛吹奏的男子,未着色和上釉,以短线条、圆圈纹和小圆孔等进行装饰。</p> <p class="ql-block"><b>猴形马镫口陶瓶,</b>该瓶及具雕塑感,整器被抛光并涂上两种颜色,根据猴面部特征推测,其可能是当地雨林中常见的蜘蛛猴。库比斯尼克文化塑造了本土常见的各种动物形象马镫口瓶,是当时对动物崇拜的反映。</p> <p class="ql-block"><b>人脸形马镫口陶瓶,</b>陶瓶造型奇特,瓶口形似马镫,瓶身为人型,除人面外其他部位均抛光,面部布满划痕,并施朱砂进行彩绘,眼睛凹陷表明此人可能已经失明。</p> <p class="ql-block"><b>马镫口黑陶瓶,</b>通体采用高浮雕和抛光技艺,散发一股神秘力量,尤其是壶身精细的雕刻出獠牙人脸,这是一种程式化表达,也是秘鲁先民信仰的外化表达。表现的是巫师正在获得美洲虎般的神力。</p> <p class="ql-block"><b>猫科动物形马镫口陶瓶,</b>库比斯尼克文化宗教传统传播到秘鲁北海岸大部分地区,与相邻北部高地发展繁荣的查文文化相互交融后,影响到了更广泛区域,它们对猫科动物刻画着重体现在大尖牙的强调。此陶瓶塑造了一款艺术花的坐式猫科动物。</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18px;">【</span><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18px;">查文文化</b><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18px;">】</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18px;">(前1000--前800年)</span></p> <p class="ql-block"><b>石臼杵,</b>用于研磨或捣碎较小物体。石杵,锥形,似蛇,杵头为凶猛的豹首,秘鲁先民巧妙地将两个强大且被认为有神力的动物完美融合;石臼,大型猫科动物形象,因受限于臼之圆形,动物头部缩短,但尖牙却异常突出,这套石臼杵在宗教的形式中具有重大意义。</p> <p class="ql-block"><b>仙人掌形马镫口陶瓶,</b>瓶上模拟一个仙人掌,🌵仙人掌含有多种致幻性生物碱,是库比期尼克萨满仪式的关键因素。它在当时被用于传统治疗和萨满教活动中。</p> <p><b>动物纹雕刻石板</b></p> <p class="ql-block"><b>星星形石质狼牙棒头,</b>此器极为少见,原来应带有木质手柄。在库比斯尼克和查文文化时期,武器和表现武装冲突的艺术品相对减少,随着这两种文化影响减弱,表现武力冲突的迹象越来越多。</p> <p class="ql-block"><b>海螺小号,</b>此件通体雕饰纹样,繁而不乱,具高浮雕效果,主纹是几何纹样组合而成的神人头像,边饰是圆点纹。它是东太平洋里的巨型海螺制成,在克丘亚语中称为“普突突号”,用于宗教仪式和祭祀礼仪之中。</p> <p class="ql-block"><b>坐在碗边的猫科动物形陶碗,</b>出土于秘鲁北部高地帕科帕母帕遗址。边缘上趴着的猫科动物长着尖尖的牙齿,皮毛上有同心圆装饰,利爪正逮住一只动物。这只猫科动物可能是一只美洲虎,它们曾栖息在安第斯山脉大部分地区。该碗意在表达猫科动物的生命力。</p> <p class="ql-block"><b>神像纹骨雕,</b>带有纹饰且保存完好的骨质器物,在查文文化器物中罕见。此器可能是由羊驼骨制成,虽已严重破损,但仍然可以看到中间部位半张着嘴、露出猫科动物尖牙的神秘面孔。猫科动物形象的神人在查文和库比斯尼克艺术中相当普遍。