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上世纪的最后10年,中国改开不久,有一大批正在上升时期的中年画家在纽约,他们在那儿生活、学习、讨论、切磋,情景一如电视剧《北京人在纽约》。因缘际会,我认识其中几位画家,如陈逸飞、李斌。因为住在另一个画家章学林家里的缘故,曾参加过一次纽约画家们公园的聚会,人很多,不知陈丹青、木心是否参加,没有人介绍,又不不认识他们,所以印象不深。</p><p class="ql-block">我很早就知道李斌,李斌也很早就知道我,我们同居上海杨浦区,住处相隔不远,他知道有一对双胞胎在上海舞蹈学校《白毛女》剧组,我知道我们这儿有一个十分厉害的画家,他出了不少连环画,同时也是连环油画《枫》的画家之一,但我们真正相识却是在纽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作為共和國的同齡人,李斌經歷了「文革」、上山下鄉、改革開放的思想解放運動,他是以歷史的親歷者和懺悔者的身份從事中國革命歷史題材的創作。</p><p class="ql-block">李斌是一位全才画家,除了画画以外,话剧、朗诵均达专业水平,听他的讲座,字正腔圆,你绝不会认为他是上海人。他少年时在杨浦区少年宫先学话剧,后学美术,去黑龙江插队时,也是每天画画,画画功底深厚,同时对社会、历史、人文又有着独到的眼光。他不但是一个画家,更是一个严谨的历史学者。2002年左右我出差回上海,参观了他的画室,其时他已接近完成被称为红与黑的《国父》画中的100多位参加辛亥革命的先辈。</p><p class="ql-block">《上海的早晨》入选建军八十周年美展,为中国美术馆收藏。(中立者为陈毅)</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荣剑老师为李斌最近在北京的画展所写的导语是对李斌的《画布上的历史记忆》最好的铨译:</p><p class="ql-block">【李斌是艺术家,亦是“历史之人”,他的绘画充满着历史意识和历史想象,他是绘画的历史学家。置身于李斌的工作室,仿佛置身于一个个宏大的历史场景:来到1942年延安文艺座谈会现场,来到1945年密苏里舰现场,来到东京大审判现场,来到天安门现场,来到审判四人帮现场,史诗性的绘画叙事指向的是一部国家的历史,一个民族的巨变。</p><p class="ql-block">历史并非都是宏大叙事,与个体相关联的历史,是国家历史记忆中的一盏油灯,是民族辉煌下影影绰绰的星火,它点燃的是个人的记忆,重温着儿时的梦想。国家的普照之光,曾经吞噬着了所有的光源,让天地万物溶于一色,个人的诗意与想象被淹没在时代的洪流之中,唯有在天穹暗淡直至子夜时刻,闪烁的油灯,以微小的光芒穿越了心的屏障,温暖着漂泊天涯的行人,给他们希望。</p><p class="ql-block">青春的记忆,在暮色苍茫之际,是生命中最初的那盏油灯,永不熄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油灯的记忆》画展广告</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油画《油灯的记忆》是李斌的代表作之一,是一组描绘知青生活的系列作品。画面中心是正在油灯下洗澡的女知青,洋溢着青春活力的女人体,是作者着力刻画的对象。朦胧的光线,温暖的色调,松动的笔触,与背景上的艰苦环境相映衬,使画面弥漫着淡淡的伤感气息。这是一组凝结作者的回忆与情思的怀旧之作,也是作者运用古典油画手法与简洁构成传递出对于奉献生命与青春于下乡运动的一代知青的人道怀念。</p><p class="ql-block">《油灯🪔的记忆》部分作品(如果在这里看不见,请自行上网键入李斌的名字就可以看到)</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梦境 - 正义路一号》</span>之所以命名叫“正义路一号”,是因为1981年在北京正义路一号的最高法院进行这场大审判。审判“四人帮”的象征意义是邓小平等第二代领导人提出的“彻底否定文革”,也是中国通向实现民主法治的正义之路的起点。</p><p class="ql-block">这幅4X10米的油画2011年12月在上海市政府举办的历史画创作展中第一次公开展出,立即受到了各界的广泛关注。</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伤痕文学泛指中国大陸於1970年代末期“拨乱反正”时期开始的一种文学创作思想潮流,是中国大陸在“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最先出现的一种文学现象,為1980年代中國大陸的文學思潮的主流,主要是表现文化大革命為人们带来的精神物质上的巨大伤害以及对国家民族前途的反思,是一个具有历史转折意义的文学现象,在当时中国大陆社会有广泛影响。我主演的第一部电影《生活的颤音》就是其中之一。</p><p class="ql-block">原稿后来遗失了,李斌把连环画《伤痕》用油画重新又画了一次。