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图鉴|中国画的装裱

xiexie

<p class="ql-block">由于中国画大多画在易破碎、变形的宣纸或绢类物品上,所以,均须在背后用纸托裱,以绞、绢、纸等镶边后装轴杆,以保存留传。装裱技术随着中国画的历史而产生,距今已有1500年。传统意义上,国画须经装裱之后才算是完整的作品。</p> <p class="ql-block"><b>1.立轴</b></p><p class="ql-block">中国书画装裱的一种式样。中间部分称“画心”(又名“画身”),上称“天头”,下称“地脚”。上下又有“隔水”。装裱尺寸四尺以上的称“大轴”,俗称“中堂”;特大的称“大堂”或“大中堂”;三尺以下的画幅称“立轴”。上装天杆,下装轴。有的天头贴“惊燕带”(又名“绶带”),此种格式盛行于北宋宣和年间。“画心”上下端可加镶锦条,称“锦眉”。</p> <p class="ql-block"><b>2.册页</b></p><p class="ql-block">中国书画装裱的一种式样。因画身不大,亦称“小品”。有正方形,也有长方竖形或横形。有推蓬式、蝴蝶式、经摺式三种。也有裱成单片,称为“散装”。一般册页均取双数,少则四开、八开、十开,多则十二开、十六开,也有二十四开。册页外镶边框,前后添副页,上下加板面。欣赏、携带、保藏,均较方便。</p> <p class="ql-block">册页</p><p class="ql-block"><b>3.屏条</b></p><p class="ql-block">中国书画装裱的一种式样。由于画身狭长,装裱成屏条形式。屏条单独挂的称“条屏”,四幅并排悬挂的称“堂屏”或“四季屏”。亦有四幅以上多至十二幅甚至十六幅,成双数的完整画面,称“通景屏”或“通屏”。</p> <p class="ql-block">屏条</p><p class="ql-block"><b>4.手卷</b></p><p class="ql-block">亦称样。外有“包首”,前有“引首”,中有作品。紧连其两边的是“隔水”,后有“拖尾”。“包首”之上贴有“题签”。历代名画如北宋王希孟《千里江山图》、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元代黄公望《富春山居图》等,皆为手卷装裱。</p> <p class="ql-block">手卷(一)</p> <p class="ql-block">手卷(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