</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18px;">【</span><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18px;">帕拉卡斯文化</b><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18px;">】</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前900--前100年)</span></p> <p class="ql-block"><b>鸟形提梁陶瓶,</b>祭祀用品。帕拉卡斯文化创造出一种独特陶瓷艺术:将颜料(主要是矿物原料)与粘稠树脂混合,涂在烧制好的容器上,陶器光泽度通常不高。此件陶瓶便呈现出这种特征。</p> <p class="ql-block"><b>人物纹斗篷,</b>帕拉卡斯文化时期,许多精美纺织品用于包裹祖先的木乃伊。此斗篷为裹尸布一部分。以刺绣手法刻画一系列祭司人的形象,他们佩戴着面具、头饰以及蛇皮皮带,有的还手持网袋。</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22, 126, 251);">【纳斯卡文化】</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1, 1, 1);">(约前100--公元700年)</span></p> <p class="ql-block"><b>战俘首级品尝者纹彩陶瓶,</b>此瓶有双流,瓶身呈圆形,其上描绘一个品尝战俘首级者形象,他为人首鸟形,长着猛禽鹰隼般双翅和尾羽,正双手紧握战俘人头,将舌头伸入头颅切断处。他便是纳斯卡文化早期陶瓶经典装饰图像,被誉为“战俘首级品尝者”。纳斯卡文化神话人物形象具有自然界中强大力量的动物特征。</p> <p class="ql-block"><b>战俘首级形提梁彩陶瓶,</b>瓶身扁圆,描绘成战俘首级形象十分写实。战俘嘴部两端平行垂直,线条表明其嘴唇被刺穿并进行了缝合,通过睫毛来表示恐惧的双眼。战俘首级形象在纳斯卡文化陶器及其他艺术品上都可看到。</p> <p class="ql-block"><b>武士形彩陶瓶,</b>彩陶瓶成跽坐武士造型,是纳斯卡仿生彩陶的典型器。武士头戴白色人形冠,颈挂白色项链,上穿无袖衫,下着遮羞布,腰系红带,面部彩绘,双眼被绘成鸟首形象,蓄短须,双手贴近大腿两侧,手臂有飞鸟纹身,一手握双棍,一手执飞镖。瓶背后为环形提梁和管状瓶颈。武士彩陶瓶在纳斯卡文化中被广泛用作仪式祭器。</p> <p class="ql-block"><b>神话人物纹彩绘陶杯,</b>这件彩陶杯描绘了纳斯卡水神形象:水神张口吐水,水中有三只青蛙🐸,周边是成群小蝌蚪,表现蝌蚪在水中逐步变成青蛙的过程。形象表达了一个主题:纳斯卡人生活环境十分干旱,极度缺水,他们高度关注雨季来临和农业用水,特别崇拜水神。</p> <p class="ql-block"><b>虎鲸形彩陶瓶,</b>这件彩陶瓶塑造成一个拟人化虎鲸,呈站姿。人们认为虎鲸是拥有超大力量的海洋神灵,会将它所捕获的人头带给自己的祖先,供奉给祖先。</p> <p class="ql-block"><b>尸体捆绑形象圆锥形彩陶瓶,</b>该陶瓶装饰一个披着披风的人物形象,披风上描绘战俘首级和各种拟人化生物,顶部是一副面具,前额饰金。</p> <p class="ql-block"><b>彩陶鼓,</b>此陶鼓尺寸较大,有三个灯泡形状的共鸣箱,鼓声洪亮,鼓外壁彩绘复杂图案,有战俘首级、神话中的虎鲸和巨型生物。鼓面朝下放置更安全。</p> <p class="ql-block"><b>彩陶鼓,</b>此鼓有两个紧束处,分三层装饰,上部边沿为金字塔形,内壁绘战俘首级,外部绘虎鲸捕获人首级的纳斯卡神话场景;中层绘战俘首级正面,下层绘战俘首级侧脸,这些画面是纳斯卡文化中程式化装饰,是神话信仰世界和世俗现实社会的融合表达。</p> <p class="ql-block"><b>美洲驼纹彩陶碗,</b>早期纳斯卡艺术以绘画和雕塑形式展现许多自然和超自然动物形象,这些动物在现实世界和神话中具有重要意义。这件陶碗装饰一只脖子系绳的美洲驼。秘鲁先民广泛饲养的美洲驼它可以搬运货物,用作祭品,且皮毛可制成衣物,肉可食用,骨头可制作工具等。