</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4.24晴空万里》</span></p><p class="ql-block">这是1949年4月24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占领南京总统府而升红旗的情景。李斌在查阅许多有关占领南京的史料后,了解到中共地下党南京市委先后策反了国民党海陆空军政高级官员,将一座无抵抗的空城南京交给了解放军,实际上解放南京是兵不血刃。</p><p class="ql-block">李斌说:我改画不是否定陈、魏的绘画,只为恢复历史真相做一番努力。因为中国内战中,秘密战线的地下党员为减少生命牺牲做出的重要贡献理应载入历史画册。”生活真实是,许多为建立新中国做出巨大贡献的地下党人,包括对和平解放南京功不可殁的中共南京地下党成员,在内部控制使用政策指导下,后来遭受了各种不公正的对待,甚至受到被划“右派”等打击,其命运令人扼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蒋家王朝的覆灭》陈逸飞、魏景山</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是李斌讲座中有关画《4.24晴空万里-南京1949》的一些想法。以下是讲座链接,读者可以复制网址在网上打开观看。</p><p class="ql-block">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9r4y1r7Bn?share_source=copy_we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真实的南京总统府旗杆平台</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李斌对上海二陈(陈逸飞和陈丹青)赞赏有加,推崇备至。</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李斌正在画《东京大审判》</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这是李斌谈《东京大审判》的创作过程中一些细节,可以看出他对历史的认真。</p> <p class="ql-block">参观者</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是《东京大审判》的全景高清图,长172米,高4米,把手机横过来看会相当震撼。</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东京大审判》局部</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昆仑关战役,又稱血戰崑崙關,是1939年第二次中日战争期间在广西南宁东北的昆仑关发生的一次大型山地作战,是桂南會戰的一部分。昆仑关战役开始于1939年12月18日,中国第一支机械化部队——国民革命军陆军第五军与侵华日军第五师团之间展开会战,经过激烈战斗,国民革命军陆军第五军以伤亡14000余人之代价,击毙侵华日军4000余人,几乎全歼第五师团第二十一旅团,击毙少将旅团长中村正雄。那么多子弟兵的牺牲,换来一曲惨烈的凯歌。</p><p class="ql-block">《昆仑关大捷》</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改造成公民的末代皇帝溥仪,身着笔挺的银灰色中山装,左手托着红布扎束的《毛泽东选集》四卷,右手拎着一顶灰帽,面带微笑地从天安门城楼下的门洞里走出来,走过金水桥。他的头部叠映在天安门城墙上悬挂的巨幅毛主席画像领口下面。</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溥仪从天安门正门走出,历史真实是溥仪从后面出去。</span></p><p class="ql-block">2006年,大型丙烯壁画《换了人间》为上海证大丽笙酒店收藏展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李斌正在为《换了人间》做最后的润色,请注意此时溥仪的左手是空的。</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国父》为台北国父纪念馆收藏并永久展出</p><p class="ql-block">后面大的中国地图上是100位参加辛亥革命的著名人物</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假如》</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中国代表团签署联合国宪章1945.6.26》</p><p class="ql-block">-上海淞沪纪念馆收藏并永久展出</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九二受降图》</p><p class="ql-block">上海淞沪纪念馆收藏并永久展出</p><p class="ql-block"><br></p>