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耕藏乡愁,一犁一牯牛

快乐的山里人(廖新福)

<p class="ql-block"> 作者 廖新福</p> <p class="ql-block">  出生在农村的我,见过的农耕场景自然不少,大集体时代,物质生活是相对贫乏的,但是大家在一起劳作,特别是青年男女在春天土地的劳动中你追我赶,在天地间快乐的欢笑,至今还在心头回响。</p><p class="ql-block"> 前几天与几个年轻的朋友进山里踏青,在一块狭窄的河川地里,见一位壮汉正赶着一头黄牯牛耕田,儿时的常见却是今天的稀罕,几位朋友更是惊奇,我们便坐在河边看个稀奇。</p> <p class="ql-block">  细致的观察,见壮汉浑身冒着热气,额头上也渗出了细细的汗珠。牛鞭响起,蛮健的黄牯牛在壮汉“呵呵噜噜”的“喝咙”声里,弓背奋蹄,把那张木犁拉的飞跑,犁铧翻出一道道波浪,土膏泛着青光,油润而肥沃的田地上,散发着春日的芳香。这正是“一犁膏雨,农夫村外尽乘时”。</p><p class="ql-block"> 不远处一位老者牵着一头老牛在沟边悠闲地吃草。老牛时不时的抬头“哞哞哞”的呼叫几声,河堤上撒欢的小黄犊也细声哞哞,回应着母牛的呼唤。以前犁耙忙春耕的景象,牧童、柳笛、老牛乡间,往昔这平常的景致又层现在眼前,此时此地竞然还有牛耕田,让人颇有时光倒流的感觉。</p> <p class="ql-block">  农耕社会里,“牛”是绕不过去的一个话题,因为牛是重要的生产工具,是农家的“重型机械”。在农业末实现机械化之前,耕田离不开牛。记得年少时,我们生产队有八头牛,全队数百亩田地的翻、耕、犁全靠它们,两百多口人一年的口粮也离不开老牛的辛勤耕作。</p><p class="ql-block"> 春天,沉睡了一冬的泥土在冰雪的侵润后酥松软绵。“牛把式”扛着犁耙,赶着喂饱的牛来到田里,迫不及待的把枷梭套在牛肩胛上,然后左手扶稳犁耙,抖抖牛绳,右手的牛鞭熟练的往上一甩,发出“啪啪”的脆响。但鞭子的力度留在半空,只将声声摧促送到牛的耳旁。滋养了一冬的牛,膘肥体壮、浑身是劲,打着响鼻,和“牛把式”“默契”“合作”,不疾不徐地拖着木犁。犁头所向披靡、势如破竹,翻卷开肥沃的泥土,天地间便展开了一幅让人难以忘怀的“春深无处不耕犁”的美好画卷。</p><p class="ql-block"> 记忆最深的当属教牛犊学耕田。小牛学耕田一般要有一头老牛“当墒”,小牛“拉帮套”。还需一人牵着小牛的鼻环,学耕的田最好是长条地块,这样可以减少“回牛”(转湾)的次数,便于小牛练习均匀用力。头年秋里就扎上鼻环的牛犊其实还是很自由的,老牛耕田时它们还在田头地边觅草撒欢。</p> <p class="ql-block">  苏轼诗中“白鸥乘晓泛,黄犊试春耕”描写的就是调教小牛学耕田的场景。让小牛学拉犁它是不情愿。开始给小牛套上枷梭,它“哞哞”向母牛“求救”,见母牛不理不睬,小牛就会跳起前冲,想挣脱枷梭,几次之后,枷梭勒的它肩胛疼,只好静下来。待“牛把式”响起“喝咙”,牛鞭在半空中一声炸响,小牛如宠坏了的孩子,来了“牛脾气”,四条腿挺直不迈步,这时牵着小牛鼻环的人就用力拉它,走墒的老牛也用角挤抗它,疼痛无奈的小牛只好拉着枷梭前行。反复几天,小牛在牵牛人的帮助下,熟悉了“牛把式”的“语言”,也学会配合“当摘”老牛能或左或右“回牛”,漫漫的就熟练的拉犁耕田了。</p><p class="ql-block"> “一犁烟雨昏,四野春云湿。</p><p class="ql-block"> 村前布谷声,牛背寒鸦立。”</p><p class="ql-block"> 这是古诗里描写最有趣的农耕画面,其实,“牛背寒鸦立”是儿时最常见的景致,不过最常见的是喜鹊立牛背。朝阳夕晖里,牛背上的喜鹊和着铧犁韵律叽叽喳喳似商量着春事,这情景令人陶醉,至今还定格在我的记忆深处。</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无论是“戴胜谷谷摧春耕”,还是“布谷飞飞劝春耕”,早春的鸟儿成群结队地低飞在犁铧后面,争食翻耕卷泥土中蠕动的蚯蚓、虫蛹。此时,远山苍翠,河水泛清,草绿花红,耕牛遍地,鸟鸣声声,这一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美的无以伦比的春耕图画,赋予人们无限遐想。</p><p class="ql-block"> 春耕如诗,大地如画。如今拖拉机、收割机、旋耕机等农业机械代替了耕牛,农业、农村、农民都向现代高科技发展,很多农民的后人也脱离了土地,延续了数千年的“耕牛遍地走”这幅“农耕图”,己成为了记忆里一抹浓浓的乡愁。但农家的后人还能够听懂犁与土地的对话。依然喜爱着父辈以犁铧为笔,在大地上描绘的田园风光“素描”,喜爱他们尽情耕种春天的一行行清新“诗作”。</p><p class="ql-block"> 尽管牛耕岁月渐行渐远,“老农挟仗依田畔,稚子携锄立水滨”的场景也难以寻觅,但父辈勤耕天下,“春天深耕一寸土,秋天多打万石谷”的愿望,我们及我们的后人还须好好传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