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草原十八弯

刘万征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红色草原”,是一个单位的名称,也是我的故乡。那里的草地也是绿色的,只是在那个火红的年代,人们赋予了它一个鲜艳的名字——红色草原。它在这块土地上,繁衍、挣扎、顽强地生活了几十年,前后耗去了几代人的生命,最后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里。</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这里是我的第二故乡。近年来时而看到和听到有人提及“红色草原”、“独立三团”、“牧工商”、“三环”……这些名字,总感到有一份亲切,继而有一份悲凉与失落。</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看到高福军·清溪绕峰原创的《红色草原十八弯》,写的中肯,深切。本文绝大部分属于高福军·清溪绕峰的成果。个人无意贪功,更无意侵权。只是略加修饰,但做了大量删减,以求使其精练一点,读起来更顺畅一些。对不准确的地方做了更正。</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原标题很美,故保留下来。</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1947年11月,延安的青年干部陈重,接受中共中央北满分局的任务,为发展毛皮动物,解决军需物资,依托当地广亵草原盛产羊草为主优良牧草的特点,在安达县萨尔图地区创建国营东北萨尔图种畜场,主要是以养羊为主,这是黑龙江地区首创的第一个畜牧场。</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到1948年时,安达县境内又先后建立了东北行政委员会贸易部奶牛场、黑龙江省商业厅土产公司农牧场、第四野战军奶牛场、黑龙江省萨尔图种畜场、安达县奶牛场等农牧场。1953年各部门创办的畜牧场皆移交给政府,一部分合并为国营萨尔图畜牧场,一部分合并为黑龙江省种畜场;1955年10月,又将两个畜牧场合并,命名为“国营红色草原牧场”,隶属黑龙江省国营农场管理厅。</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1958年9月,将萨尔图镇、三发乡并入红色草原牧场,成立红色草原人民公社,隶属安达县。1961年“场社分开”。1962年由东风农场、春雷牛场、红骥农场、星火农场、银浪羊场、红卫星猪场、工农牛场、五星羊场、巨浪牧场等9个农牧场合併组建红色草原农垦局,由原起义将士,山东莒县独立旅旅长莫余生任农垦局局长,这个时期,是红色草原发展历史上最鼎盛的时期。</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1964年,为适应能源石油开发的需要,按中央“地上服从地下,一切为发展油田让路”的要求,原位于油田内的牧场纷纷外迁,经过外迁和合并重组,除农垦局机关和大修厂、制材厂等几个工副业直属单位外,油田周边只存留了5个牧场。</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1968年6月,中苏交恶,战事吃紧。打仗气氛笼罩在两国之间。战时状态下,中央组建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沈阳军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红色草原编为独立第三团,下设牧场(厂)为营、连建制。后移交五师代管。</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到了1976年,生产建设兵团撤销,恢复了红色草原牧场,重新划归回黑龙江省农场总局,隶属于绥化农管局领导。</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至1978年3月底,红色草原牧场下设5个分场(东风牛场、春雷牛场、红骥马场、星火牛场、银浪羊场)和4个分场级工业生产单位(大修厂、木材加工厂、乳品厂和三建公司),全场1万余职工,总人口约3万人。辖区内总面积137.4万亩,其中草地86万亩,耕地18万亩。以牧业为主,牧、农、工业相结合。</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在很长一个时期里,聚集、造就了很多畜牧、农业等方面的高级人才。培育的黑白花奶牛、黑龙江輓马、东北细毛羊闻名遐迩,全国有名。生产的“大庆牌全脂速溶奶粉”,也一度成为国内畅销产品,供不应求。</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1978年以后,红色草原脱离省农管局,划归大庆市属企业。名称改为大庆牧工商联合公司,大庆市三环企业总公司等等。在原来以农牧业为主的基础上,又相继建立了大庆毛毯厂、二毛、第三建筑公司、三环钻井公司、大庆铸铁管厂、大庆塑料管厂等工业企业,称“10个轮子一起转”,领导班子雄心勃起,意欲再次成为局级建制,重塑辉煌。</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1998年,上市融资的浪潮席卷华夏。在大庆市政府的主导下,决定“强强联合”,大庆联谊石油化工厂兼并大庆市三环企业(集团)公司,组建大庆联谊石化(集团)公司,后更名为大庆联谊股份有限公司。</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当震惊全国的联谊股票案水落石出,三环与联谊分道扬镳,此时此刻,两家市属大型企业已是满目疮痍,债台高筑。</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1999年末大庆市三环企业(集团)公司宣布破产,全体干部职工一夜间下岗……</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五个牧场和原三环的工业企业,依所在地理位置分别划归其所在区如一收场归高新区,二牧场归萨尔图区,三、四、五牧场归让湖路区。至于几个大型工业企业如大庆毛毯厂、三环钻井公司、第三建筑公司、乳品厂等如何改制,究竟是被个人买断,抑或是划归区属领导,笔者没有调查,不敢妄言。</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结语</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曾经辉煌一时的红色草原农场,以及为之奋斗的红色草原人,不仅仅失去了往日的辉煌,也失去了历史!己经成为人们不屑一顾的往事!或永不提及的历史!</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这段历史,却一定会深深烙印在曾经的红色草原一一三环人的记忆里!</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