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而不有—看周家父母演绎《道德经》

坤小羊

<p class="ql-block">  我们虽已理解了《道德经》中某些字句的含义,但如何把老子的学说用得顺乎自然才是真正值得考虑的问题。</p><p class="ql-block"> —常建军《“道德经”新解与现代养生》</p> <p class="ql-block">  开年大剧《人世间》,用它极致的落地感和烟火气穿越时代、穿越年龄,引起全民共情。故事以周家三兄妹的生活轨迹为线索,从20世纪60年代写到改革开放后21世纪的至今,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地描写了中国社会的巨大变迁和百姓生活的跌宕起伏,以及从站起来到富起来,正走向强起来的历史过程。剧中周家长子周秉义勤勉踏实,为生民立命,堪称官场清流;女儿周蓉,为人正直,立德树人,一生躬耕于教育事业;“老疙瘩”周秉昆勤劳坚忍、善良仁义,在朋友圈是主心骨,在周家是顶梁柱。以身观身,这三个孩子的教育都可谓之成功。那么究竟是什么样的父母能养育出如此优秀的儿女呢?</p> <p class="ql-block"> 周母——生而不有</p><p class="ql-block"> 相比现代女性的独立和知性,目不识丁的周母是位再普通不过的母亲,丈夫常年在外,她毫无怨言地撑起屋檐下的小天地,在洗衣做饭,家长里短的日常中,对这个家对儿女们倾注了无数的爱。大儿子秉义响应国家号召,下乡当知青,在那个通讯不发达、一别就不知道何时能相见的年代,周母并没有太多的叮咛,她担心自己的不舍会成为儿子前行的羁绊,所以只是在送别的车站,含泪往儿子手里塞一卷钱,告诉他:“穷家富路。”小儿子秉昆学历低,没有正式工作,相比都是北大毕业,身为市领导和大学教授的哥哥姐姐,秉昆常感到自卑。此时周母并没对小儿子的前途表示出焦虑和担忧,更无一丝嫌弃和指责,她反而安慰秉昆说:“你陪妈一辈子,妈最稀罕我这老疙瘩!”这句话,是对秉昆的宽慰,亦是表达对他善良而孝顺的肯定。女儿周蓉为追随爱情不辞而别,周母的心疼多过生气,默默用两根毛衣针编织着思念,接受女儿对爱情的追求和多年的放飞。终于等到女儿回家,得过脑溢血又经常犯糊涂的周母从柜中拿出一件件织好的红毛衣,唯独此她还清晰地记得,女儿十二岁时对红毛衣的情有独钟,并为当年物资匮乏,没能满足女儿的愿望而感到内疚。</p><p class="ql-block"> 剧中有句台词:“女人是一个家的灵魂。”周母虽不识字,言语和行为背后却是“上善若水”的温柔,是“生而不有”的尊重。“生而不有”在《道德经》中是说:“生了他(她)们,养育了他(她)们,但不居功自傲,据为己有”。这是一种宽大的情怀,善良的情愫。每个孩子都是一粒种子,有的开花,有的成长为大树。对待禀赋各异的儿女以及他们的追求,周母欣然地选择了信任和鼓励。</p> <p class="ql-block"> 周父——明白四达</p><p class="ql-block"> 相比周母的生而不有,周父的爱深沉厚重,明白四达。作为新中国第一代建筑工人,他常年投身当年的大三线建设,但这份父爱,并没有因此而缺席。他认可不仅大自己女儿20岁又被打为“右派”的女婿,接受带着孩子进门的小儿媳,他明白小儿子读书无天赋,但不接受他消极看待生活、而找各种借口逃避困难和生活。大儿子身居副市长,他没有近水楼台获取私利,仍住在破旧的棚户区,但得知被冻死在煤炭堆上的老邻居,他对大儿子却发出“身为副市长,你看着下头这百姓,你看在心里,啥感觉呀?”的疾呼与质问。这番话,成为大儿子秉义不忘初心的警世良言,让他几年后毅然放弃京城高俸禄回家乡,负责改造棚户区。秉义常说:我爸虽没读过多少书,但是个明事理的人。周父正是《道德经》中说的“明白四达”的人,从而影响了儿女们三观的底色,给了他们忠厚的品性与博大的胸襟,让他们一生有了通向平凡又伟大的可能。</p> <p class="ql-block">  前段时间参加一个有关家庭教育的沙龙,期间有个妈妈分享了她的育儿经:上高中的儿子迷恋文学,一心想学文。但妈妈认为文科就业道路窄,所以强迫儿子学理并几经争执,最终赢得胜利。为怕儿子偷读文学书籍,她甚至在儿子房间里安装了摄像头……。现实中不乏这样的例子,很多孩子的人生被家长规划好,父母们将自己年轻时未完成的理想、自己认为正确的价值观强加给孩子,在他们看来,孩子是自己生的,当然应该一切都听自己的。这恰恰是《道德经》中所反对的“生而有之”。正是这种将孩子当成私有财产的观念,屡屡造成了家长与孩子之间的隔阂,甚至酿成家庭悲剧。</p> <p class="ql-block">  《道德经》第十章说“明白四达,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老子告诉我们,天地生养万物,给予阳光雨露,让它们茁壮成长,但却从来不将其据为己有,这才是“致广大而尽精微”的品质。《道德经新解与现代养生》书里说,“世间万物各自的秉性千差万别,万物各自有其自身的规律,即是德。”周家父母正是秉承着《道德经》里的这种理念,信任孩子,尊重孩子的选择,而不强加自己的意志。</p><p class="ql-block"> 人们平时提起《道德经》,也许会觉得它晦涩难懂,即使说出书中几个“警句”、“成语”,也是一知半解或浅尝辄止。这多半是因为现代人缺乏对古汉语的训诂能力,很难参悟透《道德经》里所蕴含的精髓。《道德经新解与现代养生》一书的作者常建军先生、常咏梅女士本着“以老解老”的原则,结合自己行医多年的养生理论和生活经验,列举了大量鲜活医学事例,纠正了人们许多养生误区,从不同角度阐述了这部伟大著作的核心要义。通俗易懂的举例和朴实无华的讲述中渗透着修身养性的智慧。也许您会在对子女的教育中感到困顿,在风雨人生道路中感到迷茫,又或许您想认真学习国学、掌握正确的健康理念,那么《道德经新解与现代养生》一书将会成为照亮您前行路上的一盏明灯!希望您在阅读此书的时候能学以致用,知行合一。</p><p class="ql-block"> “当歌曲和传说已经缄默的时候,书还在说话。”</p> <p class="ql-block">  本书在天猫“郑州大学出版社旗舰店”和信阳市中山路“墨香阁书城”均有售,联系人:王女士,电话:13837632729。</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