</p> <p class="ql-block"><b>多色彩绘神鸟纹陶瓶,</b>这件陶瓶上的神鸟具有鹰、秃鹫和人类特征,被誉为“可怕的鸟”,其形象通常是正在吃或叼着一个战俘脑袋,身体和翅膀部位也有战俘脑袋,这只鸟表达“死后是新生活开始”概念。纳斯卡文化大多数陶瓶通常以一个扁平手柄连接连接两个瓶口,有专家认为这种形象象征双重社会组织。</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加伊纳索文化】</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约前200--公元800年)</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与雷瓜伊文化】</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约前100--公元600年)</span></p> <p class="ql-block"><b>双连体陶瓶,</b>陶瓶为双口双室,一边为演奏排萧的音乐家。其脸部装饰属于莫切艺术中的阶梯式设计形式,这表明音乐家在某种程度上与统治阶级相关或为他们工作。</p> <p class="ql-block"><b>武士肖像陶瓶,</b>雷瓜伊文化与莫切文化一样,也塑造了许多武士形陶器。这件陶瓶以浅黄、综红、黑三色绘制平行纹饰,武士手持盾牌和长矛,头饰较为特别,以手形为饰。</p> <p class="ql-block"><b>祭拜祖先场景陶容器,</b>这件陶器描绘一个节日或仪式场景,中间最大人物佩戴精致兽形头饰和耳饰,裙子是编织或彩绘而成,他左手拿棒,右手举杯。周围较小人物具有相同外观和装饰,每人手中拿一小杯子,仿佛在敬酒,</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莫切文化】</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约250--800年)</span></p> <p class="ql-block"><b>武士与战俘纹马镫口陶瓶,</b>此瓶所绘纹饰为战争发生后的事情,战俘被扒光衣服,除去发型,双手绑于背后,脖子套上绳索,被押解去用作祭品。</p> <p class="ql-block"><b>尖牙鸟面武士纹马镫口陶瓶,</b>瓶身描绘的鸟武士是莫切艺术较常见主题。他戴着头饰,身穿两件式长袍,随身携带盾牌、飞镖和战斗中的木棍,翅膀展开着,似乎随时准备飞行。</p> <p class="ql-block"><b>猎鹿细纹画马镫口陶瓶,</b>瓶身描绘用网捕鹿场景。在莫切文化中鹿被认为与死者、祖先和神灵之间存在某些联系,因而所猎取的鹿用在宗教仪式上,祭祀祖先和神灵。</p> <p class="ql-block"><b>武士跑步纹马镫口陶瓶,</b>瓶身描绘武士们跑步画面。跑步比赛是莫切艺术经常描绘的一种神秘的风俗。</p> <p class="ql-block"><b>山景雕塑陶瓶,</b>瓶身为山景雕塑模型,虽不见活人祭献,到所塑的山脉表达的宗教意味浓郁。山中细密地描绘动植物,有玉米、双头蛇和蜗牛等。玉米是美洲人工培植的最重要的农作物,蜗牛早在11000年前就被人类食用,双头蛇本质上具有神话性质。</p> <p class="ql-block"><b>作战纹扩口陶瓶,</b>瓶内口沿描绘蛇带神与神话人物、恶魔鱼怪、凤魔怪兽展开激烈搏杀场面。蛇带神,有大尖牙,戴猫头帽,双头蛇为其腰带。他是莫切神话中的英雄或主角,守护莫切人的世界和幸福。</p> <p class="ql-block"><b>祭司骑羊驼形马镫口陶瓶,</b>秘鲁海岸大部分地区驯养过许多羊驼,它们曾经在切莫世界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羊驼浑身是宝,为切莫人提供羊毛,肉类,骨头(制作工具和长笛),粪便(用作燃料和肥料)等。