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文 字/孙克森</p><p class="ql-block">摄 影/范西勤</p> <p class="ql-block"> 漫 话 柳 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初春的清晨,乍暖还寒。行走在潍河岸边,空气里弥漫着一缕淡淡的清香。</p><p class="ql-block"> “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金色软于丝”,“晓寒料峭尚欺人,春态苗条先到柳”,那一棵棵柳树,柔枝低垂,依依袅袅,青青的枝条,就像刚刚出浴的少女的秀发,在晨风中轻轻摆动,摇曳生姿。</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柳是报春的信使。北方素有“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之说。这个季节,柳树较之大部分树木,稍早一些泛青、发芽,河畔更是如此,这是因为柳树喜光、喜湿、耐寒,适应性和繁殖力强的习性所致。</p><p class="ql-block"> 规模适中、美丽宜居的昌邑城,这些年不断引进、种植了许多优质苗木,扮靓了城市的大街小巷,大有“人在城中,城在园中”之感。有些街路,依然把柳树作为行道树。它们默默地立在道路两旁,与其他花木相错落,相呼应,倒也十分协调,耐看。</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上世纪八十年代,县委机关四层办公大楼前,对称的矗立着两棵高大的柳树。每到夏天,硕大的树冠,几乎覆盖了半个院子。那时机关工作人员较少,汽车也就那么几辆,平时会停放在大树下,以备领导之需。春夏秋三季,这两棵大柳树,当仁不让地成为大院的一大景观。霜降过后,树叶会渐次落下,每天清晨,都会有人提前赶去,为的是抢一把扫帚,清扫净满地的黄叶。</p><p class="ql-block"> 走出机关大门,映入眼帘的是那道石渠。峡山灌渠曲曲弯弯,总长一百余里,几乎贯穿昌邑全境,向昌北输送淡水,这条石渠正是向潍河西岸各公社(乡镇)送水途经城区的那一段。石渠在县城呈南北正向,石渠两旁,种植着笔直的柳树。春天,清清渠水,缓缓流淌,柳枝横斜,几乎伸展到石渠中央,枝条倒影水中,俨然一幅水墨画,十分动人。入夏,柳树的树冠如同翠绿的华盖,成为市民们避暑乘凉、畅意游玩的好去处。生活在这座城市里的人们,都会为有这么一条石渠感到自豪和骄傲,而这条石渠也让不少到过昌邑城的领导和宾朋对此赞不绝口,留下深深的印记。因此,较长一段时间,这条担负着重要使命的石渠,在为昌北人民源源不断输送淡水的同时,也成为县城一道优美靓丽的风景和一张价值不菲的城市名片。</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我曾查考过老家柳疃的由来,据史料记载,明洪武年间,陆续有先民从四川等地迁于此地。因处小龙河畔,遍地柳树葱茂,故取名柳杭。隆庆二年(1568年)潍河决口,水漫小龙河,河堤外淤泥堆积,又以柳滩名之,后更名为柳疃。</p><p class="ql-block"> 从我记事起,村前村后、田间地头、河畔沟旁,都有柳树高大的身影。珍藏在记忆里的那条蜿蜒曲折、清澈见底的小龙河,岸柳成行,遮天蔽日,金鳞游泳,河虾跳跃。那个时候,雨量丰沛,峡山水库时常开闸放水,所以常常是沟满壕平。秋天放学的路上,小伙伴们一般都会在河边驻留,扔下书包,挽起裤腿去河里摸鱼。没有家什盛鱼,就顺手折一根柳枝,把柳叶一撸,用来串鱼。大概用不了一个时辰,每个人都会带上一串鲫鱼草鲤什么的,兴高采烈地回家去。</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当时我们村西有一条河,村里人叫它“西河”,其实那就是小龙河的一段。河里生长着不少柳树,粗粗壮壮的。夏天雨后,小伙伴们都会不约而同地出现在河边,去捡树上那些被雨淋湿了翅膀而不能飞走的蝉,不一会儿工夫,就能捡到大半桶,拿回家去扔进咸菜缸里。尽管蝉比不上知了龟,也远比咸菜强,在那个物资短缺,经济拮据的年代,它也算是肉类食品了。河里有一棵几乎歪倒的大柳树,小伙伴们总会争先恐后爬到树上,然后从上面一跃而下,感觉奇爽无比。夏夜的河岸树下,也曾是我们露天的启蒙教堂,常常在这里听大人们讲“隋唐演义”、“三国演义”、“七侠五义”和“岳飞传”之类的故事,回想起来是那么的生动有趣,获益多多。</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时光飞逝,往事如烟,半个世纪一晃而过,但情感所致,那些陈年往事,却依然历历在目,记忆犹新。</p><p class="ql-block"> 柳树,一个极为普通的树种,不计贫瘠之地,不畏寒意相侵,只要气候适宜,剁一段柳枝便可生根、发芽,长成参天大树,这种朴素坚韧、刚柔相济的品性和默默无闻、甘于奉献的精神,值得我辈和后人毕生学习和效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克森记于潍水岸边之康桥嘉苑</p><p class="ql-block"> 2022年3月18日</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