</p> <p class="ql-block"><b>手握棍棒和盾牌的武士俑马镫口陶瓶,</b>这件器物是莫切文化立体陶器艺术的典型代表。跪着的武士戴着精致的头部装备和巨大耳饰,手持方形盾牌和木棍,盾牌和头饰上均有黑白相间风车形徽章,木棍在陶器烧制完成后才插入手中。身体上黑色和白色装饰实际上是经过精心雕刻并附着在表面的石头或沥青。</p> <p class="ql-block"><b>神怪格斗场面马镫口黑陶瓶,</b>瓶身造型为蛇带神与螃蟹怪兽间激烈格斗场面,在莫切人眼中,太平洋特别危险,存在各种怪物,如螃蟹、凤螺等。</p> <p class="ql-block"><b>载着贡品和祭品的船型马镫口陶瓶,</b>器身造型为一艘像金枪鱼的大型芦苇船,上面坐一神秘人物,他具有突出的尖牙和眼睛,手持裂开的竹浆,背后捆绑着两个赤裸男性。意将两个祭祀用的男人带到远离海岸的岛屿。</p> <p class="ql-block"><b>木雕像,</b>此件木雕像应是反映当时的一位英雄人物或重要首领,它能完好保存下来实属难得。它由硬木制成,上端雕刻一名男性的上半身,双手置于胸前抱着一个物体,脸上还保留白色和红色彩绘痕迹。</p> <p class="ql-block"><b>吹笛人俑马镫口陶瓶,</b>描绘一位坐着吹奏长笛的男性掌权者形象,精心制作的头盔和大型耳饰表面此人拥有较高地位。莫切长笛通常用美洲驼骨制成,</p> <p class="ql-block"><b>陶小号,</b>这件保存完好的陶小号装饰一个穿戴整齐的武士徽型雕像,他戴着项链、鼻饰和耳饰,头部装饰有猫头鹰形象,手持权杖和圆形盾牌。这种陶小号主要用于重要典礼中。</p> <p class="ql-block"><b>生死相依场景马镫口陶瓶,</b>瓶身造型为妻子拥抱演奏排萧的丈夫,表现即使一方已死依然亲密无间,由此可见,生者和死者继续进行超越生死的交流,生死界限的模糊性在这件陶瓶上得以完美呈现。</p> <p class="ql-block"><b>夫妻怀抱婴儿性爱场景马镫口陶瓶,</b>瓶身造型是一对夫妇在女人抱着婴儿时发生性行为的场景。在莫切文化中,性活动并非禁题,而被视为日常生活的一个重要方面。</p> <p class="ql-block"><b>分娩场景马镫口陶瓶,</b>这件容器描绘现实生活中孩子出生场景,它扑捉到孩子出生的关键时刻:坐在分娩产妇前的助产师正在协助产妇,而另一女人则从后面抱着产妇助其分娩。莫切文化对于人类生殖和繁育非常重视。</p> <p class="ql-block"><b>皱脸神肖像马镫口陶瓶,</b>瓶身为一位满脸皱纹,略显可怕的神人,他总有尖利牙齿,猫头形状耳饰,是莫切文化早期神话中的英雄阿伊阿帕艾克,</p> <p class="ql-block"><b>尖牙骷髅形马镫口陶瓶,</b>瓶身为莫切神话中另一个英雄肖像,凹陷眼睛和光头表明他正走向死亡,与皱脸神一样,他也总有尖利牙齿,充满皱纹的脸颊以及猫科动物的耳饰。</p> <p class="ql-block"><b>裸体战俘形陶瓶,</b>器身造型为一位被捆绑的用于祭祀的裸体战俘,其面部彩绘和大耳饰都表明他有较高的地位。</p> <p class="ql-block"><b>坐在平台上的武士形马镫口陶瓶,</b>这件雕塑陶容器描绘一位高权重的武士,或许是一位统治者。他头戴精致头盔,上面装饰一个新月形大型饰品,一个圆形盾牌和两个可能是权杖头的物体,坐在两层平台上,中央有一斜坡道。</p> <p class="ql-block"><b>武将与战俘形马镫口黑陶瓶,</b>这件华丽的黑色雕塑陶瓶展示一名位高权重的武将审问战俘情景。武将手持盾牌和钉锤,左脚边放着梭镖投射器。艺术家运用高度上的强烈对比来突显主要人物。</p> <p class="ql-block"><b>武士形马镫口陶瓶,</b>器身造型为一位头戴精致头盔跪着的武士,他手持一把狼牙棒,似乎正准备参与战斗。头部装备体现佩戴者身份、角色或社会政治关系。</p> <p class="ql-block"><b>鸟面武士形陶瓶,</b>瓶身以鸟面武士雕塑造型,很可能是戴着鸟面具的武士,武士脸部、手、脚、耳饰和蝙蝠或猫科动物的精致头饰都涂油漆,其胸部有神话里的双头蛇装饰。此瓶所表现的可能是武士正在等待跑步比赛的开始。</p> <p class="ql-block"><b>神人马镫口陶瓶,</b>这件陶器造型为神人正从凤螺中钻出的形象,此神人应是莫切神话中最富有冒险精神和英雄色彩的斩首之神阿伊阿帕艾克,他拥有突出的双眼、大尖牙、猫头耳饰和双头蛇腰带。莫切人认为其来自某种植物或动物,常以与怪兽和邪恶势力作斗争形象出现。</p> <p class="ql-block"><b>带翼蝙蝠形神人马镫口黑陶瓶,</b>这件陶瓶所描绘神话人物拥有吸血蝙蝠尖锐牙齿和翅膀,一手拿祭祀用刀,一手持战俘首级。他象征黑暗和死亡,或被称为“蝙蝠恶魔”,主要负责斩首用于祭祀的人类。</p> <p class="ql-block"><b>神人首木薯身形陶容器,</b>这件容器造型为一个具有木薯身体的神话人物,木薯是莫切主食之一。神人脸部刻画凸出的眼睛、大尖牙、猫头耳饰。莫切人秉持万物有灵论,且主要神灵会因环境和活动不同,以不同形式出现。</p> <p class="ql-block"><b>神人形马镫口陶瓶,</b>瓶身为一神话人物,具有正常人类身体比例,但嘴露猫科动物尖牙,头饰上装饰猫头鹰脸,背部为猫的皮毛。猫头鹰是夜行动物,也是猛禽,人们通常将其与死亡(阴间)和黑夜相连,常出现在莫切艺术中。</p> <p class="ql-block"><b>山形祭祀礼仪形制陶瓶,</b>用活人献祭神灵是莫切艺术品表现的一个重要主题。此瓶塑造了活人从山顶越下,祭祀山中神灵场景。那位戴猫头帽和圆形耳饰正襟危坐的人应是本次祭祀山神的祭司。</p> <p class="ql-block"><b>祭司形马镫口陶瓶,</b>莫切工匠善于扑捉人类形态和表情细微差异。这件容器器身是一个上嘴唇缺失一块的男子,他戴着耳饰,身着传统短袍,袖口有漂亮织纹和缝缀金属圆片,右手拿葫芦形碗,左手拿彩陶碗,碗里盛汤汁。他应是一位祭司、或是贵族、或是皇室成员。祭司或部落首领有献祭的权利和义务,有时献祭需要割取自己身体某个部位,如割掉嘴唇、鼻子来奉献给神。</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迪亚瓦纳科文化】</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约前500--公元1100年)</span></p> <p class="ql-block"><b>骆驼头形彩陶香炉,</b>香炉是迪亚瓦纳科最精致陶器类型,大多以神圣动物,如猫科类、禽兽类、以及骆驼为题材,这些香炉备用来燃烧贡品、带香气的植物等,主要用于仪式场所。猫科动物是超自然界和人类之间的沟通媒体。</p> <p class="ql-block"><b>美洲驼形陶香炉,</b>此香炉用于某种仪式活动,头部和腿部用模具制作,而身体则以手工塑形,身体上的黑色斑点暗示它同时具有骆驼与猫科动物属性。</p> <p class="ql-block"><b>石质猫形把手凯罗杯,</b>石质凯罗杯在迪亚瓦纳科腹地很常见,但使用环境并不明确,它们看起来与帕里提岛发掘的陶凯罗杯有相似形状和纹饰,因此这种石质杯也是用于仪式活动。</p> <p class="ql-block"><b>礼制“号角”(吹风器),</b>这种“号角”是礼制器具,通常装饰神圣动物,很早就开始使用,但具体用途尚不清楚,有人认为可能是用来吹祭祀生火的吹风器具。</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瓦里帝国】</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约650--1000年)</span></p> <p class="ql-block"><b>大型彩陶翁,</b>此翁表面正中站着一位男神,旁边仅以玉米头饰装饰的象征性头部,女神所穿长袍和头饰都装饰着玉米穗,在以丰产和富裕为主题的宗教仪式中,玉米和骆驼扮演重要角色。</p> <p class="ql-block"><b>彩色驼毛外衣,</b>瓦里纺织品是安第斯地区最好纺织品之一,人们使用自然颜色和极少数靛蓝色骆驼毛,编织成两块长方形片状,于肩线处折叠,并将中间和侧面缝合制成服装。在四条宽条纹部位装饰对称几何图形,并以一种复杂方式不断重复出现,图案有阶梯状波浪纹,有深色和浅色各半的椭圆形眼睛和其他几何图案。</p> <p class="ql-block"><b>人形彩陶瓶,</b>祭祀用具,瓶身为一位男性身穿束腰外衣,衣服上的色块中装饰着扎染的圆圈纹,这种外衣反映了当时的纺织工艺。人物脸颊涂着不同颜色,推断这应该是一个普通男性为了某个特殊事件装扮的形象,如宗教表演、成人礼或其他活动。</p> <p class="ql-block"><b>西坎神纹红陶瓶,</b>西坎文化中的祭祀用品,在瓶口下方装饰西坎神并带有底座的陶瓶很多,此陶瓶特点在于瓶口用黄铜金属片包裹,并在西坎神身侧装饰人类和各种动物形象。</p> <p class="ql-block"><b>西坎神纹陶瓶,</b>祭祀用品,瓶口部位与瓶身中央均饰西坎神,仿神话中的猫科动物或狐狸,<span style="font-size:18px;">瓶身中央均饰西坎神头戴精致头饰。整器覆盖浅黄色图层,以黑色几何图案装饰。</span></p> <p class="ql-block"><b>桥柄提梁鱼形陶瓶,</b>祭祀用品,这件陶瓶为一条略带幽默感但很迷人的鱼的形象,带有单一瓶口和空心瓶体。</p> <p class="ql-block"><b>人物图案织锦局部,</b>这种带有图案的小型带状纺织品通常单独纺织而成,是大型服饰的装饰元素,图案上站立的西坎神或西坎公爵戴着弧形头饰,这种形象也经常出现在西坎文化的金属制品上。</p> <p class="ql-block"><b>木质男性雕塑,</b>这件木雕脸上饰彩绘,身上各处镶嵌贝壳等物。这种木雕经常被置于壁龛内。</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昌凯文化】</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约1100--1460年)</span></p> <p class="ql-block"><b>双色陶人像,</b>陶人呈双臂举起站立的人像。昌凯文化以双色(深棕色至黑色绘制于白底上)陪葬陶器而闻名,这些陪葬陶器由精细粘土,经过良好烧制和塑形而成。</p> <p class="ql-block"><b>双色人影陶罐,</b>该罐塑造了一个可能因背负着沉重货物而休息的人。货物是一只用布包裹或放置在袋子里的动物,人像头戴中央是圆饼形的双箍头饰</p> <p class="ql-block"><b>薄纱头巾,</b>来自秘鲁中部海岸(现利马市)的昌凯人,是以纱线制作精美纺织品的专家。这件女性头巾透明、轻盈,图案为以对角线形式排列成行的海鸟以及滚动交替的海浪。它是用极细纱线经细木锭手工纺织而成,被女性用来包裹头部,是昌凯文化最具代表性的织物。</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契穆王国】</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约1100--1470年)</span></p> <p class="ql-block"><b>黑色双室陶瓶,</b>此瓶为一个单口瓶和一个方形平台样式的瓶组成,平台上9个人正在聚会。中间戴着新月形头饰的人物可能是这群人的领导或已故祖先,其他人正在进行各种活动,比如从罐子里倒饮料或者打鼓。保存已故祖先尸体并定期祭拜,</p> <p class="ql-block"><b>织锦上衣和围裙,</b>契穆纺织技术已相当成熟,棉线和羊驼毛线是最常用材料。这套拥有长流苏的短上衣和围裙上整齐地排列着几何纹和人物图像,上部的小型人物似乎穿着相似的长流苏服装,底部展示一列较大的弯着腰的人物,长发飘向上方形成S形。图案寓意不明,</p> <p class="ql-block"><b>地方性小阿黎巴洛瓶,</b>这是一个相对较小的阿黎巴洛瓶。这种类型容器北面带有一根绳子,绳子穿过对称的手柄,系在顶部小钮附近。这种容器具有印加帝国标准化的阿黎巴洛瓶形制,但也拥有自己独特特点,反映了印加帝国允许被征服地区保留本土艺术风格的统治政策,</p> <p class="ql-block"><b>地方性小阿黎巴洛瓶,</b>这是一个带有大环形手柄的阿黎巴洛瓶,虽然瓶的形状类似于印加阿黎巴洛,但它的风格特征与经典的印加阿黎巴洛不同。细长颈部装饰简化的人脸形象,具有地方性风。它可能用于盛放液体,去玉米酒。</p> <p class="ql-block"><b>彩色纺织物,</b>这种用骆驼毛纤维制成的纺织物来自秘鲁南部,颜色鲜艳,保存完好,是贵族阶层使用的高级纺织品。</p> <p class="ql-block"><b>吉氆——记事结绳,</b>这件保存完好的记事结绳——吉氆,出土于秘鲁东北部莱梅班巴地区,它由一根主绳和许多打结的不同颜色、不同长度线绳组成。印加帝国是南美洲古代文明的集大成者,但始终没有创造出属于自己的文字,他们依靠吉氆来记录官方所需要的统记数字,甚至还可以帮助口头历史和文学的记忆。根据专家们研究,制作吉氆的棉线或毛线的颜色、粗细、长短,结的结构、形状,在绳子上的位置和结之间的距离却分别代表不同数字和意义。</p><p class="ql-block">吉氆与我国古代结绳记事相似,在印加帝国之前已经出现,印加时期得到广泛使用。印加帝国对全国经济管理和政治控制之所以行之有效,在很大一成度上得利于吉氆。这种结绳只有专门的吉氆掌管者才能明白,随着西班牙人对印加人的控制,读取吉氆的能力逐渐消失,现在遗留下来的结绳成了无法解开之迷。</p> <p class="ql-block"><b>八角星纹短袍,</b>八角星纹饰表明这件短袍与安第斯南部地区的印加纺织品有关。印加风格长袍按照皇家织工标准,将骆驼纤维经纱与棉质纬纱织成一块整布料,在肩膀处折叠并缝合两侧。这件短袍的设计与标准的印加长袍略有不同,体现了在印加皇室监管下当地的艺术特点。</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西班牙早期殖民时期】</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1532--1535年)</span></p> <p class="ql-block"><b>木质凯罗杯,</b>这件在仪式上饮酒用的凯罗杯制造于西班牙早期殖民阶段,但保留了印加时代的形式。外部装饰分为三部分:最下面为鲜花图案,中间一周抽象几何,顶层描绘印加贵族手持盾牌。工匠先在木杯表面雕刻纹饰,再将产自亚马孙丛林中的树脂加热后进行彩绘。在西班牙殖民时代早期,印加皇室成员被允许保留之前的一部分特权,使用这些装饰着荣耀标志的开罗杯即为其中中特权。</p> <p class="ql-block"><b>陶体双瓶,</b>西班牙殖民者征服印加帝国(1532--1535年)是两个国家之间的冲突,对安第斯地区文明和印加人产生了重大影响,但并没有使安第斯地区的文化传统和成就彻底消失,反而促成了两种文化的交流融合。在这件陶器上,我们可以看到器形具有印加风格,工匠试图模仿西班牙人给他们传统陶器涂上深褐色釉,但最终以失败告终。</p> <p class="ql-block">这是一个异国文物展览,以各种类型的陶瓶制品为主,人物造型幽默风趣,介绍了古秘鲁崇尚英雄、崇尚神灵,以及人们的爱憎分明。当时观览的人很多,还有配套的纪念品售卖,所以印象很深,整理出来仅供美友们了解一下异国风情风俗。</p> <p class="ql-block">图片:岭子</p><p class="ql-block">文字:展览讲解词</p><p class="ql-block">音乐:排萧《老鹰之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